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2022/12/15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849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土哥涅夫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前两天,在我的读者群里,男女读者间发生了一些语言上的“亲切交流”。

     起因是一位男性读者发了一张尺度较为开放的表情包,引发一位女性读者的反感,表示“在国外这种级别的图片,属于骚扰的一种”。而发图者则觉得自己并无恶意,对方是在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彼此口水横飞、互道问候。

     从交谈中能够听出,该名女读者应该是在外企之类国际化、开放度较高的单位工作,比如她提到“这种图片性质都够公司开除一个人了”。至于那位发图的男读者,我是熟悉的,他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粗鄙之徒,而是全国排名前十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

     所以尽管事发后,我旗帜鲜明地站在那位女读者一边,并重申了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但也没有过多指责那位男读者。

     在我看来,这既无关个人素质高低,也不是什么文明的冲突,而是一群生活在局域空间里的人,对于外部世界社群规范的懵懂无知。这样的人在哪个国家都有,比如美国的“红脖子”、中国的“键政圈”。对于这些人,光指责是没用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劝他们,多走出去看看,见见世面,不要做井底之蛙。

     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强调“走出去”,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对于异质文明所抱持的谦虚、开放姿态,这些年,随着国力的崛起,一些国民反而变得越来越颟顸、闭塞、自以为是。

     而这无疑是危险的。

    

    这种走出去的迫切性,另一群人也感受到了。

     最近,随着疫情封控措施的陆续解除,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不少省份都迫不及待地包机组团外出招商。

     虽然对于是谁打响的“第一枪”,广东、苏州、宁波甚至嘉兴海宁,各地还有争议。但论起规模,无疑是浙江最大。#浙江将组织1万家企业出国参加经贸活动#的话题,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收获无数网友点赞。

     那时候,优化防疫二十条还在酝酿,“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还没有出现,很多地方还在忙着封控,忙着限制经济活动、阻止企业复工,甚至感叹“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是太可惜了”。任泽平都忍不住吐槽,落后不能怪社会,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事实上,江浙粤迫不及待“走出去”,不仅是因为市场化程度高,更在于它们都是外贸大省。而受疫情影响,近来外贸形势严峻。从10月份开始,中国的出口告别了整整27个月的传奇式增长,首次出现负增长。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也显示,11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8.7%,进口同比下降10.6%。

     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熄火,严重拖累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仅为3%,年初制定的5.5%的全年GDP增速目标,看来是很难实现了。而作为对比,越南前三季度GDP增速高达8.3%,第三季度更是达到13.67%。另外,印度、东盟五国,根据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2022年GDP增速也有望达到6.8%、5.3%。

     早在7、8月间,总理就两次召集东南五省及山东、河南、四川等经济大省开会,要求这些省份“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保障国家财力大梁”。

     但这大梁该怎么挑?在消费还没起来的情况下,只能靠出口和投资了。出口不消说,就是货物“走出去”。而投资中的很大一块,来自外商投资,也得靠我们的人走出去招揽,毕竟“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

     这也是为什么,疫情防控一放松,那么多省市就迫不及待地组团包机走出去。

    

    

    当然,“走不出”不只是挽救一时经济的战术手段,更是关乎国运走向的战略决策。

     前些天大家都在怀念江爷爷。早在1996年,江泽民就在河北唐山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

     次年12月,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他更是进一步明确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经过几年的酝酿、完善,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一年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中国制造”全面走出中国、涌向世界。

     回头来看,正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助力了中国经济今天的辉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历史眼光的决定,其背后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

     说起近代历史,一些人念兹在兹的是那句“落后就要挨打”。放在殖民主义全球大掠夺的时代,这话是有道理的,但今天的国际环境中,很多小国弱国一个个也活得好好的,并没有谁会去欺负他们。相反,当苏联占领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却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对。

     基于此,作为一个爱国者,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这话的前半句,即为什么会落后?至于答案嘛,其实教科书里早就说过,那就是闭关锁国。明清两代“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造成了近代中国早已落后却自以为仍是世界中心。

     与之相反,无论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的五大臣出洋考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多支政府代表团相继访问美、日及欧洲诸国,中国历史的每一次触底反弹,则都是从“走出去”开始的。

     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走出去”战略,哪怕国际局势再变化,也始终没有动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刚就位,第二次会议便再次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背后的深谋远虑。

    

    事实上,“走出去”改变的不仅是经济,更有国人的观念和头脑。

     今天,我们对当年乾隆皇帝对待马戛尔尼使团的傲慢态度,酿成清朝与世界脱轨的悲剧扼腕叹息;同时对鸦片战争之初,一些士大夫以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感到匪夷所思。但其实,看看如今互联网上对于国外的很多歪曲误传,同样是令人咋舌的。

     甚至环顾我们身边,哪怕是一些品性还算不错的人,却因为长期浸淫于同质文化圈中,对外部世界的思想潮流、观念习俗浑然不晓,对自己身上的大男子主义,针对亚文化人群的偏见习焉不察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相反,走出去的留美幼童,成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最早运用者;走出去的海外华侨,成了自由、民主观念的最早接受者,进而成为助力孙中山创建民国的“革命之母”;同样是走出去的胡适、鲁迅等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人问我,自己的子女是留在国内读个985,还是费钱又费力地送出去留学,我基本都会建议选择后者。这倒不是说国外的大学教学质量都比国内好,而是希望年轻人有机会在三观形塑过程中,接触一下异质文明,从而形成跨文化的多元思维视角,避免成为一个偏狭、自大、单向度的人。

     套用一句官媒社论体话语:“走出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它是每一代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课题。

    

    

    今天,距离林则徐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已近两百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也已过了1/4个世纪,然而对于这些历史经验,以及中央对于“走出去”的坚持,一些人却常常有意无意地进行无视甚至曲解。

     在他们眼里,好像搞双循环了,陆权崛起了,就不需要走出去了。他们忘记了,“双循环”里本就包含着国际外循环,而是是相互促进的。

     跟改革开放初期不同,如今的中国已经没法再像过去那样,单纯靠外贸出口赚取差价养活自己,必须建构起自身的内循环体系,以平衡贸易关系,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民。但这跟闭关锁国完全不搭界。要知道,在提出“双循环”战略之前,“扩内需”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

     同样跟闭关锁国不搭界的,还有所谓“陆权崛起”。事实上,无论海权还是陆权,渠道虽然不同,本质都是对外的。比如作为陆权崛起一大标志的各种中欧班列的开通,都是为了出口,目的地都是欧洲,怎么能说陆权崛起了,就不需要“走出去”了呢?相反,随着陆权崛起、海陆并重,中国对外开放,可供走出去的口岸更多了,国门开得也更大了。

     至于跟“走出去”相对的“引进来”,被歪曲的就更甚了。近年来,舆论场上有一股妖魔化外资的歪风。但凡哪个国内企业被外资参股或收购了,就会遭到卖国指责,进而生出各种阴谋论。

     诚然,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过程中,确实会导致一些原本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被雪藏、被遗弃,但人家这么做,是在合法的商业操作之内。况且外资的涌入,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就业,更新了技术。

     可以说,没有港资,就没有珠三角的崛起;没有台资,昆山至今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县;没有德资,绝大多数国人都不会听说太仓。尤其是在中美摩擦加剧,全球产业链存在脱钩风险的情况下,更大力度地引进外资,对中国显然是利大于弊。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而江浙粤等省份近来也一个劲地“走出去”,想方设法将外资“引进来”的原因。

     一句话,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打开心胸,多走出去看看,多跟外部世界沟通交流,时刻掌握国际最新的资讯、最前沿的科技,才能避免固步自封,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

     作者: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者、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