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书在农村“香”起来?
2022/11/10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79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5k+ ·

     · 一滴晨露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有一组数据:世界成年人年人均阅读量排名靠前的分别是: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而我国2021年成年人人均阅读量是4.76本,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06本。

     我惊诧于这些排名靠前的国家的阅读量,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是,我知道我国成年人阅读量总体偏低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我反思一下自己,觉得我每年的阅读量可能也就在平均数上下。

     我国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国家级媒体和一些省级媒体都推出了读书栏目,一些地区和单位都提出了建设“书香”城市、“书香”机关、“书香”部门的口号,开展了一些读书活动。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有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建设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

     网络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家。而社区图书室是每个社区的标配之一。我又搜索了一下我国农村和社区的数量,2021年12月4日,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答记者问时说,中国有49.2万个村民委员会、11.6万个居民委员会。从以上信息估算,全国的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总数应该约在70万左右。如果每个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所有成本按平均10万元计算,那么总投资应该有700亿元。因为这些数据都是估算的,我们给一个上下浮动的区间,那么,总投资应该在500-1000亿元之间。无论资金来源是何种渠道,或者是分期分批建设的,这也绝对是大手笔、大工程。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

     那么,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怎么样呢?前不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寂寞书屋

     读书这件事与经济、文化、人文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有些地方、有些人想禁止阅读是很难的,而对于有些地方、有些人想引导阅读也是很难的,这两类人互不理解,读书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读书”,不读书的人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读书”。

     我所在的小城代表不了全国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全部,甚至也代表不了大部分,但一定能代表不少数量的小部分。

     紧锁的书籍——

     几乎每一个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都有几个书柜是锁着的,透过书柜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装帧精美,成套成系列的大出版社的世界名著。我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上锁?她说怕丢怕损坏。我指着一本书说要看看,却发现他们找不到钥匙。

     凌乱的书架——

     书的等级从书架上就可以看出来,在那些没有上锁或是柜门上插着钥匙的书柜里,书是随意地插在那里的,没有分类,没有目录,也没有索引,有些普及型的小册子甚至不是摆在那里,而是堆在那里,上面还落着灰尘。

     蒙尘的设备——

     一般来说,社区图书室会装修得新潮一些,而农家书屋会收拾得朴实一些,有些书屋或图书室已经被改作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相关部门为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提供的用于线上阅读的电脑常被挪作他用,而换上一些旧电脑摆在那里落着灰、无法开机、没有网线。

     缺位的管理——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如果要正常开放,至少要有一名专职的管理者负责借阅、回收、分类、卫生等工作,但这对于农村和社区来说都很难做到。目前,每名农村和社区干部都要负责几项工作,我了解的最多一个人负责七项工作,现在很多工作都会下沉到农村和社区,所以,他们的工作量很大,而在所有的工作中,书屋或图书室的工作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因此,他们对书屋或图书室最常见的管理就是上锁。

     尴尬的时间——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开放的时间正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当人们下班、放学后,书屋和图书室也关闭了。因为时间上的尴尬,也会形成一种错过。

     应景的活动——

     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在很用力地做事,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会组织读书活动,有些农村和社区也会组织“全民阅读”或“书香”农村和社区建设,也会组织读书活动,可是,当我看到他们留存的照片,看到照片上读者木然的表情、手里都翻到第一页的书,我就知道这是一次摆拍。我就觉得书屋或图书室只是一个取景地或背景板。有些读书活动会分享一些读书的故事、感受和心得。看到这些,我就想,读书活动的核心是读书本身,还是活动本身?

     孤独的读者——

     读书严格意义上说是个人行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也需要一种氛围,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当一间书屋或图书室只有你或一两个读者,而在门外就是农村和社区忙碌的工作以及来办事的村民、居民,你会不会心生愧意?当你想借或还一本书却找不到管理员或者管理员找不到钥匙,你会不会再也不好意思来了?有些时候,只是因为缺少了这种氛围或外界有效的支持,也会让一些读者对书屋或图书室望而却步。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是文化惠民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会不会只是看上去很美,会不会叫好不叫座呢?我相信,定然会有些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也相信,定然会有一些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是寂寞的。

    

    

    难解的题

     调研之前,我曾主观地认为,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是一件小事,一个简单的问题。调研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件大事,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而且这些问题很难破解或者是短时间内很难破解。

     谁是读者?我们可能无法统计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哪些人是读书的,哪些人是不读书的。但是,可以肯定,在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都会有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如果再做一下细分,读书的人里又可以分为经常读书的人和偶尔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又可以分为想读书的人和不想读书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读者?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初衷是提高全国的阅读量,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那么,它的目的就是让偶尔读书的人变得经常读书,想读书还没有读书的人读起来,让不想读书的人想读书并读起来。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给他们提供书籍和阅读的条件,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除非是极端的例子,否则获得书籍并不难,而阅读也不是说非得具备某些条件不可的。所以,更关键的是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说到阅读习惯,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一些人的阅读习惯,线上阅读、碎片化阅读以及用视听代替阅读都越来越普遍,然而我们还是更加倡导纸质的、线下的、系统的阅读。

     说到阅读兴趣,就是要引导人们读什么样的书,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角度,还是要更多地去读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管理等普及性书籍和实用技术类的书籍。

     谁来读书?尴尬的时间必然带来时间的尴尬。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开放的时间也正是人们上班和上学的时间,那么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服务对象就只有居家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文化等原因可能会存在行动上阅读上的困难,可能需要提供特别的服务。当然,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也可以提供借阅服务,但是,同样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也是很不方便的,而且农村、社区也不愿意承担因借阅带来的破损和丢失的风险。

     人从哪来?一间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如果保持正常运转至少需要一名专职的管理人员,如果要保持高效、良性运转需要的人员会更多,而对于很多的农村和社区人员不足恰恰是它们的主要困难。

     钱在哪出?财力也是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面临的重要困难,随着人们阅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需要保持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图书才可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而这需要一大笔支出。

     我相信,在全国范围内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和社区能够独立承担起这笔费用,多数农村和社区还需要政府的支持,这对政府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如果要把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建设成文化阵地和学习、休闲的去处,还需要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如电脑、无线网络、饮水机、空调等,这些费用也是一般的农村和社区承担不起的。

     这些看似简单且普通的问题却是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症结,而且这些问题也只是看起来简单且普通,真正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让书屋“香”起来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确实看起来很美,但它不应只是一道风景,而是要把它的功用发挥出来,让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真正“香”起来,成为“书香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问题也许并不容易解决,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只有做起来,才能慢慢好起来。

     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缺少管理人员是首要问题,不能完全指望原本就人员紧张的农村和社区抽出专人来进行管理,也不能指望任务已经很重、工作量已经很大的农村和社区干部再延长工作时间来提供额外的服务,因此要积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现在每个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但是,很多志愿者都只是进行了注册,并没有参与更多的志愿服务,很多志愿者有强烈的志愿服务的意愿,却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将志愿者组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要对志愿者进行细分,分出一支“文化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之中,特别是要发挥“银发志愿者”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时间上更加充裕,有更高的自由度。让文化志愿者或银发文化志愿者参与到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管理,以解决管理人员不足和不专业的问题。

     开展可持续的读书行动。文化志愿者还应起到改变居民阅读习惯的作用。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村民和居民,而非高端、专业人群,也非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个体,它的作用主要是普及和推广。普及和推广的前提是习惯的养成,否则再好的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也很难发挥作用,就像只有现代化的教学楼也未必能产生好学生一样。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经常开展可持续的读书行动,而非临时性活动。

     目前的读书活动一般是两类,一是官方组织的媒体上的读书栏目,二是在“世界读书日”或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组织的读书活动,前者的问题是曲高和寡,后者的问题是不可持续。

     严格说来,读书活动可能会短暂地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但对阅读习惯养成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的是一些辅导老师和伴读者,而且要有连续性,这项工作多数农村、社区干部都无法完成,因此需要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和付出。

    

     把“门向里开”改为“门向外开”。多数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都在农村和社区的办公区内,门都是向里开的,农村和社区一下班,书屋和图书室就落锁,很难提供服务时间上的便利,有条件的农村和社区可以为书屋或图书室单独开一个向外的门,与农村、社区各走各的门,可以使服务的时间更长更自由。当然,不是所有的农村或社区都具备独立开门的条件,那么就要适当延长服务时间,优化外借服务。

     建设“众筹图书室”或“共享图书室”。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书籍的总量、来源和流动性都是影响利用率和使用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单从经费来看,靠农村、社区自身都解决不了,即使对一些财力并不充足的政府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以“众筹”或“共享”的方式建设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很多读者都会有一些闲置的书籍,这些书籍如果参与到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建设,可以增加书源,也能为这些闲置图书提供二次或多次利用的机会,增加书籍的使用价值。

     把“纯公益”改为“半公益”。有些公益事业往往有一种“公益包袱”,即只要是“公益事业”就不能收费,也不敢收费。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纯公益”只能在突发的短期的事件或活动中有效,如果是一项长期事业要做成“纯公益”是不可持久的。

     长期的公益事业更适合一种“半公益”的形式,即采取低偿服务的形式做公益,以成本或略高于成本的价格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服务费。这样既可以减轻运营成本的压力,也可能进一步完善公益服务的功能,配备诸如饮水机、无线网络等设施,增加一些诸如甜点、饮品等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书屋和图书室的吸引力。同时,适当收费也可以增强读者的责任意识,对书籍更加爱护。

     强化与公共图书馆的链接。“众筹”或“共享”只能解决书籍的一部分来源,只是一个补充,书籍的主要来源还是公共图书馆。

     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是公共图书馆的下沉分馆,与公共图书馆有着天然的联系。公共图书馆应是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书籍的主要供应源,起到定期轮换、调剂和补充的作用。

     但是,一方面因为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因为书屋和图书室都无法形成有效的需求反馈,现实中,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除了在成立时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外,平时的联系很少,公共图书馆还没有真正成为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书籍供应地。

     因此,要加强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与公共图书馆的链接,让小池塘与大江大河联通起来,让书籍动起来,让服务活起来。

     加强数字化书屋和图书室建设。很多问题都能靠科技的进步来解决,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的问题也一样,就是要推进数字书屋和图书室建设。数字化书屋或图书室不是我们理解的数字图书馆。现在一些大型图书馆都已经建成了数字图书馆,如果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也按照这个模式去建设,就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浪费,而且数字图书馆并不能解决推广和普及的问题。同时,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线上阅读,虽然我们不反对线上阅读,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倡线下阅读、纸质阅读。数字化书屋和图书室是在书籍的管理、流通、借阅,阅读的个性化、服务的人性化等方面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重点在流程和服务上,而不在书籍和资料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是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大厦上的一块砖,要为它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