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
2022/12/7 秦朔朋友圈
· 南人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3k+ ·
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的。
可是,近些年我慢慢意识到,实际上家庭并没有想象的作用那么大,假如用基因、家庭、环境、学习几个因素来衡量,我甚至会认为,家庭的作用是排在最末位的,要是换成数字比例而言,我觉得20%可能都不到。
这下你肯定不干了,一定会跟我辩解,这怎么可能!家庭的影响太大了,我的学习习惯、我的爱好、我的品行、我的素养、我的……很多很多,都是家庭给我的,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可能有今天!
是的,感性而言,我们都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然而,实际上你在无意识中“夸大”了父母的作用,你是把很多其它因素也算在家庭里了。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可能会有所触动。
比如我们兄弟俩,都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学校(小学、中学)成长,可是长大后发现,除了相貌像以外,几乎找不到相像的地方。无论性格、爱好、脾气、职业取向、社会看法、为人处世等都大相径庭,这让我思考了很久,怎么会这样的呢?按说都是父母教出来的呀。(哦,还有一点略相似,我们都读了大学,他跳过级还成为全县状元,进了名牌大学中大的经济系,比我聪明得多。)
回想小的时候,我们的兴趣点很不同,而父母的教育实际都是一样的,教我们要好好读书,做善良的好人,并没偏心哪位,我们也照做了(估计不说也会这么做吧)。但我细想,我能长成这个样子,实际上还是自我驱使占的因素大些,比如读什么高中、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对象、做什么事业等等关键性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决定。父母希望我在政府部门,谋个一官半职,可我完全没理会,父母能左右的微乎其微。
我有个做装修公司的朋友,他有一对龙凤胎,经我提醒,他也发现他们俩完全不一样,禀赋也差距较大,一个内向沉默寡言,一个外向活泼开朗,一个爱看书,一个爱活动,兴趣完全不一样,最后一个去了美国名校,一个去了加拿大名校,专业也完全不同。
我还听一个邻居讲更极端的例子:他的同学有一对双胞胎儿子,长得非常像,连父母都很难认出来,长大后个性却截然不同,一个豁达开朗,一个郁郁寡欢,开朗的学业工作顺利,而另一个则问题不断,最终年纪轻轻就自杀身亡,让人唏嘘不已。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亲戚,抱养了一个女儿,同时自己有同龄的女儿,两人从婴儿起就生活在一起,也非常要好,父母一样疼爱,但长大后一个聪明伶俐考上大学成了学霸,大学毕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任挑,一个学习迟钝止步初中,后来结婚生子成家庭主妇,前者是抱养的,后者是亲生的,差距却是天壤之别。
也许你会说这都是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但我想虽然只举了几个,但这是挺典型的例证,你不信观察一下那些双胞胎,基本上都是很大差异的。大范围的研究确实没有,却也足以说明家庭的影响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
从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经历来看,也有这个感觉,实际上不取决于你怎么教,而是他自己内心的驱动远胜于你的影响,我甚至觉得,环境(包括学校、同学、朋友、社会)的影响都远大于家庭。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曾到赵达裕(国脚)足球培训学校去培训,结果压根提不起兴趣,就算在英国留学五年,居然没看过一场英超!对我这个足球爱好者的父亲是极大的讽刺。我也曾经培训他乒乓球,但他同样无感。他的爱好都跟我们无关,喜欢街舞、嘻哈文化等,选的职业道路,也都没有按照我们的建议来走。
所以,到底家庭起到什么作用呢?一定也是很重要的,只是没那么重要。
最近听了得到APP上万维钢老师的一堂课,正好讲到这个话题:家庭、智商、学习到底有多大用?基本上解了我的惑,我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他的独家观点,因为目前还没有人有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他认为,家庭、智商、学习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就是决定会成为“缺陷人群”“普通人”“优秀者”还是“士”(卓越者)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个边界也会模糊,甚至很多人都兼而有之,比如某些方面有缺陷而另一方面很卓越,这三个因素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
原生家庭其实是保底的作用,“家庭的主要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层次,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人们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又是学区房、又是陪写作业、又是上辅导班、又是聘请名师,其实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有上限的。
他说,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你要想毁掉这棵树,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让这颗树长得出类拔萃,那不取决于你。
所以,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可能发挥不了应有的潜力,而具备了好的家庭环境,就至少能成为普通人,“但是他能不能成为优秀者呢?那就跟家庭环境关系不大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智商。而智商,几乎就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提高。”
这个结论很打击人,却非常重要,我也极其认同。我认为智商或者说天赋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要成为大成者,智商因素要超过50%。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Sandra Scarr)就说,“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万维钢老师还看到一项研究结果——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对1750~2020年间超过40万英国人的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家庭上一代能留给下一代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财富。别的东西,什么教育、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理财心法……基本都没用。
也就说,很多人有成就,以为是家庭父母影响很大,实际上最重要的是遗传了父母的基因。
而智商,却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从普通,跃迁到优秀的关键。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上升到领导岗位,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不是智商问题。
“从优秀到卓越靠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两点。第一,你得有内在驱动。这回不是为了父母、为了金钱或者职位这些外部的东西而战了,你得有个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个使命,能自己驱动自己才行。第二,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
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这篇文章,在此不展开了,只是讲到文中的核心结论,正好能解了我的困惑。
当然仅仅这些论述仍然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要紧,只是提个醒而已,但很重要,因为某种程度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家长内卷、焦虑的境况,因为如果过高估计家庭的作用,有时你就会很失望,试想千辛万苦培养孩子,甚至辞职陪读,牺牲巨大,最终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达不到期望值,会让自己包括孩子都很失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曾经在群里看到过一个最扎心的消息,一个高管单亲父亲,为了培养儿子,辞职十七年精心培育,儿子很争气,近乎完美,考上美国名校,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自杀身亡!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所能知道的是孩子并非能按你的意愿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因此,如果明明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你却偏要他上名校,虽然你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但你却做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最终达不到你的愿望,又会懊恼不已,成为一辈子的痛。
《你好,李焕英》这部片子给人很大启示的是,作为妈妈对孩子的期待永远都是“开心就好”。这样的心态我觉得才是应有的心态,而非你总想让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样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目标,维护为人父母在别人面前的面子,实际上孩子开不开心、幸不幸福,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经常看到一句话说的:“你有你的计划,孩子另有计划”。
万维钢老师的建议是:育儿一定别焦虑,你只要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行了,你不必做优秀的父母:孩子的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因为他会遗传你的基因,但是跟你是不是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同样的,作为个人,只要你的“原生家庭”不算太差,到这个时候就别再埋怨父母对你不够好了。难道说一个人没考上清华大学,还能怪他爸爸没有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陪他写作业吗?
我们永远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是他们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后一代,确实要有清醒而合理的认识,有理性的期待,我想,应该先成人后成才吧,即先让孩子成为普通人,再看有没这个福分,争取成为优秀的人,而要成就卓越,那就看他的造化了。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