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不一定出奇迹,但一定可以出大量的奇葩
2022/12/18 7:38:27 秋叶大叔
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老板群里最火的两张图如下:
天啊,这世界真的这么难了吗?以致老板都变成段子手了?
说实话,这三年大家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但有句哲言:接纳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改变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办法,是我们活在过去的成功路径里走不出来。就说我们知识付费行业吧,2018年我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流量池开始老化,如果不及时调整转型,很快就会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我们这种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行业,一旦进入下滑通道,不是逐步下滑,很容易突然崩溃。不过大家放心,咱们公司真黄不了,我更不会去找公司上班,教育这个行业,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我当时提出“拥抱B端,深耕C端”的转型策略,打造一体化知识供应链闭环的商业模式,整个过程无疑是一次二次创业。现在回头看,过去占我们收入90%的产品,现在在整个公司经营收入中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我们也从30个人团队发展到目前全职员工150个人(还不算兼职),公司业绩每年都能稳定增长,在武汉租了两层楼,有了2800平米的办公室,也算是高校师生互联网+创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吧。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我刚刚创业时踩过的坑,也许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01
不要听朋友圈的发财建议要多去市场感受地气
我创业是阴差阳错,12年鼓励双创,13年学校就要我带学生参加比赛,争取拿奖。
我想干啥好呢?要不就试试通过网络教普通人学PPT,这事可以干一干。
做生意能不能赚钱, 一定要先做市场调研。
很多人是看别人说干啥能赚钱,能发大财,头脑一热就入局。
你问他是不是真的调研过市场,是不是真的接触过最终用户,没有。
他们就是因为自己赚不到钱,看别人天天在朋友圈晒收款,晒成交,看多了,就心动了,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家的韭菜。
下次你们要动脑筋想一想,真有那么好赚钱的事情,别人干嘛要告诉你?人家是缺一个销售,要你帮她卖东西。现在好了,你交一笔钱当学费,还要帮别人赚钱。
回到做市场调查,不是非要拿着问卷一个个去调查,这种调查往往问不出真数据。
我是怎么判断教别人做PPT这事有市场呢?
第一是查数据。
我查了一下投影仪销量数据,年年增加,用PPT的人肯定在变多,所以我觉得教大家做PPT这个事是可以干。
查销量数据一点也不复杂,你用对关键词一搜,这样的结果就出来了。
第二是看同行。
做生意最怕就是你看到机会了,但别人都不干。
如果是这样,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别人都不做,还把机会发财留给你?
我13年敢干知识付费,还得感谢罗振宇卖罗辑思维会员,一下子爆了,这就说明这事有戏,大家愿意为知识付费了,我当然也可以跟风试一下卖网课。
所以我一直认为罗振宇对知识付费这个行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第三是问用户。
我在2010年出了《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这本书卖爆了,给我带来很多培训机会,当然这本书到今天还在卖呢。
我发现从09年到12年,我的PPT讲座,培训是越来越多,有点不堪重负了,但是因为大量培训,我非常了解学员的痛点是什么。
那就做成网课,能解放我精力,还能帮助更多人。
所以我能干成一件事,也不能说完全是运气,我还是认认真真思考了市场,确定一件事能做,我也有能力做成,才出手的。
这几年我发展还稳健,就跟我这种理工男做事风格有关系,我会试错,我会看数据,我会思考这件事成功概率高不高,如果有个7分把握,我就会坚决出手。
但无论如何,我不会没有去市场里接地气,就凭借冲动出手。
02
不要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要相信厚积薄发的成功
16年很多人都在疯狂创业,基本上都是拿着一份商业BP,跟投资人讲PPT,看准一个机会找投资人融一大笔钱,然后高举高打,请最厉害的人,买最好的设备,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市场拿下来,这不就是抖音的文化,叫大力出奇迹。
当然现在大家知道了,大力不一定出奇迹,但一定可以出大量的奇葩。
开个餐馆,开个洗车店,都要包装成互联网+生意,样板都没做出来,就先要融一大笔钱,居然这样做到的人还不少,这是时代的虚火。
今天退退烧,让很多人清醒一下,没有错。
有点专业技能的普通人,创业其实更像我这种人。先是在工作中积累了一点能力,然后凭借这个能力去赚到外快。
我出圈是因为写的PPT图书火了,就开始教别人做PPT赚培训费,然后坚持把培训心得在自媒体分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积累了一批粉丝,等风口来了,就水到渠成创业起步。
不同的人能力不同,起步的自媒体平台不一样,但路径差不多都是这样。
如果大家仔细盘点别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在他红之前,在某个能力上都是有沉淀的。
在职场积累某种能力沉淀的人很多,但是能通过分享积累粉丝的人不多。因为要积累粉丝,得有办法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和认同。
得到陌生人的信任和认同是有两个前提的。
第一是你要能持续稳定地高质量输出。
第二是你要在主流传播平台上站住脚。
我最早是在博客坚持写推文,每天一篇,从不间断,偶尔一天两篇。
曾经有个读者看了我的博客文章很感动,非要要给我打赏。大家很难想象就在2010年,读者为了打赏我,要去邮政汇款,然后我跑到邮局去领钱,当然很开心。
今天的人写博客不行,要跟上今天的主流传播平台,你必须会直播,必须要拍短视频。
短视频很难做到像公号文章一样每天一篇,可以一个礼拜拍两条。但这两条短视频要有质量,才能通过持续分享抓住平台的红利期,把自己的一个基本的粉丝量给攒起来。
这个世界最难的不是偶然的爆发,谁还没有灵光一闪的瞬间,最难的持续稳定输出。
谁能持续稳定把一件事做到预期的质量,这才是靠谱,这才是真有能力。
才华往往是灵光一闪,让人喜欢,但能力才是持续稳定,让人买单啊。
03
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赚钱赚钱的人比你更懂商业
有的人有能力,还有粉丝,还是不赚钱。
为什么呢?他不懂商业。
什么叫懂商业?
要赚钱,你先得把你的能力标准化,变成一个产品,然后给产品一个合理的定价,还得到处吆喝,让大家知道可以找你买这个产品或服务,你才能赚钱啊。
你看看许多人,他总是花钱学习成长,但是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能力定价啊。
能力值多少钱是含糊的,但产品是可以定价的。
我们很多人卡在他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的能力定价,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把他的能力变成别人可以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有些人就看到别人卖课赚钱,自己也想干,但别人的课是经过研发的,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很多人模仿别人录20节课,也卖99元,但问题是你的课程不一定合格。产品合格了才能卖。
能卖出去的产品,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价格有空间。
什么叫价格有空间?
普通人会这样想,课程定价99元,卖1万份,我分你一半,你赚50万,我们一起合作好不好?
要不你7我3,你拿70万,我有诚意吧?
这样思考是有问题的。
价格的空间,不是指你愿意让多少利,而是你的产品消费者愿不愿意花这个钱买,他觉得值不值?
消费者觉得值,卖得掉,你才有钱分。
否则你说卖1万份给别人分多少钱就是画饼,好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在画饼,真的是很真诚在谈分钱。
我们秋叶家风格不是这样的,我们会一开始就谈好多少钱,可能钱不多,但我们测算过,我们真能分你这么多,再分就是亏的。
我们不承诺让你暴富,但是我们只要长期合作,就可以细水长流的赚。
为什么很多人谈分钱像画饼呢?
因为他不知道卖东西要付出营销成本的。
不是
售价-生产成本=到手的利润
而是
售价-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退货成本-服务成本-财税成本=毛利润
原来课程卖99块钱是很赚钱,因为2014~16年平台补贴,流量成本接近于零。平台恨不得说只要你把课程放在我的平台卖,卖多少钱全都给你,相当于这个流量成本被平台补贴了。
现在平台不愿意补贴了,大家就发现卖一门99块钱的课,流量成本199块都买不到,别说赚钱,根本就是越卖越亏。
所以今天平台都不愿意帮素人卖课了,哪怕你说99块钱都分给平台,平台也不一定乐意,它觉得给你打知名度了,自己还倒贴了流量成本呢。
大多数人不会算成本,也不会随着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成本结构,当然被动。
要让消费者觉得用这个价格买到超值,还有足够利润空间分给渠道,让别人愿意帮你卖,最后还给你剩一点,能让你滚动发展,这样的产品不好做啊。
产品口碑好,有利润可以分,别人才愿意帮你卖。
啥叫商业,不谈情怀,不谈初心,我们就坐下来算算钱。
钱都算不明白,就算突然网络爆红了,也一定会凭本事把名气都亏掉。
04
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偶尔励志可以,长期累死自己
普通人为啥不好赚钱呢?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一个人单干。
一个好汉还得三个人帮,你一个人怎么打得过群狼?得找帮手。
找对创业合伙人,真的比找老婆难。老婆找得不好还能凑合,合伙人找得不好,肯定撕逼。
2017年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过去是团伙, 不是团队。
我们最早的组织文化是——要好玩,玩的时候把活给干漂亮,分钱。
为什么说我们刚创业叫团伙,很像那个美国大片,有任务临时组一个团队起来干,赚到钱了马上分,分完了再做下一票。
我们当时做PPT,跟很多网上热梗结合在一起,当然好玩,我们自己做的都很开心,做完以后往微博上一发,各种转发,各种点赞,一下子阅读量就爆了。我们的作品最高阅读量,不是10万+,是一个亿。
流量大就好赚钱,我们是今天赚了钱,今天就分掉,反正后面还有钱,后面再赚,赚了再分,到年底公司也不留一分钱,把钱分光,明年再赚。
一看就是没怎么上过班的学生想法,天真了。
当团队三五个人,七八个人的时候都很好管,反正一桌人一起吃饭就能把事谈完,等你人多了,再这样管,内部矛盾会越来越多,最后你还是要学会把
公司正规化,按岗位定绩效发工资。要完成什么样的基础工作量,产出怎样的工作业绩,你才能按制度多拿钱。
挑战已经不是你怎么去赚钱,而是你怎么带着一群人能赚钱。
18年之后,我们就不敢这样做了,还是得把钱留在公司账上,得用一个经营企业的,经营品牌的思维去做组织的长远发展规划。
我们就要慢慢的学会从一个团伙到一个团队,再到一个组织,这是秋叶品牌成长过程中,从个人品牌走到团队品牌,再到公司品牌,这是必须要经历的突破。
很多人抓住了时代的红利,推出了好产品,但没有及时培养团队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结果遇到商业环境变化,就很难可持续发展。
天天自己跟自己死磕,就是不肯解决培养团队分担压力,也是一种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
05
好公司不是比赚得多,而是活得久
做公司还得有战略定力,不能看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
真正能赚钱的公司,都是结合自己的基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一方面是放弃不适合自己的机会,一方面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做闭环,不断做深做透,把护城河建立起来,最后做到大家都知道你是怎样成功的,就是学不来。
这个看得懂,学不来,反而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就好像做光刻机的荷兰ASML,大家可以把它的经营模式拆解到每一个零件,但是你想复制,太难了。
核心竞争力不是突然就有的,是一点一点沉淀下来的。
我在秋叶总部墙上画了一个公司经营地图,大家来我们武汉总部参观都可以看到。我最早是2018年提出三句话,我们未来的打法很简单——以出版做流量,以教育做信任,以社群做留存。
我最早是做图书,做微博,做公号起来的,图书,自媒体, 网课本质上都是出版物。
出版的逻辑是做爆品,公号追求爆文,短视频追求爆款,图书网课追求爆品。
爆就会得到注意力,得到更多的流量。
越是爆,越要持续推广,持续运营,持续放大。
你的品牌,你的内容不断在消费者心目中一遍遍的曝光,就留下了品牌沉淀。
我们自己会做出版,就能搞到便宜的流量,就不用花钱买广告。
这就是“用出版做流量”的含义,也是我们早期起家的法宝。
有流量不等于能变现,我们就做了各种教育产品。
做教育产品有个优点,只要真的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把性价比做好,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学员的信任,能得到学员信任,我们才有更多的可能。
这就是“用教育做信任”。
当然教育产品也有个缺点,不能复购。
有复购的产品更好持续经营。
普通的教育机构得到学员信任以后,学员还是走了。
我们发挥做线上社群运营的特长,想方设法的把一部分老铁学员留在社群里面。
学员为什么要留在社群里呢?
首先是因为有信任,愿意留。留下来,发现我们社群有天天有内容看。我们可以给他们文章看,给他们短视频看,给他们直播看,这就是留住老铁的第一个原因。
大家愿意留下来,还有一点活跃度,我就可以做一些小的社群电商。
像我们去年一年,我们在我们的社群里面卖书就卖了10万本的。卖书挣不了什么钱,但是养活一两个人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用社群做留存”,把老铁学员变成长期的口碑用户。
但图书不能复购,我们最好找一些能复购的品,大家买到像抢到福利一样就好了。
这就是我2018年选择投资不二酱的理由,唯有美食得人心。
5年过去了,我们秋叶团队一点点发展起来了,不二酱也一点点从0到1活下来了,看起来有一天还有机会比我这个主业做得更大更好。
好了,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故事对你有启发的话。
在2023年的个人品牌IP营,我已经准备了48个我创业中发生的小故事给大家分享,每一个也许都对大家突破自己的事业瓶颈,会带来启发喔。
嗯,对个人品牌IP营的服务内容感兴趣,请扫码约咨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秋叶大叔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