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角的魔幻与荒诞
2018/4/12 秦朔朋友圈

    

     作者:鲁舒天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923篇原创首发文章

    

    2007年,女诗人尹丽川执导过一部叫做《公园》的实验电影。影片通过对一位退休教师在公园替女儿相亲的故事的描述,以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文艺腔调解构出了秉持不同价值观的两代人在人生选择问题上的冲突与言和。

     老人在公园替子女张罗终身大事,并随之形成“相亲角文化”,这是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特殊现象。《公园》敏锐地发觉了存身其间的尴尬与焦虑,正如剧照体现的那样——父亲在一旁愁眉不展、郁结不畅;女儿的眼神却流露出一份对于未知命运的期待与魅惑,丝毫不担忧其婚龄状况。

    

     在我的观察中,这部下载链接无迹可寻的小众电影如果放在“新媒体”与“短视频”纵横捭阖的当下,或许登时能与近段时间网络爆红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事件合兵一处,共同映射出“相亲角文化”魔幻与荒诞的全部日常。

    

    网络遭遇战

     不久前,公园相亲角与网络文化共发生过两场颇具规模的“遭遇战”,第一场唤作“海归女硕士相亲角受辱”,另一场则为“高颜值海归男猛怼相亲角”。乍一听这两起事件都与主人公的“海归”身份有关,其实不然,事情真正的联系在于两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均对中国式婚姻衍生出的“相亲市场”难以苟同。

     郭盈光是一位艺术工作者,她以自身做样本在上海市人民公园相亲角做了一个行为艺术实验。在一群替孩子相亲的家长看来,这位生于1983年的思想、阅历、学识、收入都很不错的海归女硕士为己征婚的行为只能用“勇气可嘉”来形容——“你看她,长得还行,又没结过婚,这个房型还可以。但是她年纪大了,所以她这个房子在郊区。”

     被叔叔阿姨们称为“郊区房”的郭盈光发现,诸多对现代人而言本可引以为傲的条件却是相亲角的家长们从一开始就置若罔闻的所在,后者在此更多关心的是女性角色的“生殖力”与男性角色的“购买力”。在相亲角之一隅,一方面个体信息被粗鲁、赤裸地陈列、售卖与挑选,另一方面展览和扒捡这些信息的家长们从始至终未能摆脱焦虑与不安,此节可谓“双输”。

     孟常是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资深媒体人,恰逢“海归艺术家相亲角遇群嘲”事件后,他携同外国友人游览了在其看来最能体现中国社会“人们最本质的焦虑与需求”的人民公园相亲角。面对视频媒体的采访,孟常自然而然地谈到了他对于相亲角逻辑与传统婚姻观念的批评意见,受访者的高颜值结合标题党的噱头,再经媒体添油加醋地疯转,视频自然发酵为“31岁的海归男全程高能吐槽相亲角”的热搜头条。

     与郭盈光对相亲角模式的“双输”观察相较,孟常的价值观输出则更为犀利和直观。在谈到传统社会的催婚症时,他强调“结婚是给社会看的,在一起是自己的”;谈到相亲角里遍布的“女方无同居史”的字眼,他直接抛出“判断一个女生没有同居史的话,我会严重怀疑她的正常性”的结论;谈到女方越优秀越难嫁的悖论,孟常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男权只喜欢傻白甜!”

    

    魔幻相亲角

     即便不看留言与反馈,我也不难料到,如孟常般慷慨而坦率地diss相亲角之魔幻境况,必然会收获毁誉参半的评价。视频已经传播到位,剪辑效果却未必诠释了发言者实际上正确的三观。

     我同意孟常在视频里的观点,并斗胆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婚姻只是做给社会看的形式,相爱的人可以自然在一起,不必拘泥教条。与此同时,双方必须交换责任,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是背德者为己开脱的借口。现如今中国的“婚恋市场”(我很反感这个提法)的问题是婚姻模式太僵化,试错成本大且不可逆,但是社会成员又普遍没有责任意识。相较之下至少婚姻还有个法律威慑力,还能保障当事人的一点点利益,不过这份保险对于一段破裂的感情来讲终究是得不偿失的。

     归根结底,遇到对的人,不结婚都行(结婚当然也可以);遇到不对的人,结了也不幸福,同床异梦与内室操戈当属常态。“没有合适的婚龄,只有对的人”,这是对相亲模式与催婚作业持质疑与评判意见者一以贯之的看法。然而,相亲角内活跃的家长们是为了遇到“对的人”去那里的吗?他/她们的标准与原则之形成又根植于何种观念?这些设问正是剖析相亲角“合理”或者“魔幻”的关键考量。

     为了能够正式而“合法”地表达我对于相亲角的不满,我特地与秦圈美编Sunny实地走访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刚进公园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由遍地雨伞构成的相亲角盛况,正如热门视频里记录的那样,相亲者的资料或被他/她们的父母贴在雨伞上,或被简易过塑后置于地上。大多数家长们带着小板凳、食物和水,似有持久作战之势;少部分家长颇具机动性,以主动出击、攀谈为策略,三五成群地交流成一片。

    

     Sunny是生于89年的白羊男,长相气质俱佳,更有189cm的身高加持,如此“鲜肉”自然成为相亲角家长们瞩目的关键。虽然我这位漂亮朋友看上去仍很年轻的样貌并不符合雨伞信息中家长希望女方找到年长男性的那种腐朽标准,但他还是被满怀“诚意”的叔叔阿姨们搭讪了,可见世俗标准遇见高颜值,自然是要给面子的。几个回合下来,我们肯定了之前的判断,即“相亲市场”互换信息的过程和菜市场挑白菜并无本质区别,决定两方强弱关系的砝码仍旧是赤裸和现实的利益问题。前一秒你或许因学历与外形略占上风,后一秒则可能在户籍与房产的压力下退避三舍,就像孟常在视频里提到的那样——有些阿姨会从心底认可他的清秀与风度,但会从心底更底处介意他为什么不是上海人。

     面对那些嘟囔着“年纪大了嫁不了,年纪轻的可以挑”的家长,我和Sunny真的很难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同为子女谋求幸福这件事画上一个等号。Sunny问其中一位替女儿相亲的大叔,“如此行径”其女是否知晓,对方含混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不禁引起了我更大的怀疑。或许他的女儿知道这件事,但也是反对的,不是反对谈婚论嫁本身,而是对那类“顺从的幸福”不屑一顾。

    

     这样的一个相亲市场,用地摊形容其实更加合适,因为它除了充斥着利益交换与现实衡量的粗鄙与草率,剩下的均是毫无创意又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无效信息——“兴趣广泛、善于沟通、人品端正、阳光开朗”,这些“去人格化”的主观描述统统是无法验证的废话。孟常在文章中总结道:“在那里,一个个复杂、丰富的个体,被异化为了纸板上的收入数字、身体信息和性别模板。我没有办法从那些雷同的‘性格温柔’、‘诚实可靠’中获得关于另一个人类的真实信息:TA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

    

    荒诞的原由

     相亲角事件过后,我注意到很多批评孟常视频采访以及后续文章的观点,大致意见有两则:一则叫“你行你上”,再则叫“迂远而阔于事情”。前者的意思是——大爷大妈们都这么着急了,你倾听和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你觉得相亲不好,你倒是给大爷大妈们的子女介绍对象啊?后者的道理在于——传统的婚育观与婚配模式自有其合理之处,它至少确保了大多数人的生殖延续,并有利于人口结构稳固与社会经济建设,如果国人都背弃了法律与主流道德背书的婚姻体系,国家怎么发展?

     我清楚这些批评意见理论上的自圆其说,但我想陈述的关键在于,孟常的观点只为了重申何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恋爱,而无意于强行辩证相亲或者传统婚姻的合理性。况且,社会观念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它从不是恒定与先验的所在,故而没必要按照祖宗体法去界定今日之事。且西方社会通过技术层面的操作规避传统婚姻制度强加于个体的单一霸权的实践早已有之,这证明了传统制度在现代社会增量因素之下进行内部创新的路径可通。孟常当然明白相亲角模式的安全性,它至少比一些婚恋网站靠谱,但这种靠谱对于恋爱以及婚姻幸福仍旧是无济于事的,看看如今的高离婚率就明白了。最后一点,如果某些人非要拿人口问题与生育率说事,毋宁给有关部门上书,提及补贴福利的相关事宜,现代人的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不应为此背锅。

    

     毛姆早就说过:“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真正需要为中国社会当下弥漫的婚恋恐慌全责买单的是逻辑混乱、立意荒唐的传统观念,而不是试着剖析和解读这一荒诞的有识之士。孟常在谈及相亲角的文章中写道:“在这条批量制造‘幸福婚姻’的生产传输带上,个体被消解了,个性变为了技术参数。而时代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变化、中产的房产和阶层焦虑、前现代和现代社会元素的剧烈碰撞、以及中国特有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和冲突,都在相亲角汇聚成了一个魔幻的中国社会的微型样本和众生相。”

     至于那类“至少家长们出发点是好的”的观点,这也是值得商榷的。试问:家长们只是希望子女结婚,还是希望子女婚姻幸福?如果你跟我说答案是前者,即只要子女结婚了,哪怕第二天被家暴致残或者遭遇骗婚都没关系,那我无话可说。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后者,即希望子女婚姻幸福,那答案就更尴尬了,因为他们的日常操作不仅无法替子女规避掉真正的风险,反而有加重危机的势头。

     女作家叶三曾经讲过,“所有将出生地、毕业院校、国籍、职业等外部条件而非自身素质引以为豪的人,本质上都是非常low的。”假使拿掉以上这些元素,相亲角的雨伞上就会一片空白,家长们也会随之失去所有的安全感,即便这些内容从不能构成恋爱及婚姻关系的安全与稳定。我想说的是,真正值得讨论的部分远在家长们的考虑之外,比如一个人是否怀有责任感。要知道没有责任感的人有了成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之前的伴侣,但是这种焦虑却极少被那些自诩成熟的过来人关注到。

     相亲角模式之所以是荒诞而愚蠢的,在于其悲剧结果的可预料——既然事情是以市场交易的逻辑来解释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和感情没有关系了;既然明码标价是缔结婚姻的重要因素,那么唯利是图的人心对于一纸空文的践踏与撕裂便不足为奇了。对家长们来说,如果他/她们真的揪心子女的终身大事,毋宁尽早为子女留出成长空间与时间,把精力花在教育上,而不是刻板地以某个数字为分水岭,并告诫子女在此之前不能恋爱,在此过后不能单身。

    

     与此同时,年轻人也应当尽早看清相亲模式的实质,即它不会令人收获真正合适的对象,只会令人收获无穷无尽的带着善意的羞辱。有位作家说得好,父母替你选择的人,他们不过偶尔见一面,但你却是要天天跟这个人睡一起的,一旦你抱着偷懒省事的态度去处理这一切,最终免不了一个人承担所有苦果。偷懒之人必为懒惰所害,如果连挑选伴侣都要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这种心态也就别想要什么真爱了。

     在离开人民公园相亲角的时候,我提醒同行的Sunny关注了雨伞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细节,即上面总喜欢强调一句自己的子女“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我同Sunny讲,且不说中国有没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家庭,真正的知识分子家庭会人云亦云地这么做吗?就算人家也来相亲角坐一整天,写的时候怎么也得强调“睡觉打呼噜的慎重考虑”或“看《战狼2》最好不要热泪盈眶”之类的吧!

    

     作者:92年生,金牛座,爱文艺、喜昏睡。秦朔朋友圈专栏作者。

     人约黄昏后,真爱概率论

     你们欣赏月食后,我想谈谈“爱在黎明破晓前”

     如果一个人对你很重要,你就不应当与其擦肩而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