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频道 | 香港经纪人的年终总结
2016/2/15 秦朔朋友圈

    

     文/安扬

    

    香
港经纪圈中,有不少老行家靠长期的市场经验存活下来,时间久了,这些人摸透了香港市场的规律,很多人形成自己的一些投资“铁律”。由于这些人更多接触的是私人投资者,因此这些投资准则往往更适合散户,并且在危机时刻更能发挥成效。

     春节前,和几个老经纪探讨了一下过去一年的投资历程,特别是他们的操盘得失。总结就是提高,很多投资心得,就是在这样的闲谈中发掘出来,慢慢形成有用的投资经验。

     具体有哪些铁律?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经验,是不同的行家在港股市场上的体会,对于涉及港股投资者的朋友,可能会有帮助,但是否可以运用于A股,就要因人因事而异了。

    

     小赌养家(重点在“小”字)

    

     “小赌养家”是一个常去澳门赌一把的香港老经纪时常挂在嘴上的。澳门的赌业发达,他发现当地人有时在买菜前也会去赌场走一把,亏了就算了,如果赚了,就把这些钱拿去买菜。因为当地人的观点是:小赌养家,不玩大;且无论赚了亏了,只一把就走,往往第一把容易赚钱。

    

     老经纪把这个法则也用在股市上,主要是针对那些出现突发性事件或有“内幕消息”的股票,由于没有做过深入研究,时间又比较紧张,就只用小钱去小搏一把。当然,每个人的“小”的尺度标准不同,富人和屌丝的小钱可以差别很大。但底线就是,不要用大钱去贪“内幕消息”的利。

    

     散户重在获利,不是回报率

    

     散户操作的是自己的钱,因此获取正回报是第一要务。正回报永远都好过亏钱,哪怕只赚一毛钱,也是赚来的。这点和那些基金经理不同,后者是经营大钱的,业绩与“回报率”挂钩,因此更重回报率。

     去年碰上10年难遇的股市过山车行情,几乎所有的客户都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心历路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去年复活节后,内地投资者涌入港股市场,很多中小盘股份让客户赚了个盆满钵满。当时一个老行家就提醒说,这是罕见的大牛市,但是千万不要贪心,真正的投资高手,是牛市结束的时候,口袋里还有赚来的钱。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基金经理的回报率如果是正的,怎么可能全年下来会亏钱?不妨这么想,如果某个基金经理用起点10万美元,6个月赚了10万,他的回报率是100%;这时候如果客户再加新钱,让整个账户资产升至1亿美元,但基金经理接下来的6个月却亏了1%,即损失100万美元。从金钱角度来说,他全年亏了90万美元,但是如果从基金回报率来看,行业内会当作是接近98%的回报。

    

     让过去的过去

    

     这个法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小妖股。

     香港不乏题材股,买壳卖壳和并购兼并的一大堆,还有可转债或是配售新股的新闻也不少。碰到这些事件,股价常常会出现较大波动,有一些的确会给客户提供良好的交易机会。在这时,有个老经纪就会劝客户,这种机会,最好就是赚一把就跑,以后别再接触这个股;即便是亏钱的,也不要想着报仇了,把资金留给那些更有把握的股票。

     为何?不少散户碰到这种题材股时,往往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是道听途说后赚了一把。不少人心贪,看到股价回调时,又想入场,结果常常会会被深度套牢。

     散户不了解的是,这些纷繁复杂的公司动作后面,其实隐藏着很深的大股东意图,如果不是这些公司的高层人士,很难真正领会这些意图。类似买壳、重组或是兼并等这些公司战略,均非几日或是数月可以完成,大部分长达一年,甚至数年才会真正出现效益。这期间还会有很大不确定性,一般散户难有耐性长期等下去。

    

     和散户不同,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和大股东谈条件,要求资产抵押(甚至是控股权担保),或是有其他的利益保障安排(比如折价买入,或享受高额利息,或要求对方高溢价回购),这些都是小散户无福消费的,因此机构投资者往往愿意持有这些股票较长时间。

     总之,别恋战小妖股,无论它让你赚过还是亏过,该过去就过去吧,不要回头,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自己有研究,更了解习性的公司。

    

     窝轮和牛熊证尽量不要碰

    

     窝轮通常属于价外产品,牛熊证则属于价内产品,都有极大的杠杆,很多散户喜欢玩一把。但不少经纪人表示,总结过往经验,散户在这两类产品上输多胜少。去年市场波动较大,不少客户栽在这两类产品上。

     行家们认为,全香港大概只有两种人可以考虑经常接触上述产品。第一类是对金融产品定价做了很深入研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市场上混了很久、交了不少“学费”、完全摸清了庄家的实力和仓位配置的投资者。第二类,本身就是市场大庄家,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摸清那些发行商的价码成本所在,然后借助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性事件的时候,杀发行商一个措手不及。

     很可惜,99.999%的港股投资者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这两类产品的一些特点。比如根据香港的有关规定,发行商(即庄家)必须对衍生品提供双边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不妨把问题简化一下:如果发行商必须向市场同时提供“买”和“卖”两个价格,在买入价上吃入其他人卖出的证券;在卖出价上提供证券给对方,它的理性策略会是什么?

     显然,发行商一定会尽可能地拉大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差异(即价差),同时通过自有资金控制在外发行证券的数量,达到控制流动性的效果。假设一个窝轮按理论定价,散户有机会赚20%,但其实发行商会把10%打在买卖价差里,只给散户不到10%的获利空间。所以,衍生品的杠杆很大,但只有在正股出现较大幅的波动的时候,散户投资者才能赚到钱。

     当然,庄家(发行商)也有庄家的风险,也有一些拥有信息优势的专业投资者,能摸清庄家的底牌(建仓成本),在市况波动的时候,出手逼迫这些庄家,令他们出现亏损,不过这已经和本文无关了。

    

     熊市之下,焉有完卵?

    

     无论好股还是妖股,都抵挡不住熊市的冲击。所以,“炒股不炒市”这句话散户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

     去年是典型的牛转熊。当熊市刚开始时,很多人不相信市场就此完蛋了。不少经纪人一开始也建议客户买一些质量高、贝塔高的股票,搏反弹。但这一招自去年11月恒指暴跌开始,便渐渐失灵,特别是在2016年1月,整个市场重挫超过10%的时候,所有的股票都经历了重大调整,而高贝塔的股票则回撤得更多。

    

     所以,炒股不炒市这句话得辩证地来看,尤其是需要结合大行情。如果是牛市,可以加杠杆买入高贝塔的优质公司;如果是熊市,则首先要降低仓位(视熊的程度,可以降至10%-30%不等),转而买高素质的蓝畴股,而中小盘股则要低配置一些。通常港股见底反弹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会抢筹,届时大盘股会升得比较快一些;如果是波动市,则要关注公司基本面,这时候是真正以“选股”为主。

    

     莫要事后诸葛亮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那些不愿斩仓或是不愿及时获利的投资者;还有那些事后做不客观点评的投资者。

     同事们看了不少客户的操盘记录,发现很多时候,卖了就卖了,别后悔卖早了或者卖亏了。因为在熊市,很多人是含泪斩仓的,但是过了些日子再回头再看时,经常却会发出“幸好卖掉了”这种感叹!而如果在牛市,则一定会感慨:靠,又卖早了!

     除非投资者有时光机器,否则应该放眼当下,想想现在最理性的交易策略应该是什么?事后总结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有后悔或遗憾。但更重要的应该考虑,自己如果回到决策的那一时刻,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只有这样理性的总结,才有助于下一次做出理性的决策。

     至于对待别人的投资建议,更要理性对待,不用膜拜也不用事后诸葛亮地批判对方。

     笔者也曾经和香港“对冲基金一哥”张承良有过类似交流。他透露,自己常常会听到别人的投资信息,也会咨询行业研究员的观点。有的人信息很有用,但也有人的分析出了错。

     “不管怎么说,最后做决定的是我自己,所以不管最后是对是错,都不能怪别人。”他说。

     希望投资者都能有这种豁达的心态。

    

     作者为兴业金融集团高级副总裁。资深港漂,在香港投资圈混迹多年。耳濡目染众多股坛恩仇,深感投资之不易。希望用较平白的语言,通过易懂的故事,与秦朔朋友圈分享投资理念。(文章观点仅作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

    

    

     商务合作:

     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