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为自己这么做了,前女友就能回心转意
2017/6/9 秦朔朋友圈

    

     作者:鲁舒天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听着,也许你将来能成为一个很成功的电脑人,但你会发现你这一辈子都没有女孩喜欢。你觉得那是因为你是个书呆子,但实际上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错了,没有女孩喜欢你是因为你就是个混蛋。”根据本·麦兹里奇所撰写的畅销书《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改编的那部叫做《社交网络》的电影里充满了如上述对话一般的激烈争执,这不禁让人感到果然与程序员有关的一切都与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无关。马克·扎克伯格在电影里与前女友、哈佛公子哥兄弟以及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唯一挚友皆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作为一名天才创业者的他创立了清晰可见的Facebook,但《社交网络》里的主人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却从头到尾都像一团乱麻。

    

     影片上映之初国内对其的评价就是烧脑严重、生涩难懂,有评论甚至言道“电影节奏如同主角扎克伯格的思维一般跳跃”。其实大卫·芬奇执导、艾伦·索金编剧的《社交网络》的逻辑框架并不复杂,电影只是运用了非常规叙事的剪辑手法。或许在创作者们看来,那种四平八稳的角度无助于帮助观众理解他们通过电影想表达的部分。在人们习惯于仰望商业领袖的时代,《社交网络》却提供了一种与刻板印象格格不入的视角来为扎克伯格的创业史和心灵史树碑立传。又或许导演和编剧也明白,观众潜意识里其实也不希望看到年轻时候的小扎只是一个除了编程别无所好的工科男。

    

    

     扎克伯格与哈佛公子哥

     《社交网络》的开头是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面,不可谓不引人入胜。2003年秋天的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在被女友甩掉之后,出于报复心理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打分选美网站供全校同学们对辣妹评头论足。在2小时内站内点击达到22,000次的轰动背后,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也因此遭受校方惩罚。

    

     “Facemash”制造了麻烦,但机遇也随之出现。哈佛里的高富帅文克莱沃斯兄弟以及他们的智囊迪夫亚·伦德拉找到了马克,他们诚挚邀请马克加入他们的团队共同建立一个叫做“The Harvard connection”(哈佛连线)的社交网站。那个时候的马克在校内几乎没有朋友,他穿着随便、不修边幅,总而言之离他眼中那些“有钱人的小孩才能去的”各种社交俱乐部的距离无比遥远。所以当那两个身高198cm,身兼赛艇队队员的双胞胎兄弟带他进入一家高级俱乐部的门廊(因为只有会员才能进)商谈加入他们的事宜时,令邀请者一方感到意外的是,秉性古怪的马克竟然一口答应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有一个细节是当兄弟两人以及那位智囊滔滔不绝地向马克和盘托出他们的创意和构想时,马克的视线几乎不离门廊墙上俱乐部的合影。马克记得前女友说过会喜欢赛艇队员一样强壮高大的男生类型,那样出身显赫、外表自带光环的人正站在他面前向他伸出手臂。即便前女友所言只是一句玩笑话,但马克或许认同弗洛伊德所讲的“所有的玩笑里其实都包含着认真的成分”。他在意了,他想成为并超越那些人。此时此刻,那些人中的佼佼者提议却提醒了他自己身上具备着的足以引起疾风骤雨的强大潜能。

    

     文克莱沃斯兄弟及智囊伦德拉很晚才知道,那个看似已经成为队友的马克在最初听他们的建议时就已经处于心猿意马的状态了。直到后者在宿舍闭关数周之后注册“Facebook”的域名并随即让网站正式上线,他们才明白自己被坑了。在此过程中,马克一再以编程为由拒绝与兄弟们会面,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在做The Harvard connection,他要做的是自己的“The facebook”。Facebook在哈佛上线后非常受欢迎,人们可以在上面看到用户的照片、喜好等诸多信息,以及非常重要的恋爱情况——“大学生关心什么,他们就是关心你有没有交往对象,这决定他们上什么课,坐在谁旁边,做些什么事情。”

    

     文氏兄弟不干了,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想要阻止马克以及他的Facebook,他们认为马克窃取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最终事情走上法律途径。马克认为自己并没有窃取兄弟俩的创意,“他们是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但我自己有更好的,我没有用他们一个代码。”马克甚至对文氏兄弟委托的律师说道,“你只占据我最小部分的注意力,我的精力都集中在Facebook上,我要做的事情在座的做不到,尤其包括你那几位缺乏这份脑筋和创造力的委托人。”对于马克来说,Facebook天地广阔、大有作为,而The Harvard connection只是格局甚小的哈佛版“世纪佳缘”。

    

    

     扎克伯格与创业伙伴

     安德鲁·加菲尔德在电影中饰演了爱德华多·萨维林,Facebook雏形时期的首席财务官和业务经理,扎克伯格在电影中哈佛的唯一挚友、创业伙伴以及财政大臣。电影对萨维林的着笔比较贴近现实中他与扎克伯格的经历,后来作为财务实习生的他居住在美国东岸的纽约,而快速发展的Facebook和扎克伯格则居于美国西岸的硅谷。当PayPal创办人之一的彼得·提尔这样的风险资本家们开始接盘Facebook草创时期有关财务和资金的事宜时,萨维林的位置逐渐被架空。最终当其股份被扎克伯格严重降低后,他选择入禀控告扎克伯格。当然最终萨维林选择与他的昔日好友和解,除了和文氏兄弟一样获得金钱数目之外,他的名字作为创办者之一被重新写进Facebook的发行者栏。

    

     文氏兄弟与马克在电影中的“撕逼”属于外战,那萨维林和马克的矛盾属于内战,有时候内战往往比外战更不可调和。马克并不认为文氏兄弟真的在乎知识产权,“他们只是从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这次不同了,这才是他们告我的原因。”而萨维林与马克的冲突体现在对Facebook的定位上,马克想要全力扩张,萨维林支持;萨维林想要在扩张后赚钱套现,马克反对,他认为萨维林的做法是小富即安的体现。

    

     电影中半路杀出的肖恩·帕克是个作为萨维林对立面存在的角色,现实中的他作为Facebook的前顾问和董事,帮助扎克伯格完成了创建初期的大量工作。作为Napster创办人之一的肖恩·帕克表示电影对自己的处理虽然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却让他很享受。因为电影中的肖恩太酷了,他不是萨维林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精英,他极具侵略性和颠覆意识,马克在他的灵魂里看到使Facebook变得更伟大的可能。电影中的肖恩不仅在第一次见面后就告诉马克他的事业可以宏图大展,他还在临走时建议马克去掉“The facebook”前面的定冠词“the”,因为这样听上去会更简洁。

    

     肖恩·帕克带给马克的启发远不止于此,他甚至给后者讲了“维密”创始人罗伊·雷蒙德的例子:斯坦福大学的MBA罗伊·雷蒙德想给妻子买一件内衣,但在百货商场里太令人尴尬,他想到只有在高端地方才能化解这种尴尬。于是他通过银行贷款和亲戚借款开了一家商店叫“维多利亚的秘密”,第一年他就挣了50万美元,还贷后维密又开了三家门店。五年后他以400万美元的价格把公司卖给莱斯利·维克斯纳和利明特。看上去是个好结局,除了两年后该公司价值5亿美元,雷蒙德本人从金门大桥上跳下去。这样的隐喻正是马克所需要的,他需要拿肖恩所言的激进扩张去对抗萨维林的步步为营。在纽约为了Facebook一天坐14个钟头地铁去找广告主的萨维林在肖恩看来不可能是这条船上未来的大副,他认为萨维林会成为其只想成为的那类成功商人,但他此时不应该呆在纽约去巴结那些广告大佬。马克只会形容萨维林的做法会让Facebook看上去一点也不酷,肖恩却杀人诛心般地对马克形容道:“(因为)我们这里有一个划时代的‘天杀’的好主意,而金门大桥下面的水也很冰冷。”

    

    

     扎克伯格与前女友

     实际上,电影中作为马克的亲密伙伴与革命战友的爱德华多·萨维林并非属于鼠目寸光的顽固派。只是此时在公司发展的问题上任何非肖恩式的建议在马克心中都被划为带有保守倾向,他不知道Facebook能做多大,但他可以肯定促成伟大的模式不是眼前萨维林所做的这样。有趣的是电影中的萨维林后来在和投资人谈话中也说过一句“马克并不在乎钱”,他知道他这个朋友不是唯利是图的人,那么马克为什么那么着急要干大事?

    

     这里牵扯到的关键点就是电影的框架,马克·扎克伯格本人对《社交网络》存在最大的异议也与之相关。因为电影的框架是马克的前女友把他搞得情绪低落,所以他建立Facemash或者Facebook是为了能够挽回前女友。然而即便是在不久前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扎克伯格也再次强调哈佛留给他最美好的记忆就是与他的现任伴侣普莉希拉·陈相遇,所以《社交网络》连同那本叫做《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畅销书中预设给马克的初衷肯定是作为宠妻狂魔的他无法接受的。扎克伯格甚至说道:“拍这部电影的人对于硅谷人们建造东西动机的理解与事实有很大脱节。他们无法理解,有些人想要建造东西,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

    

     但这不代表《社交网络》对此节的虚构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它的全部匠心皆在于此。在电影中,那个虚构出的叫做艾丽卡的前女友共在三个场景中出现,第一个场景即是电影开头他们的那次无端的争吵。作为艾丽卡男朋友的马克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呢?没有出众的外形;宅男式的穿衣品味;说话语速快到令人深感不稳重(女生的确比较青睐语速慢、语调低沉的男性),以上这些特点加起来,我们足以得出艾丽卡其实是个足够温柔的女生了,因为她并不在意这些,毕竟马克很聪明,而她似乎也欣赏这个优点。但马克还是犯了错误,他真正的问题是常常以己度人、疑心病重,并且对他认为智商不如自己的艾丽卡缺乏尊重。

    

     总之在一番唇枪舌剑过后,艾丽卡甩掉了马克,马克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乎艾丽卡的,他认为自己如果能凭借一己之力做点大文章就足以弥补自己无法进高级俱乐部的缺憾(实际上艾丽卡并不真的在乎马克是否是俱乐部成员)。于是他就去搞了Facemash。当然与此同时他也给自己挖了个坑,那就是在博客上疯狂抨击这个刚刚把自己踢开的姑娘。

    

     艾丽卡出现的第二个场景是Facebook在哈佛上线后,此时马克的网站已经在哈佛的很多高级圈子里引起了大风暴。但对于艾丽卡来说,这些即便存在,那意义其实也是不存在的。马克在他从前进不去的俱乐部里偶遇同样第一次来这里的艾丽卡,他向前女友打招呼试图和解,艾丽卡却不留情面地告诉马克:“在网上写过的东西是永远擦不掉的。”马克未能理解这句话自带的隐喻,他本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哈佛校内意见领袖级的人物了,前女友会立刻回到他身边,但此刻他却当着众人的面碰壁。马克觉得很丢脸,所以他扭头对萨维林说,我们要扩张,Facebook不能止步于此。

    

     所以电影中马克的逻辑是因自己的事业还不够大,所以他还无法引起艾丽卡的回心转意。实际上这无论如何都已经不是爱了,这更像是对付敌人的招数。电影中的马克是个聪明人,也并非人情不通、铁石心肠,但有些地方他却从头到尾都是错的。艾丽卡出现的最后一幕,其实她只在马克的电脑桌面上出现,那时的Facebook形势一片大好,马克也基本上功成名就了。他点开了艾丽卡的Facebook主页,他发现主页图上的她似乎更美了,犹豫了一下,马克还是发送了好友申请。紧接着,忐忑的马克开始不断刷新页面,没有通过,还是没有通过。马克紧盯着电脑屏幕,电影此刻打出字幕——“Facebook拥有来自全球207个国家的5亿名会员,公司市值25亿美元。扎克伯格是全球最年轻亿万富翁。”

    

     鬼才之笔!他的确做出了伟大事业,的确富贵等身,但他向前女友发送的好友申请却还是未能通过。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挽回的方向,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电影中的马克已经学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见得能学会的成就伟大、改变世界,但他却仍在人生的本原问题上有很多的课程要补。笔者前面说过了,《社交网络》原本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电影中马克所误入的歧途却很可能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现实世界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