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水还口渴?要警惕这几种病!教你正确喝水习惯
2023/3/19 16:06:2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口渴喝水就行了
但如果总是感觉到口渴就需要注意了
很有可能是身体在释放信号向你呼救。
释放的信号是什么?
喝水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1经常口渴是病吗?
一般情况下,口渴就是因为你的身体缺水了。
、1生理性口渴
1)运动过量致使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太快。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及时喝水就能缓解。
但也需要注意,即使是口渴,也不能一次性摄入大量水分,容易造成身体内部电解质的不平衡。
2)饮食吃得太咸或者太干,身体摄入了过多咸调味料。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应不超过 5g,也就是“一个啤酒瓶盖去掉里面的胶垫装满”的份量。
一旦超过摄入量,不仅会导致生理性口渴,而且也会令你浮肿、脱发、发胖、长斑等
。
因为盐分是需要身体中的水分来代谢的,当盐分摄入过量,你身体内的水分已经不足以代谢掉,就会感到口渴;
若还是没有成功代谢掉,甚至还会形成水钠滞留,导致脸部浮肿。
3)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后,会导致分泌液体的腺体发生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就容易感到口干。
2病理性口渴
1)呼吸道感染。譬如常见的感冒、发烧也会使我们感觉到口干,高烧使身体水分流失引起口干症状,一般病好了之后就能恢复正常。
所以对生病的人说多喝水,其实并不是一句无用的话,它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
2)腹泻。
因为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导致的病理性口渴。
3)口腔疾病。
譬如腮腺炎、口腔腺体结石或者是下颌下腺炎症等,这些都会使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口干的现象。
4)抑郁症、焦虑症。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药物也会带来口渴的感觉。譬如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米嗪等,以及降压药哌唑嗪、可乐定等。其他的譬如月经、呕吐、烧烫伤等症状也会产生的口渴现象,这是在提醒你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
2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如果口干和前面提到的这些线索统统没有关系,那就要留心了,有可能是以下疾病的信号!
1、糖尿病
这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
当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也会随之增高,出现渗透性排尿导致机体失水。大脑口渴中枢因此受到刺激,口干自然就出现了。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经常口渴,并且排尿量无故增加,体重也无故减轻,还伴随着无法缓解的疲劳感,就一定要去检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要警惕。
2、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或者缺乏维生素B,可能会导致萎缩性舌炎。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舌乳头萎缩,唾液分泌减少等症状[5]。
3、精神心理疾病
有些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因为长期服药或者心理因素等,导致自觉性的口干(实际上并没有口干,但因为心理因素的暗示,总觉得自己口干),甚至在吃东西时都会感觉到需要加水服用才能吞咽下去。
4、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也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炎”。这种病是由于免疫细胞攻击破坏自身的外分泌腺体,造成腺体萎缩及分泌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如口干、眼干等。
但是,这时候患者体内本身水分是充足的,一般患干燥综合征的人都喜欢多次饮水,并且每次的量都很少。
5、尿崩症
因为抗利尿激素缺乏而导致的尿崩症,会使得患者出现多尿和口干、多饮等症状。
我们正常人一天的尿量大概是2~3L,所以如果24小时尿量大于4~10L,并且这种现象持续了半个月以上,就要警惕尿崩症的可能。
除此外,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和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口干。
生理性口干多喝水基本就能缓解,而如果是病理性口干或者不明原因口干,即使是多喝水也很难彻底缓解,拖久了反而可能越拖越严重,建议你赶紧去医院看看!
3正确的喝水习惯是什么?
1.别等口渴了才喝水当身体向你发出口渴的信号时,已经处在水分缺失的状态下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多喝水,勤喝水。
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 1500ml 左右的水,使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2.早晨第一杯淡盐水不适用所有人喝盐水会加剧人体的脱水状态,让你渴上加渴,对于老年人更危险,容易使血压升高。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经过剧烈运动或者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的人,才需要补充所谓的“淡盐水”,以此来保持电解质平衡,普通人并不需要喝。
3.最好的选择是喝白开水
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选择柠檬水,或者是味道较淡的茶饮。不过还是要保持一定量的纯净水摄入。
4.少喝碳酸饮料和奶茶千万不能陷入以碳酸饮料代替水的误区,这些饮料虽然味道好喝,但它们和水的功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能算作水分摄入。尤其是部分年轻人酷爱肥仔快乐水,但你在口渴的时候喝这些饮料,不仅不能解渴,还会加重你的口干。喝水只能解决即时性口渴,如果持续性口渴,就要考虑是不是病理性的口渴,通过就医或者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根治。譬如戒掉熬夜,戒掉重油重盐重口味的食物,饮食尽量保持清淡,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分,日常生活中多喝水、勤喝水,才让自己和家人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来源:科普中国、腾讯医典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