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高血压的48小时
2022/11/22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81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甄科学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是个管基金的,自诩分分钟账户涨落几千万,不会血压升高。前几天刚体检完,高压131,低压74,一切正常。然而几天后,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把高血压标准从高压140、低压90,调低到了高压130、低压80。我高压超标,秒变高血压。
好消息是,不止我一个人高了,坏消息是,和我一样高了的人全国有2亿多。标准降低10毫米汞柱的一小步,让全国高血压病人总数迈出了从2.45亿涨到5亿的一大步。降压药概念股隔日暴涨。大A股民们,不止落实了炒股炒成股东,还落实了炒股炒成“病人”。
我对高血压最初的记忆是我妈吃了20年的银杏叶片。银杏叶片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银杏树再美,我都不能接受——我,40岁,年富力强,后半辈子得每天和银杏树叶子提取物为伍。
|《银杏叶片》,由作者用AI生成
针对我的困惑,专家的解释是,血压130~139或80~89之间的人群多是54岁以下的中青年,下调标准可以给中青年敲响警钟,防线前移。除了我妈之外,专家是第三个给我敲警钟的人,第二个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葛优大爷扮演的张北京。
张北京在大排档唱KTV,唱完“穿林海跨雪原”后,大爷已经血脉喷张,拼尽全力想要“气冲霄汉”,却吼到高血压发作,就地扑倒,挤出三个字——降压药。
|《气冲霄汉》,由作者用AI生成
张北京放飞自己、K歌晕倒,是为了教育他腼腆的表舅做人要放得开。无独有偶,高血压病因主要是“放开”的生活方式——抽烟、喝酒、高钠低钾、肥胖、少运动。如果血压在130~139区间,15年后,有65%的概率会升高到140以上。专家建议,我应该摒弃“放开”的习惯,每年至少测三次血压。
总算松了口气,庆幸不是每天测一次。我相信,一定会有卖血压计的人义正言辞地告诉我:像你这样要应付分分钟涨落几千万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天测三次,落实常态化血压检测。
但我在京东下单的血压计还没到货,我的高血压就自愈了。
因为国家卫健委在上述所谓新标准发布48小时后,否认了高血压标准调整。卫健委发文,《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标准是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发布的,是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卫健委强调,国家没有调整标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都没有变: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
哲人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搞投资的总想弄明白风怎么动,再让自己养的猪动,终生修行的是心不能乱动。现在明白了,风动和心动都不重要,关键是标准动不动。
在过去的48小时里,按专家的研究,我是高血压;48小时后,按国家标准,我不是高血压。在我可预见的下半辈子,我的血压状态既是高血压又不是高血压。我成了薛定谔的猫,血压处于量子纠缠状态。
我被整糊涂了。为搞清楚我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我准备把给我确诊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逐字读一遍,哪怕一句都看不懂,谁让我叫甄科学,谐音真科学呢。我必须用科学精神,研究清楚到底怎么判断高血压。
一眼就看到指南里加粗的字:“推荐诊断界值下调”。划重点来了,措辞是“推荐” “诊断界值”下调,不是国家标准下调。然后就看到,医学判断高血压的标准不是光一个血压值。《指南》把高血压分为高危和非高危。和新冠高风险地区和低风险地区一样。
高血压的高危有两种人。第一种是血压高于140/90,注意这里还是原来的标准140/90。第二种高危是血压在130~139/80~89且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大于等于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是:男性年龄大于45,女性年龄大于55,吸烟或被动吸烟、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异常以及肥胖。
我天生不胖(此处凡尔赛)、不抽烟、少呡两口开心酒,没有胆固醇和血糖异常,虽然血压高过130,不算高危,不用吃药。我自己给自己误诊了。
我终于长舒一口气,高兴了起来。
|《Happy起来》,由作者用AI生成
一方面高兴不用吃药了,另一方面高兴的是还有几万字没看的指南,不用再看了,否则真要看到高血压。隔行如隔山,生病的事儿听医生就对了。不像炒股的事儿,听券商就错了。
抓住了《指南》的核心后,我还需要研究学习卫健委的发文。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发声说,卫健委发文定调不下调标准,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胡教授认为,支持标准下调的一个重要试验数据不能擅自外推。其中著名的SPRINT试验数据论证的是,把高于140/90的血压降到130/80,可降低33%的卒中风险,可显著降低急性非代偿性心衰风险等疾病风险,这说明降低标准有效。但这个试验不能说明把140到130区间的血压降到130,也是有效的。
我对着这段话,面无表情地足足看了3分钟,就像看我女儿的小学奥数题一样。原来,高血压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是逻辑问题。
“把血压降得更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能从3%降低到2.4%,也就是1000个吃药的病人中,970个人吃不吃药都不会发生风险。原来的标准下,30个人可能发生风险,降低标准后24个人可能发生风险。换句话说,1000个人吃药,只有6个人从中受益。”
我对着这段话,又面无表情地看了3分钟,努力阅读理解。原来,高血压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逻辑问题,还是概率统计问题和阅读理解问题。
我硬着头皮继续研究,终于看到了我能理解的话。胡教授认为,“一夜之间多出2亿多高血压,对社会和医疗体系带来巨大挑战,2亿多高血压患者,是不是都要到医院看病,要用降压药,我觉得引起了很大的高血压焦虑。”胡教授说的高血压焦虑人群中就有我。
原来高血压还是社会问题。当看完这么多医学题、逻辑题、概率题、社会题的专家答案,顿觉不服不行。我真心认可国家标准不能轻易调整,要计算健康上能不能获益、经济上够不够划算。但卫健委也没有否定临床实践指南,这怎么解释?
家具有环保标准,手机有辐射标准。我愿意付高价给甲醛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的桌子,但有人不愿意。很多优质产品的企业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基础,临床实践诊断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给医生更多空间,给患者更多选择。
有网友问:“我每次早上醒来(有闹钟)的时候,血压都会飙升,有问题吗?”临床实践指南说了,光早上不算,要早晚都测血压。医生会告诉你该吃药还是该晚上少看手机多睡觉。对医生的建议,你可以选择忽略,也可以选择重视,取决于你对风险的判断。
误诊高血压48小时,本质问题回到了我管基金最熟悉的“风险”二字。
投资人总问我收益有多高,我哪知道明天是哪个黑天鹅上岗。患者也总想要确定的答案,医生考虑的是风险。风险是病情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预防治疗手段是否管用的不确定性。
券商首席李迅雷老师最近有篇文章题目叫《在不确定的市场里存在确定性机会吗?》。李老师断然认为,这一经常被人提及的表述存在逻辑缺陷。市场永远是不确定的,没有确定的躺赢机会。
我想医生也会断然否认世上存在确定能治好的病。因为老病会产生新病,新病会影响老病。我是高血压也不是高血压的状态,注定量子纠缠我一辈子。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在因果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里,如果确切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而量子力学则表明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存在相反的状态。不确定性原理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量子宇宙》,由作者用AI生成
原来生病这事太复杂,不仅要医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合力追求最优解,还需要物理学家的哲学指引。
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总会恐惧。我们需要害怕新冠吗?微博上有1.7万人分享了他们得新冠的经历,他们用大白话热乎乎地注解了论文里一般人看不懂的统计数字。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更能消除恐惧。
48小时乌龙过后,我没了高血压恐惧。很多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确定性作为宇宙级规律存在,重要的是用科学认知,用勇气直面这些不确定性。
|《面对的勇气》,由作者用AI生成
作者:金融圈最爱画画的人工智能和科学思考爱好者,个人学习微信号:Jiavc009.
参考资料:
1.《130/80 还是 140/90mmHg?专家针锋相对,还原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丁香园
2.《标准下调,两亿多人一夜变成高血压?》,吕医生
3.《1.7万人的“新冠经历”上热搜,我们还需要害怕新冠吗?》 医学界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