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爱好者眼中的《国家宝藏》之二
2017/12/31 秦朔朋友圈

    

     作者:于奇赫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32篇原创首发文章

    

     上一篇拙文《文博爱好者眼中的<国家宝藏>》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发布后,收到了很多朋友、老师与社会大众的反馈。这其中既有肯定的声音,又有朋友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还是要在开头表示我的一个基本立场:十分喜欢这档节目。我将这篇文章发给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后,他给我转来一篇文章《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文中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虽然对美国政府的作为进行猛烈的批评,但他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所以我对央视的《国家宝藏》没有任何敌意,反而是非常支持这档节目的。

     言归正传,大家都普遍认为《国家宝藏》第二集比第一集在节目制作上进步了很多。但是节目的策划与安排应该是很早以前就已经确定了,不可能做出很大的调整。第二集节目做得好的原因就是舞台与道具简化了很多,节目故事的叙述巧妙了很多。第二集向我们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以展示楚文化的器物为特色,开场音乐气势磅礴,动画效果做的特别好。

    

    

    

     首先出场的国宝守护人段奕宏与之后出场的撒贝宁王刚不同,他是本集唯一一个没有在博物馆馆长方勤陪同下参观文物的人。从博物馆教育的角度来说,他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观看博物馆中的展品。段奕宏看到越王勾践剑惊讶于它的短小,接着他仔细地观察剑身的装饰、材质与花纹,并且还看了看周围有什么文物,思考博物馆为什么把一个矛与剑安放在一起。在他看完器物的名牌后才明白这是吴王夫差的矛。然后进行了思考并且联系了春秋的历史,发现了二者的关联。

     但是在平时,很多观众参观博物馆时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没有像段奕宏一样带着很多问题去仔细观察博物馆的藏品。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最新定义中,“教育”被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但是在这里或多或少会学到一些知识。博物馆的展览是经过工作人员大量研究后,与展陈设计师多方讨论后精心布置的。所以观众可以通过参观展览了解古代的文化,并且结合个人经验加深对于器物承载的文化意义的理解。段奕宏无疑是一个在博物馆主动学习的人。

     接下来的文物前世故事中,段奕宏以“剑”的身份发声,构思相当巧妙,值得拍手称赞。但是患有强迫症的我还是从中看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蛛丝马迹。

    

     挑刺又开始了,各位看官,请原谅。

    

     首先我们看到一张类似清代家具风格的硬木案穿越时空来到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宫中。古人使用木制家具的历史很久了,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2001号墓就出土了一个彩桧木案,是用木板斫(zhuó)销成器,案面和案足外侧涂绘,所用的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它是我国迄今出土最古老的木质家具。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木家具是床、几、案、衣架、屏风等。由于古代中国人的器具习惯是席地而坐,日常生活或席地跪坐或盘膝而坐,所以几、案都比较低。至东汉后期,胡床从西域渐渐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开始向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家具的品种和样式也由低矮型家具向渐高型家具演变。所以吴国当时会用这么高的桌子么?我看未必。

    

     | 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春季拍卖会“镌吾嘉木——中国家具专题”拍品:《清 铁力木罗锅枨带霸王枨画案》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家具确实是以楚式漆木家具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楚式家具品类繁多:各式的楚国(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精美绝伦的楚式漆案漆几、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战国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彩绘榫卯结构的大床。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髹(xiū)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所以想必当时吴国的家具大部分也是上漆的。

     舞台上的这张案子风格也有些折中主义的设计手法,连接面板与腿足的构件已经混合了罗锅枨(chéng)与霸王枨的形态。在古代,枨多竖于古时门两旁,以防车过触门。《说文》中也提到:“枨,杖也。”而在古典工艺家具中,枨引申出新的含义,它作为家具中承重又能加强形体牢固的“木柱”,被开发出了许多种造型。罗锅枨是中间向上高起枨子,言其像人驼背(北方通称罗锅子)而得名。霸王枨是安在腿足上部内侧的斜枨,下端用勾挂垫榫与腿足结合,上端承托面板下的穿带。枨名“霸王”,似寓举臂擎天之意,我对于中国明清家具不是特别的了解,我猜这种设计手法应该也是近些年的发明吧?欢迎大家留言批评。

    

     我觉得案上用于放置越王勾践剑的架子设计也很有意思,说明制作道具的人也是用心研究了楚文化后制作的,但是看起来还是怪怪的。第一,从颜色与纹饰来看,楚式家具色彩绚丽无比,春秋战国时期荆楚髹漆工艺是中国髹漆工艺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候的漆匠也能调出绿等颜色装饰用具,用一个原木色的架子放置宝剑不大可能。另外,楚文化的器物上有很多浪漫神奇的图案,以龙凤云鸟纹为主题,充满着浓厚的巫术观念。所以这个架子上也需要画一些纹饰才更像是那个年代的东西。

    

     第二,放置越王勾践剑的架子设计的确是使用了楚文化架子的图式,造型上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荆楚流行的虎座鸟架鼓。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墓中造型独特的漆器,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的虎座鸟架鼓,但是不是很完整了。这件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收藏的1963年在荆州市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彩绘虎座鸟架鼓看的更为清晰。虎座鸟架鼓中双虎背向踞伏作座,双鸟背向踏于虎背为架,鸟尾以榫卯相连。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战国彩漆座屏中也能看出这种图式,但是节目中的架子感觉像是一只跪下的骆驼,不知道是不是在制作的时候图纸画错了。

    

    

     第三,春秋时期有专门放置剑的架子吗?如果有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子?在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发掘望山一号楚墓时,发掘报告中记载位于墓主人左侧的越王勾践剑是套在髹黑的漆木剑鞘里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春秋战国时专门用于放置宝剑的器物,如果是木头做的话往往很难保存下来。

     节目中设计的托剑座是模仿网上比较畅销的一款用于镇宅的“龙泉宝剑”制作的,这种用于放置刀剑的方法应该是后世兴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我虽然不知道春秋时期是如何保护宝剑的,但是我们能从汉代画像石中看到汉人是如何放置兵器的。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武库禁兵,设在兰錡(qí)。”兰就是立在地上的木架子,可以放置兵器。我们现在能在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上看到汉人用于放置兵器的架子,应该不是以展示为主,而是以实用为主。

     越王勾践剑剑身表面运用独特的铸造工艺制作出黑色菱形花纹图案,光洁如玉,剑格上镶还嵌有绿松石和琉璃,这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把剑不是用于砍人武器,而是一种礼器。越王勾践剑作为礼器,自然也不会放在普通的架子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有一篇著名的“买椟还珠”的故事,恰好与楚国有关:“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我们知道当时还是流行用木匣来放置贵重的物品,所以越王也应该是用木匣或剑鞘来放置象征身份的宝剑,不大可能把宝剑放在架子上展示给属下吧?佩剑其实就是一种展示。

    

     越王勾践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一种可能是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越王勾践剑作为嫁妆献给楚国。所以《国家宝藏》节目组也是以“嫁妆”作为切入点构思故事的。但是节目中勾践的女儿带着明清风格的头饰也着实穿越了一次。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大多将(jī)作为头饰,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簪子。笄的材质有玉、木、竹、骨、角、牙与玛瑙等等。

     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玉笄1件,头骨下散落玉饰102件,可能是与笄则和使用的发饰。淅川下寺M1春秋墓墓主为女性,头部出有玉笄2件,其中一件通体雕饰云雷纹和陶索纹长沙楚墓出土木簪4件、木梳34件、木篦22件,多置于奁盒内,有的木簪发现于头部。如长沙乙类墓三期六段M185出土的竹笥,里面有木梳、木簪等装饰品。笄对于春秋时期的女子来说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仪礼?士昏礼》中也记载道“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既然勾践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那么她也应该到了“及笄”的年龄吧!

    

    

    

    

     由于这个节目是在学校电脑上看的,所以看节目的时候会出现“弹幕”的。弹幕类似小说中行间彰显的夹批,我一般是关掉不看的。但是在看《国家宝藏》时我没有关掉弹幕,想看看观众们看节目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当节目中介绍越王勾践剑与睡虎地秦简的发掘者陈振裕老师时,一条“一个老盗墓贼”的弹幕让我产生了一种出离的愤怒。目前我国的考古大多数属于抢救性发掘,就说明墓葬已经被盗掘,或者因为政府的基础建设有可能破坏墓葬,不得不被动发掘。考古的成果会整理、展示,用于教育后人。盗墓是为了卖钱给自己花,早些时候都是卖给外国人,不知道为了挖出一件值钱的东西破坏了多少更有意义的东西。盗墓者往往把墓葬搞得一团乱,让整个墓葬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考古是了解过去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门科学,又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这种对于考古的污蔑言论也反映社会道德规范错位,需要通过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与开展公众考古的教育活动。

     我国互联网视频、网剧的发展对电视节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大众化的电视栏目,而是要求电视栏目制作必须精准化、专业化,既要有创意也要注重视觉效果。所以电视节目娱乐化背后有着深层动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物节目娱乐化推动了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转型,满足了大众在享受娱乐时又能够学一些文化知识的需求。但是清代的宫斗电视剧近几年太火了,所以让大家很容易产生古代的审美都和清朝的审美差不多。我还是希望《国家宝藏》节目组能够忠实地还原相应历史阶段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反映出中国物质文化与传统美学的发展脉络,让大家真正地了解历史,了解古人的智慧。

    

     作者93年生,中国古代美术史与考古学研究者,博物馆狂热爱好者和挑刺型观众,民间手工艺收集者。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