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为何退而难休? “靠自己”理念深根蒂固
2017/8/14 秦朔朋友圈

    

     作者:安扬/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71篇原创首发文章

     香港人有句口头禅,叫做“手停口停”,意思是说一旦停止了正在从事的工作,家里就吃不上饭、揭不开锅了。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个香港邻居说的。她是一个全职教钢琴的美丽少妇,小孩都很喜欢她。在香港,属于“自雇人士”;用内地的术语,是正宗的“个体户”。后来,在香港不同场合都能听到类似的观点。比如在香港坐出租车,发现很多司机都是老年人;上酒楼吃饭,发现传统酒楼里端茶送水的也多是老年人;还有上驾校学习,带车的老师傅一脸老人斑,一问贵庚,已经70多岁,还在每天早出晚归,不敢停工……

     感觉在香港,任何一个打工仔(也包括创业的小老板或是自雇人士)都时常有一种危机感——不夸张地说,上到80岁下到18岁,都有一种“为明天做准备”的念头。

     最近帮公司招聘几个普通的职位空缺,在招聘网站上登了广告后,简历雪片似地飞来。让人吃惊的是,其中有不少是“奔六”的应聘者,看着他们长达十来页的简历,一页一页记录着他们哪年大学毕业、哪年参加工作,可以一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跟内地的朋友聊天,问在内地这个年龄段,还有在网上投简历的吗?答曰,除了教师、医生、律师、公司高管等这类越老越吃香的仍然会被争抢返聘之外,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普通人都不会再去找工作了,更不用说网上投简历。

    

     很显然,在香港,不是年龄到了岁数就可以惬意退休的,香港没有退休金、养老金这么一码事;想退休不是看年龄,而是看有没有储蓄、或者被动收入;否则的话,就要一直工作,避免陷入“手停口停”的境地。

    

     香港退休福利稀缺

     港府对于退休老人的福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公共福利金,一部分属于社会综援性质

     公共福利金里和退休人士比较相关的,主要有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两大类。

     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须年满70岁以上才可以享受,每月1325港元。这笔钱,不够在香港吃饭钱,所以被戏称为“生果金”,意思是只够买些水果。不过好处是这笔钱是到了年龄就给,不需要进行经济情况审查。

     长者生活津贴是给65岁以上的人士,每月2565港元。要领取“长者生活津贴”,必须是夫妻双方资产不超过49.9万港元,两人合共收入不超过12620港元(单身人士不超过7750港元)。而且,领取长者生活津贴的,就不能再领取“生果金”。

     但实际上,在香港,即便是一个端盘子的服务员,月薪都不止7750港元。根据港媒近期报道,在执行最低时薪标准后,连洗碗工的月薪都已经达到近1.3万港元。这意味着,如果老人去酒楼打工洗碗或是端菜,就无法享受到政府的长者生活津贴。

     需要指出的是,1325港元和2565港元这两个津贴标准,还是港府在2016年底刚刚修改的,按通胀水平提升了2.8%之后的结果。

    

     至于综援部分,类似于内地的低保制度,金额实际上也非常有限,而且对于申请人进行比较严格的资产和收入设限。申请综援计划的人,前提条件是个人资产要少于47000港元。满足这一条件后,60岁以上单身人士可以获得综援3340港元;如果60岁以上且需要经常护理,还可以另外获得补贴5690港元。所有获得综援的人士,港府都豁免他们在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

     就香港现状来看,到退休时个人资产仍然少于47000港元的人并不多,因此大部分退休人士无缘于综援网。至于“长者生活津贴”,除非选择不去就业,否则只要月薪超过7750港元,也一样无缘于“长者生活津贴”。现在很多港人自嘲为“N无人士”,说的就是类似这种情况,即经济状况很差,但又没有差到够拿综援,或是够得到任何一款政府津贴。

     对于香港打工仔来说,还有一个退休款项,就是强积金。港政府规定每个有工作的香港市民及其雇主必须在雇佣期间每月存一定金额的钱到雇员的强积金账户,但是,强积金的投资决策选择权在雇员自己,强积金的表现也跟市场化的基金没有本质区别——可亏可赚。所以说白了,到了退休那一日,强积金账户上有多少钱可以拿出来养老,谁也说不准。

     遇到过最极端的例子,金融海啸的2008年至2009年间,作为恒指第一大成份股、同时也是几乎所有“香港股票市场类型强积金”的重仓股——汇丰银行,其股价几个月内从100多港元急跌至33港元,全城震惊、全民悲戚。当时适逢一个同事的父亲退休,他有一天极为失落地说:“我爸原本一两百万的强积金,现在只剩下几十万了!”

     为了养父母老,这个同事的兄弟姐妹几个,每人每月都要多拿出一些生活费给父母。而这些年轻人当时每个也都面临着被裁员的可能。

    

     公务员也有难言之隐

     在香港,印象中能拿到“退休金”这种高级名称款项的只有公务员。但接触几个基层公务员之后,发现他们也有不少难言之隐,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毫无养老压力。

     这是因为公务员退休年龄比大众要早,而他们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金额比起在职工资要大大减少,而且会取消房屋之类的福利。假设某公务员月薪6万港元,1987年加入政府工作,2017年退休,把50%的退休金折成一次性退休金,那么他在退休时,可以一次性领取约269万港元,另外每个月可领取16000港元退休金。

     这笔钱看似不错,但退休后,公务员须搬出政府宿舍,要么买房,要么去租房。而1.6万元的退休金,现在只够租一个旧区的两居室;如果要买房,269万港元目前连个30平方米的一居室都买不到!

     即便买房,以60岁的年龄,银行最多只提供10年的按揭——每个月的月供也会把16000港元的退休金蚕食得差不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务员通常都会较早买房,以备退休时需要。但也有基层公务员低估了退休后的经济压力,把早年的工资悉数投在子女教育或是其他领域,导致退休时出现经济困境,不得不在退休后继续找工作赚钱。

    

     可见,连号称高福利的香港公务员,也一样面临“手停口停”。

     根据香港现行的退休金法例规定,按可享退休金条款受聘的公务员在旧退休金计划和新退休金计划下的正常退休年龄分别为55岁及60岁。实际上,不少公务员都希望能延长退休年限。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竞选政纲里就提出多项具体针对公务员福利的建议,其中就包括重新研究可否让2000年后入职的非长俸公务员,选择延长服务年龄至65岁,纪律职系人员则由55岁延长至60岁。

     除了公务员,大学教授也被认为是很有“钱途”的工作,但一样面临“停不下来”的情况。

     在香港,即便是大学教授在退休后的处境也不太好。教授在职时,家人享有商业医疗保险,但一旦退休,家人便失去商业医保,要到公立医院看病,可能得等上近一年才可能获得治疗机会。不止一个现职教授反映,如果没有做好计划,退休后也可能会跌入贫穷阶层。

    

     “靠自己”理念深根蒂固

     而如果不是储蓄丰厚,香港的高生活成本,可以很快将退休前的储蓄花掉。而在退休之后再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通常聘用65岁以上员工,公司需要向保险公司申报65岁员工数目和工种,以决定是否会额外增加保费。现实中,保险公司极大可能会拒绝承保,这会导致公司要么不录用65岁以上人士,要么就得要求这些老员工接受无工伤保障,风险自负。其结果是,不少65岁以上的人士,难以延续过往职场的生涯,被迫选择一些低收入的工种。

     一方面,退休后缺乏政府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退休后难以延续过往职场生涯,都给退休阶层带来巨大的挑战。除非能在退休前攒下足够养老的钱,否则港人还是要选择退而不休。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香港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动力:攒钱买房子,用租金养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投资技巧,真正能管理好财富,实现“以租养老”的目标。这也导致不少退休人士逐步陷入经济困境。

     在2011年,香港65岁或以上的人口只有90万,到2016年已上升至117万。很多长者因为退休后没有收入,已跌入贫穷之列。2016年,香港扶贫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显示长者中的贫穷人数已经高达30万人之众。而最近港府统计处公布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39,其原因便是与长者贫穷人口扩大有关。乐施会在2016年10月公布《香港贫穷状况报告》,发现65岁或以上的贫穷长者人数,由2011年的287500人增至2016年的332800人,是过去5年的新高。

    

     有鉴于此,有议员提出,港府应该放宽资产审查,让更多退休人士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津贴,或是高龄补助。此外,港府这几年卖地赚的钱,以及为了抑制高楼价而推行的各种“印花税”,都令库房“水浸”,政府实有必要进行财富再分配,用于提升老龄社会的退休保障。

     虽然有议员在疾呼要求政府增加养老金,或是实施全民养老金,但是不少香港人并没有把这个议题太当回事。在民间,由于大部分港人退休后无法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养老金或是任何津贴(70岁以上除外),逼得他们养成了“养老靠自己”而不是靠政府的心态。

     在香港打车或是上酒楼吃饭,时常都能碰到70多岁还在工作的人。和对方闲聊,问起对退休的看法时,几乎没人提到希望政府提供养老。虽然他们都说工作辛苦,但仍然是一副积极从业的心态。他们无不认为,政府的养老金根本满足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所需,但并没有觉得自己没有享受到这部分福利有点吃亏,反而觉得自己赚的钱比拿政府的钱更多,这样更好。

     “羊毛出在羊身上”……“全民养老就是养懒汉”,职场圈的一些香港朋友经常这么说。

     一个香港老交易员的观点比较有意思。他是香港第一批美国国债交易员,到现在还在坚持天天上夜班,盯盘美国市场,没有退休计划。他反对香港政府实施全民养老,理由是:大部分政府在提供福利方面都是没有效率的,也容易被懒人钻空子。与其如此,不如让政府把资源投入到类似医疗、教育及科技研发等方面,提升本地公民的教育素质和竞争力,让他们自己凭本事养老,政府只针对有需要的群体提供适当限度的保障。全民福利可能会令香港步欧洲的后尘,隐患无穷。

    

     和一些香港家长交流,发现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中,“靠自己”也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有一些理念,已经体现在他们给子女的规划中。比如,虽然公务员是很不错的高薪职业,也是少数可以获得“退休金”这个名目的工种。但香港家长们更多还是希望子女经商,或者是做医生、律师这类并没有养老保障的职业。

     都说香港人压力大、成天紧张兮兮的,连走路都快过世界其他地方。这或许是“一方政策养一方人”的缘故吧——尽管香港为全球最低税收地区,但低税收逻辑之下是“个人对自己养老负全责”的事实,自幼在这种事实下长大的香港人,习惯了奔跑,习惯了忽略“小政府”挤牙膏似的福利,也形成了香港独有的气质。

     无关好坏,这样的“退而不休”,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精神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