只有两人真正理解了中国社会,鲁迅为其一
2023/4/5 22:15:32 哲学人
五十三岁生辰,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翻开他作品的那一刻,便使我们这一生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这个人,便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今年是鲁迅诞辰141周年。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罗曼.罗兰说:“读到他作品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此后一生,罗曼罗兰致力于鲁迅作品在法国的推广。
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同行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
△2009年1月大江健三郎在鲁迅博物馆 许金龙摄
而在自己的祖国,没读过他作品的人,在质疑他的光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则叹息人们对他的轻视。
工作几年后,回到出生的小镇,看到儿时的玩伴,有的初中毕业就被家里安排嫁了人,有的外出钻了矿,有的重复父辈的人生做了砖瓦工。再打招呼时,竟发现彼此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这时候再想起鲁迅和闰土,想起闰土恭敬地对鲁迅叫出那一声“老爷”,想起鲁迅看到闰土的孩子,甚至看到了闰土孩子的未来。
为斯诺编译《活的中国》所摄,1933年5月26日摄于上海。
那一刻,才惊觉这个曾被自己嗤之以鼻的男人,早已在100年前,就把我们读懂、看透。
正如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庆幸不少人在社会上滚打几年后,重新拿起了他的作品,发现了他的深邃、超前: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如果你也想重新拜读一下鲁迅,我推荐鲁迅博物馆推出的这套《鲁迅文集》。不仅可以作为鲁迅代表,更是值得放在家中收藏、品读一辈子的。
全套6册包含:30篇小说,59篇散文自述,106首诗歌,323篇杂文,381封书信,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内容详实,专业,由研究鲁迅30多年,现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的黄乔生精心编选。纸质、排版也非常舒服,完全不用担心看久了眼睛会吃力。
装帧也是超有设计感,气质出众,摆在书架也是超显品味。
《鲁迅文集》(全6册)
他温情慈悲,又刚毅决绝,
他背着因袭的重担,
不屈服于一切势力,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穿透无边寒夜,
渗着斑斑血痕。
人们爱他毒舌也爱他热诚、温厚的慈悲
△1929年鲁迅在北京对群众讲演
都知道鲁迅的毒舌,多是抨击封建礼教。
可是,100年后的今天,他的毒舌,依旧不过时。
讲愤怒:“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讲对错:“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讲育儿:“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廿五》
那些你曾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让你忍不住投去敬畏的目光。
而他让我们敬畏的,还不只是犀利、冷峻的笔锋,还有作为父亲的温厚、慈悲。
精心给儿子起名“海婴”,寓意上海的孩子。但又怕儿子不喜欢,转身告诉妻子和友人:“如果孩子长大,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有同行吐槽鲁迅太宠溺儿子,鲁迅也毫不客气地回怼:“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和儿子周海婴
鲁迅病逝时,海婴只有7岁,他给儿子留了一封遗言,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鲁迅的儿子”这个名号太响亮,也太沉重,逼不得已让你背上,但别怕,你不仅是我的儿子,更是周海婴。
尽管自己是蜚声海外的文坛泰斗,但对自己的儿子,他唯一的希望,却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份父爱的温厚不能不令人动容。
△1956年为鲁迅移灵。鲁迅棺材左边从前往后依次是 茅盾、许广平(鲁迅夫人)、宋庆龄等;右边依次是巴金、周扬、张春桥等。
在所有用中文写作的小说家里
他的文笔,依旧是顶好的
△1933年2月17日,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在上海合影
很多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就短篇小说的领域来说,鲁迅要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高出好几个段位。
拿我们很熟悉的《故乡》举例:阔别多年后,鲁迅重回故乡,见到了儿时的亲昵玩伴——闰土。
对于两人这次重逢的第一次见面,鲁迅是这么写的: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
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兴奋、挡着、回旋、吐不出、站住了、欢喜和凄凉、动着、终于、分明”,仅这几十个字所蕴含的情感张力,就足以让人内心翻江倒海,久不能平息。
再来看《孔乙己》,鲁迅上来先讲鲁镇酒店的格局:穿短衣的,是做工的人,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大抵阔绰点,要酒要菜,可以进店里坐喝。而孔乙己呢,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去光华大学讲演,1927年11月16日摄于上海。
仅一句话,便让孔乙己格格不入的社会身份突显了出来。
等到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描写孔乙己进入酒馆的方式,更是一绝。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然后高潮来了,“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读到“见他满手是泥”,你还一脸狐疑,等到后半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你可是瞬间头皮发麻,不得不佩服鲁迅的高明了。
△鲁迅在书房
作家余华则分享过这样一件事,自己上学时因为厌恶学校里对于鲁迅的刻板教学,一直不怎么读他的作品,但几十岁后,当他重新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认真阅读时,他惊呆了:
当天晚上,我开始在灯下阅读这些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
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狂人日记》——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
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
‘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余华沉浸在鲁迅的作品,如痴如醉。
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对于鲁迅的语言,余华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用一位读者的话来说:给别人的作品打五星是一种褒奖和肯定,给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五星,是因为满分只有五星。
△鲁迅生平不苟言笑,这是鲁迅照片中唯一大笑的镜头。沙飞摄于1936年10月8日。十一天后,鲁迅逝世。
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
都应该有一套《鲁迅文集》
读懂鲁迅,人生敞亮
想要读懂鲁迅的作品,不能不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1930年的鲁迅
13岁,祖父入狱,15岁,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家道衰落他看尽亲邻脸色,独自异国求学,却屡遭侵凌污蔑,孤独而凄冷的青年时期,写信成为他唯一的寄托。
这其中的故事,心路历程都散见在他的散文和书信里。
鲁迅博物馆出的这套书,非常贴心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序,让我们能够清晰得了解鲁迅辉煌而坎坷的一生。
其中,381封私人书信里,每一篇都真实记录了鲁迅的生活细节,成为了解鲁迅生平不可错过的重要文献。
而所有那些你知道的杂文,小说,也全部单独收录成册,让你一次性看得过瘾!
除了内容本身的权威,详实,这个版本的装帧,也真的是小编最爱。
封面设计,大胆前卫,每一册的封面,都是一个抽象化的鲁迅形象,这样不落俗套的设计,小编根本无法抗拒!
每一册的书脊上,还贴心地设计了展示鲁迅生平的时间线,整套书合在一起,鲁迅一生的关键事件,一目了然。
纸张也是超舒服的材质,亮度适中,字号也很亲民,阅读起来不要太舒服。
既适合当作礼物送人,自己做收藏摆放在书架也是十分养眼。
在所有现当代作家里,没有比鲁迅更懂人性的。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为鲁迅留出一个位置。
作为能够读一辈子的书,鲁迅的文字,不只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更是帮助自己了解当下,读懂人性的百科全书。
《鲁迅文集》(全6册)
他温情慈悲,又刚毅决绝,
他背着因袭的重担,
不屈服于一切势力,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穿透无边寒夜,
渗着斑斑血痕。
原价399元
限时特价9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