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卫美好生活?
2022/10/19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75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姜峰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最近,大盘一直在3000点附近拉锯,行情的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更像是一场财富保卫战。
疫情时代,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二级市场钱难赚,人在企业中,钱在大盘里,财富双重缩水,经济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让投资变得复杂且艰难,身在其中的人们变得谨慎而焦虑。
财富与生活,从来都是相互作用和影响,让人贪婪、恐惧、兴奋和不安。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说过:保卫好自己的身体,保卫好自己的钱。宁可不做事,不可乱做事。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当下市场环境中。我们如何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守住财富比获取财富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方法。
关于财富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投资理财的能力和拥有财富的能力不是正相关的,钱越多不一定越会投资。如果理财能力和财富累积的速度不对等的话,很可能出现这边赚那边赔得很惨的状况。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种能力应该趁早练习,当你有100块的时候开始投资,等你有了100万的时候,也同时积累了多年的投资理财的能力。
这种能力未必是直接投资炒股票的能力,而是像熟悉水性一样,了解这片水域的游戏规则,有体感才能更好地判断和选择。
对于不同金融产品的属性、金融风险、专业机构有认知,有认知才能有判断。针对目前的市场状况,熟悉水性的人都战战兢兢,更何况是势单力薄的“小散”。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和投机只有一线之隔,说的明白叫投资,说不明白就是投机。而不管你明不明白,这个市场只以输赢论英雄。即便是聪明的牛顿也没躲过贪婪之劫,更何况这千千万万的股民们。
一位高净值人士告诉我,原来都是自己炒股,杀进杀出,愿赌服输。如今不敢了,大部分交给了专业机构,她负责选择不同风格和策略,业绩表现则交给基金经理。
总有些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实践之后,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把常识留给自己,把专业交给别人,这也是经历了教训之后的认知革命。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为27.29万亿元,环比上月继续出现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债券基金8月新增2371.72亿元,从4.83万亿增至5.07万亿,环比增幅4.91%,是当月最受青睐的基金类型。于此同时,股票基金规模则逆市增长了299.96亿元。
通过这组数据得出三个结论:
1、复杂市场中专业机构更受投资者青睐;
2、债券基金成为了避险情绪下守卫财富的投资品种;
3、逆势买入股票基金的投资者认为这是布局的好机会。
专业选手未必一定能在赛场上胜出,但他们浸泡在这个市场中,更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更容易发现机会和风险,而对于非专业投资者而言,与其单枪匹马直接上场搏杀,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资产配置。
财富规划的基础是防守。防守的根本先是合法,才是合理。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2022年“双高”人群“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随机抽取50户稽查对象组织全面自查的新闻,引发了业界的激烈探讨。海南正式打响了对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稽查的第一枪。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没有什么是确定的。”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税赋是摆在所有人面前无法逃避的问题。财富基数少时,交税带来的痛是小痛。但财富到达了一定量级时,很大一部分要交税,高净值阶层,都如割肉般痛苦。偷税漏税是悬在高净值人群头上的一把利剑,防范税务风险是这个群体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所以,财富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守住合法的底线。然后才能谈配置。
防守是最坏的情况来临也能抵御的,拥有坚不可摧的东西,它是确定性强的,可以抵御风吹雨打的。
第二是进攻。防守就像一个护城河,牢牢地守住了基本盘,而后是进攻。充分的评估自身及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资金的短期、中期规划的基础上,选择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和投资品种。
当然,运用金融的前提是你要懂,不懂的事情不要做,不要投。没有规划清楚的事情,不要着急行动,即便不投资会让手里的钱贬值,但是乱投资完全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第三要传承。这是一个更加长远的人生规划下的财富安排。需要未雨绸缪,需要提前布局。富传三代,首先要拥有一个长期主义格局下的大视野,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的资产配置给予我们持久的力量,让复利在时间长河中发挥神奇的作用,进可攻、退可守、长可传的架构逻辑,让财富行稳致远、世代绵延。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进行财富规划,没有一种方案适合所有人,也没有一次性搞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需要时刻复盘,在新的场景下,不断调整。
财富规划往小了说是生活规划,任何一项柴米油盐都离不开钱。往大了说就是人生规划。我们投资什么、投多少、投多少年,投向就好像是你性格的倾向,投资代表了你对生活未来的期许,是目标更是愿景,而它的本质一定是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钱是用来为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钱不一定会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但没有钱我们也没有办法好好生活。所以,无论钱多钱少都应该利用好金融的思维和工具让钱为我们服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让我们过上美好生活。
那么,财富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和一位出版商朋友聊天,今年几类书卖得非常好,包括:关于理财的、家庭关系的,还有心理类图书。
从这个数据她对应现实得出一个逻辑,钱不好赚,所以如何让钱发挥最大的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大部分家庭的关系紧张,很大一部分由于经济问题,钱紧张造成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进而导致了人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是一连串的反应。
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疗愈的良药,读者的阅读倾向,无疑成为了反射了疫情之下人们心理状态的晴雨表。
不仅图书市场的反应如此,《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的数据也显示:在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
其中,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而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疫情的反复,让人在封闭的空间内更容易触发心理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就业岗位变少,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不在少数;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孩子网课,打乱一个生长中孩子的运动规律和社交属性;同时打乱大人的工作节奏,在混乱当中,多重因素互相作用叠加,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此积压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抑郁的产生,进而影响美好生活的质量。
换一个角度,人生的幸福感有些和钱有关,但大部分却没什么关系。影响幸福与否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欲望的多寡。
无论你赚几千块、几万块还是几百万,都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和方式。不攀不比,不与自己能力范围差很多的事情比较,你就会觉得很幸福,可怕的不是欲望,而是拥有触不可及的非分之想,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巨大落差,才会让人崩溃。
世上的大部分人,都是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没有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即便是超级富豪,他们所能享用的生活,也无非就那么多。“广厦万间不过是一张床,金银满贯不过是一日三餐”。当你开始对无尽的欲望有所节制,开始在心里充满感恩和知足的时候,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就会随之而来。
几岁的小孩如果每天能看一次《小猪佩奇》就很开心;老板们小时候弹玻璃球和长大后打高尔夫的快乐指数差别不大;在乡间稻田里收割稻谷的喜悦和你在金融市场里逐利的幸福感大体一致。人们对于成功的标准可能各不相同,但幸福的感觉却来源于生活的每个瞬间。
在自家的小区里遛弯,在海边晒太阳,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远眺,或者在埃及金字塔旁思考人生——区别可能只是地理、空间上的不同,更大的“虚拟幸福感”则来自于别人赋予的意义。而现在,重新定义自己的意义,应该是变革时代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既要降低欲望,又不能降低对未来的预期,这像什么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感觉吧,就是依旧要充满对明天的信心,心里还是做着最坏的打算。绷着一根不能放松的神经,不能放弃寻找和等待机会和希望的向上状态。
健康的状态是对抗变化中的不变法宝。身体健康、财富健康、事业健康,为了保持健康该锻炼就锻炼,该吃药就吃药,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正视问题,也正视现实与未来。
无论是财富管理,还是对于美好生活的管理,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在好日子时储备余粮,坏光景前,降低预期,在动态管理中实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便不会失调,这是健康的基本原则。
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问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波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沽名钓誉的虚荣、贪婪恶毒的野心,对财富和权力无休无止地追逐,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经济学家,而是自诩为道德哲学家。
经济问题最终要靠哲学思维去探寻答案。
关于财富,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财富明显不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基本元素,因为它虽然有用,却是为了别的事物而存在。
作者:财经作家,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与家族传承领域的践行者和记录者。箸有《财富思维: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策略》。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