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和林清玄
2019/1/29 0:01:00 秦朔朋友圈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62篇原创首发文章

     最近的两个热点事件里,我有两个疑问:

     吴秀波和陈昱霖手拿同款《金刚经·心经》,为什么依然满是欲望和非分之想,诸多争端,表面和内心都不得安宁?

     林清玄35岁入山修行写成“身心安顿系列”,40岁完成“普提系列”,有佛性如他宽慰了自己,也让一代又一代人获得心灵滋养,但他65岁就走了。修身养性的人为什么这般年轻就走了?

    

    吴陈同款的这本《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出版,佛教界“北方南赖”之称的知名教授赖永海先生主编。放在众多奢侈品如爱马仕Brikin、劳力士绿盘全金迪通拿、爱彼表、私人飞机、劳斯莱斯等之中,初看非常突兀,后来也就慢慢觉得正常了。一本至上的自我修行之书,变成了炫富的调剂品、工具书。他们很想让自己显得特别,因为特别和稀缺是这个社会和经济的筹码,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自己的片刻满意,是“品味”和“生活方式”的展现。但无论如何,通常只看一本书或者一类书的人,怎么都是狭隘的。真正要养成“大精神”的,胸有境界的,非要博览群书、海纳百川才行。

    

     如今雅致的美好商业生活里,人们会去抄写金刚经、心经之类的。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经,欧阳询、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傅山等人,都有心经书法传世。这种历代贵族对内心修炼的推崇,本也是一股平衡财富和权力的清流。

     无论别人看他们如何糟糕,至少他们很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并想再改善一点,所以将佛经引入生活中和精神中。欢乐的时候,模模糊糊觉得是精神上有所寄托;痛苦了,却觉得是被控制和洗脑的手段。金刚经有什么错,修习佛法谈何容易啊,摆脱人世间的烦恼谈何容易啊?

     晒一晒、聊一聊、听一听的水平,是根本入不了内心世界的。现在的国学境遇真是惨,沦落到只是一种修饰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植入过于僵硬,比如孙楠夫妇最近让孩子上的徐州华夏学宫,这个学校让学生学习儒释道经典,练习古琴、书法、绘画、泥塑、茶艺、女红、武术、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学费昂贵,与现实彻底脱节,被舆论批评。笔者认为怎么过日子,是他们的自由,只要没有很多复杂的目的,是私人选择的事项。至于违法义务教育法,他们愿意承担相应的惩罚和代价便可。但另外一个层面,国学变成了一种僵硬和狭隘的形式和仪式感,让我觉得悲哀。

     我内心所信奉的国学,是社会的,更是身心灵的,是作为思维模式存在的,不在乎一技一巧,更不是争一城一池,也不该只是中产阶层如今最爱的仪式感和趋之若鹜的育儿经和家训。我们不该如此对待我们的“魂”。

     现当代对于国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流行权一直掌握在一些大师手上。从原来的南怀瑾到后来的于丹,讲的好的,让人舒服的,雅俗共赏的,总是少数,如今这个社会在这个领域也容纳不了太多的人百花齐放。人们不该只是信众和学生,而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信仰、志趣、理解和实践。所以,物质和精神,钱权和理想,始终是人生亘古不变的问题。

     在《金刚经》里面,弟子问佛陀,要如何降服其心,如何安住其心。这不就是复杂世界里浮躁的我们最关心的话题吗?

    

     笔者深深地觉得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国学研究、西方心理学,甚至单纯的宗教,都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心灵安顿问题。

     我武断地认为,在任何社会,物欲横流都阻止不了,因为道德和规则一直是真正的稀缺品。在这个充满交易的世界里,隐居起来可能都要被惊动。中国人一向来只崇尚极致,我觉得要降低一些要求,就是人在物质之外,要有一个清醒的自己。所以,人们总在求平衡法,中庸道,但谈何容易啊。平衡法则,始终不是适合大众超脱烦恼的方法。人追求得过多,或者活得太清淡,都会受到约束和束缚。人只能在约束和束缚之中,让自己活得不软弱、不后悔,就大概够了。

     人是按照层次感活着的,物质欲望之上是文明文化,文明文化之上是灵性精神。不能只活在一个地方,老了,死了。

    

    说到林清玄,他早就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人。据媒体报道,他是心肌梗塞去世的,也就是猝死。猝死有太多的因素引发。人们修炼了自己的心,健壮了自己的身体,但还是阻止不了意外来临。他的内心清明安宁,但他的心脏却出了问题。让笔者很是困惑,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过?

    

     在林清玄的书里,我们知道他10岁就成为星云的弟子。他的每篇文章,都是他的心得和觉悟,几乎每篇文章都充满了禅意。林清玄对问题的解释总是那么透彻,比如他说“觉悟”——觉,就是学习来看见,悟就是学习来看见我的心。比如他说禅——单纯的心就是禅。承担的心就是活在当下的心。什么是当下?一秒钟有三千六百个当下。禅,应该是多么细密、极致的心理活动啊!

     金刚经是对中国禅宗影响最深的佛经,在中国影响巨大,仅唐初即已有八百家注之说,由于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般若智慧,禅宗对之特别推崇,并以之印心。禅宗汲取金刚般若精髓,形成了超悟峻峭的机锋公案,和睿智灵动的诗歌偈颂。比如,禅宗六祖惠能出家前不识一字,听金刚经而悟道,后又作了《坛经》,几乎是机缘深厚。

     林清玄多篇文章也提到了《金刚经》,比如“好像一条清澈的溪流,流过了草木精华,也流过石畔落叶,它欢跃如瀑布时,不会被拘束,它平缓如湖泊时,也不会被局限,这就是《金刚经》里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笔者皱着眉头思考着,是不是看的太明白,也许就活不长了?比如中国研究康波的第一人周金涛(参见笔者文章《人生与康波,财富与命运》),又比如林清玄?

     我11岁看林清玄,一贯以来就在努力实践他说的——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因为活着就是感受着,历练着。这甚至成为我从小学习功课及其他的方法。

     我喜欢他说的“清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求心灵的品味。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以及“柔软心”(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从烦恼到菩提的开关,就是柔软心。)

     林清玄30岁就当了总编辑,每天烦恼、辛苦、头疼,遂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后的安顿的地方。于是他就进山了。真羡慕他的自由。但这个年代,即便是山上,也没了自由。林清玄走了,这种隐居求志的方式也走到了尽头了。

    

     我们还是要勇敢地面对这个浊世,积极承担和解决所有已经发生的问题,才能让心灵真正放下来、沉下来。林清玄说的道理,能一直流传,“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找到智慧。”

     说到底,人就是活个内心状态。林清玄的一生内心接近完美了。人生都是独立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一个独特的作品。跟别人有关,其实也跟别人无关。说到底,谁也影响不了谁。终究是自己要活一个不后悔。尽量做到此生都从容、有情,这两个词被林清玄称为“大国民品质”,从容就是步履雍容、识见高远;有情就是乾坤朗朗、情趣盎然。

     他的人生也类似他书里引用的一个故事:

     中国禅师对日本禅师说:日本的海水果然清澈,山景也美。可惜,这水如果再混浊一点就更好了。日本禅师听了非常惊异,为什么呢?水如果混浊一点,山就显得更美了。像这么清澈的水只能长出山葵花,如果混浊一点,就能长出最美丽的白莲花了。

     也许,他的人生过得太清澈了。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产生遗憾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