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老年女性活得有多野
2019/10/18 18:53:29 凤凰WEEKLY

     点击蓝字“凤凰WEEKLY“,星标★或置顶公众号

    

     为了即将到来的10.20世界骨质疏松日,我们从南到北走访了几位本到了享受抚儿弄孙的天伦之乐的年龄,仍以爱好为事业闯出一片天地的女性。她们在传统戏曲、女子马拉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背后,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与代价,也提醒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作为高发的疾病(每3位50岁以上女性中就有一人患骨质疏松症),重辄导致脆骨性骨折乃至造成生命威胁,对骨骼健康的自觉刻不容缓。

    

     “硬骨头”决定你能跑多久800流沙,需要在150小时关门时间内,日夜兼程跑完400公里的赛段。间隔35公里不等的补给站之间,才可以喝上口水,喘息一下。如此严苛的赛程,是对于人类极限的考验。邢如伶56岁了,她曾经是北京昌平一家医院的护士,38岁才开始“玩票”性质的跑步,却以116小时16分50秒的成绩,摘得2018年在甘肃举行的该项目世界亚军。从此,“中国最能跑姥姥”的称号不胫而走。见到真人,才发现她是那种丢人堆里,一会儿就见不着的类型。为图利落,留了中老年人惯见的一头短发,骨架瘦削,小腿绷紧的发达肌肉,才多少透露出她的异于常人之处。今年10月17日,法属留尼汪岛的UTMB赛事上,这位“中国最能跑姥姥”再度现身,向新的世界纪录发起冲击。

    |邢如伶 56岁 | 中国中老年女子越野跑第一人多年前,几乎凭本能跑在陌生的800里流沙线路上,全程开启的导航,只在偏离20米后才会响起提醒,在一轮孤月高悬的莽莽大漠,把她带回正途。“有信号了,赶紧的”,跑起来手机不离手的她,想到老伴这个点肯定睡下了,赶紧给身在国内的女儿发微信,“只要有信号就给他们报平安,你想真的迷路回不来了怎么办。”最初,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业余跑步纯粹是为了强身健体。在一个医生朋友的带动下,她开始每天清晨5点起早,坚持与跑友们晨跑1小时。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的北京马拉松,此前从未跑过30公里的邢如伶,不仅轻松完赛,还跑出3小时20分的好成绩;2009年,在昌平举行的首届TNF100户外耐力跑挑战赛,她又拿了冠军。退休下来,对她意味着终于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跑步。家边上有个小山,周长2.5公里,爬升幅度约170,她看好了,就自己带把镰刀“修山”。所谓“修山”,是越野跑修炼的一个形象比喻,遇有荆棘当道,就用镰刀劈开,她跑起来不舍昼夜,“晚上也能跑4圈,白天最多跑10圈”。帮家里带孩子,作息不那么自由了,她就用碎片化的时间跑步。出行距离短时,她一定不坐公交车,而是“追公交车”,训练自己的配速。照料孩子睡下,她就在摇篮边上做蹲起,练腿部肌肉,有时做到一半,孩子翻身醒了,她赶忙哄睡,再继续。跑了十七年,磨坏的鞋不计其数,连脚掌的骨骼结构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医生建议手术。术前体检,医生一面惊叹,“骨质是真好,脚踝的部分特别结实,比你的同龄人好多了。”曾做过护士的邢如伶,深知尤其女性上了年纪,雌激素水平下降后,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这个比例在全球,大概有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因骨质疏松症引发脆骨性骨折;在中国则要更高,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超过半数。此后训练中,她特别注意增加一些核心和辅助力量锻炼,帮助提升骨质强度。因为单纯靠补钙并不能豁免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她准备定期接受骨密度测试。“因为骨质好了,也会减少自己受伤的风险。”邢如伶说。前几年,她计划着跑到70岁就不跑了,这些年在外参赛,她发现,不少跑友年过八旬还在坚持,国外也有许多六、七十岁的参赛者获得好成绩。她立马更新目标:能跑多久跑多久,跑到跑不动为止。

    

     女人年过五十骨质“沙沙”地流失身为张君秋指定的“张派”传人、和我国曲艺届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王蓉蓉却一直自认“先天不足”。12岁因为电影《杜鹃山》迷上京剧,17岁才正式拜师学艺,即便在30岁担纲传统的“张派”剧目《白蛇传》之后,她还是经常慨叹,“自己没能练童子功,从小落下了一块”。“张派”的功夫,同样讲究能文能武。梨园世家的子弟往往10岁开始练功,从青衣到刀马旦,唱念做打一样也不能少。王蓉蓉17岁才入行,差距悬殊,没少被师傅数落,“往那一站都不行”。

    |2016年起,王蓉蓉担纲出演大型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尽管年过五旬,舞台上的她风采依旧。进入北京京剧团后,好强的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剧团,“那时候年轻,光想着一定要把戏拿下来,天天在练功房呆一天,就练蹲翻身。”一个月下来,王蓉蓉膝盖落下病根,至今疼得蹲不下去,站不起来,让她不得不舍弃很多舞台上的角色。仅凭着比年轻时也不见褪色的一腔热诚和非比寻常的定力,今年58岁的王蓉蓉,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0余场演出。同年龄段的京剧演员里,已极少有人能如此高强度和频繁地献身舞台。过去的三五年里,她愈发感觉到身为京剧舞台上的“老戏骨”,“身体好,舞台才能延续。尤其女演员,过了50岁,体力不够就唱不动了,有些力不从心,这才觉得健康真是太重要了。”

    

     |王蓉蓉 58岁 | 京剧张派名家 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一方面是早年恶补落下的伤痛,另一方面也因为年龄到了,前年的单位体检,她查出患有骨质疏松症。“到了这个年纪,骨质流失是正常的,但要及早就医,要相信科学和医疗”。

     她相信早发现总比晚发现要好,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会发展成多发性骨折乃至引发生命危险。国内的骨质疏松诊断率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有数据显示,国内4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率仅16.1%[1]。一辈子与京剧结缘,把爱好当成了工作,王蓉蓉自认是一种幸运。这个寂寞的行当,身边不断有同行离开,有人改行唱歌、拍电影,也有人去海外经商,发展都比做京剧演员强,但王蓉蓉始终没有动摇。有时候,一出大戏一唱就是两小时,算上化妆卸妆的时间,经常要熬到深夜11点,才能回家。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事,但到了她这个年龄,恢复起来常伴有失眠和过敏,她无怨无悔,“选择京剧作为我终身的志业,还是出于骨子里的热爱吧”。

    

     跳出不屈年华的“美人在骨”

     胡宝婵是爱美的,一条翠绿的及膝连身裙,一头新烫的卷发,身姿挺拔,怎么看都不象是七十岁的人了。旁人屡屡猜错年龄,让她眉开眼笑。她会大方袒露,“其实没什么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喜欢跳舞,跳踢踏舞。”

    |胡宝婵 69岁 | 中国最年长爱尔兰踢踏舞团 指导老师在夜间饭后辰光,广场上、花坛边乃至稍微宽阔的人行道上,中老年人当仁不让地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角,南腔北调的各种音乐伴奏下,广场舞如火如荼,被BBC的《中国观察》系列纪录片列为新时代一景。胡宝婵所说的“踢踏舞”,非同一般。舞者以脚下步点的快速移动,打出“噼啪噼啪”的切分节拍,而保持上身的挺拔;数十人一组,均一整齐,声震一方。这种形成于爱尔兰民间的舞蹈,因其刚劲有力和青春洒脱,在欧美街头,常可见年轻艺人的表演。胡宝婵最初在澳洲的惊鸿一瞥,就在她心里埋下了根。51岁那年,胡宝婵刚退休,碰巧在上海本地的报纸上见到踢踏舞教学的广告,她很快报名、买鞋、成团、开练……由于班上的学员多是年轻人,老师教得很快,想跟上拍子十分困难,和她年纪相仿的人陆续退场,最后就剩她一人。如今70岁的她,跳踢踏舞足有19年。她主持的上海南京西路街道的踢踏舞团,也被誉为“中国最年长的踢踏舞团”。胡宝婵对团员的选材自有一套:身高一米六以上,形象气质要好,要有朝气,尤其身板一定要挺。排练时,她平日眉开眼笑的神色一下变得严厉,时时从旁叮嘱,“不要含胸驼背,重心向前,手不要乱甩,不要像每天到菜场买猪肉一样”。一群同是退休下来才开始练舞、大多对踢踏舞零基础的中老年人,在她一手编教材、编舞、配乐、示范下,成了各种市民演出场所的常客。为了亮相海上名医主办、安进支持的“骨舞岁月年华不屈”世界骨质疏松日科普宣传活动,她们在拿手曲目《爱尔兰之魂》外,又加排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这也是我们舞团参与这次演出的动力所在,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中老年人活着,不仅是寿命延长的问题,更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用我们舞蹈专业的话说,’腔势’很重要!”胡宝婵说,而她对踢踏舞的痴迷,也在于舞蹈的塑形作用,让她在这个年纪仍能挺直腰板。紧锣密鼓的排练,又敲坏了两双舞鞋,胡宝婵说起来一脸心疼,“穿踢踏舞的舞鞋是要特制的,好的在网上卖到上千块一双,前脚掌加了一块木质的掌托,敲打起地板来清脆好听。”她经常在同龄人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与其把时间和金钱大把浪掷在打着各种噱头的养身理疗上,不如平时多锻炼、有自己的爱好,这样才能更健康地面对中老年人常见的高危疾病风险,骨质疏松症就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它当成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而不是人体自然老化的必然过程。用她的话说,“中老年人的美不在于脸蛋漂亮,而在于从内而外焕发的形象气质”,常言道“美人在骨”,活出风骨才能展现年华的不屈。

    

     文|费知 编辑|孙杨

     参考资料:

     [1] 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结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凤凰WEEKLY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