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治理亟待加强的几点建议
2022/12/21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859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贾铭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随着防疫政策的快速和深度调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城市的感染数量很快开始指数型增长。各种模型预测显示,上述几个大城市的达峰时间可能在12月底到1月初。另外,通过媒体报道,可以粗略地看到全国部分省份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当前的疫情也呈现爬升趋势,但比京上广这几个特大城市的情况要慢一些,专家估计可能在春节前后达峰。从国际经验来看,感染人数从高速上升、到达峰值、逐渐回落,整个周期会持续2-4个月。

    

    现阶段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看,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为轻症,重症比例并不高。感染者大多有发烧咳嗽、关节疼痛等感冒症状,有轻有重,从感染到康复,整个病程大概7-10天。

     第二,各大城市的医疗系统开始承压,但尚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比如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显著上升、医护人员因感染而减员。

     第三,药品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常用药品,比如布洛芬等,还有抗原检测试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货。

     总体上来讲,虽然感染数量不断攀升,医疗资源承压。但总体上,目前还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奥密克戎主要还是呈现常见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特点,除了少部分重症,绝大部分感染者没有发现存在长期的后遗症。在疫情大流行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只要不对个体健康造成永久性伤害、短期内没有出现超额死亡,对整个社会来讲,就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就不是大问题。

    

    几点建议

     中国很大,农村人口很多,收入较低,老年人比较多,医疗资源短缺。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我不是公共卫生专业从业人员,我仅仅怀着关心农村的朴素情感,基于目前的公开信息,对接下来的防疫措施提出几条建议,如有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抓紧时间扩大药物产能,保障小城镇和农村的用药。在大城市供应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抓住春节期间的时间差,赶紧补充中小城市、小城镇,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常用药物储备。未来随着中小城市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还会出现一轮药品抢购。在价格公允的前提下,也应该允许药店拆分售卖。

     第二,地方卫生服务中心应该以村和社区为单位,针对辖区内的孕产妇、新生儿、肿瘤放化疗、血液透析等高危病人建台账、有底数,同时畅通转诊救治通道。

     第三,地方政府或者卫生服务中心应该以村和社区为单位,按照人口规模,保障村医务室/社区医院的常用药物和急救药物储备,并且,储备一定的氧气和供氧设备。如果有必要,地方财政应该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我最担心的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备药的习惯。日常有个头疼脑热,也经常不买药,“捱一捱就过去了”。万一短期病例激增,药品可能出现短缺。

     第四,给全国的社区医生/村镇医生/驻村医生,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新冠治疗专项培训和常见并发症诊疗培训。近几年,我们坚持“动态清零”,确诊病例救治集中在定点医院。社区医生、村镇医生对新冠病例的治疗经验不足。应该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医生对新冠病例的诊疗能力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应急处置能力,让他们更好、更及时地筛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有重型高危倾向的病例,及时转诊,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并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第五,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尝试建立中小城市的医疗系统和大城市三甲医院间的互助机制。比如,基层医疗系统线上跟诊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特殊情况下,三甲医院的医生可以线上参与指导和支援地方危重病例的诊疗。这不存在技术问题。即使此轮疫情来不及建立相关机制,也可以在未来进行相关的探索。

     第六,提前储备隔离床位,保障氧气和急救药物供应。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医院,应该趁高峰来临前,适当让可以出院的普通患者尽量出院,并提前对部分病房进行适当的改造,以容纳可能出现的新冠危重病例。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合适,在医护资源可以满足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当地将一部分方舱医院改建成具有一定诊疗能力的定点医院。

     第七,尚未暴发感染的地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事前演练。一是,可以提升多学科会诊的效率;二是,可以为非发热门诊的医护培训,必要时补充发热门诊;三是,提前制定疫情期间以及疫情高峰期的急诊科和发热门诊的排班表,争取错峰感染,养精蓄锐;四是,加强小儿和老人呼吸科疾病救治的培训,提升基层救治能力,基层医疗机构是降低危重死亡的“护城河”。

     第八,地方财政划拨专款,成立专项补贴基金,对医护人员进行补贴。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每一位医护都是社会的财富。医护工作又苦又累又危险,过去三年来,医护人员更是加倍付出。但基层医生的收入实际上一直不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补贴。如果有条件,应该成立全国层面的医护支持基金。

     第九,加强科普,村干部做好安抚工作。乡村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整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虽然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谈新冠色变,但不少人依然对它有恐惧心理。农村还有很多人受教育水平不高,卫生保健意识淡薄。所以,基层自治机构应该广泛印发科普材料,驻村医生、村干部,要加强对村民防治新冠的科普教育。另外,万一在春节期间出现老年死亡病例,村委要做好妥善处理,尤其是要加强对亲属的慰问和安抚。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疫情三年,其实是补足医疗短板的绝好窗口,可惜并没有把握好。放松管控已是既定事实,不必再争论。放松管控也不是躺平。

     目前,已经辛劳三年的医疗系统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在冲锋陷阵,很多医护本身都在带病上岗,实属不易。

     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第一,不要盲目跟风抢药囤药。

     一盒感冒药十几块钱,我们都负担得起。但对症状比较重的人,或者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一盒药就意味着更少的痛苦,更低概率的重症。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感染者其实只需要几片布洛芬或者感冒药,所以大家按需采买即可,没必要过度囤积。以中国的医药产能,常用药的产量很快就会提上来,没有感染的人,或者周围没有病例的人,没有必要蹲点抢购。

     第二,保护好自己,不要主动感染。

     理论上来说,越晚感染,病毒越弱。晚感染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同时也给医疗资源留出缓冲的时间。

     第三,如果感染,尽量居家治疗。

     症状轻微且没有基础病的感染者,尽量不要拨打120,不要去医院,为危重患者让出生命通道。当然也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可麻痹大意,如果症状持续加重,要及时请求医疗救助。

     第四,保护脆弱人群,尽量让他们免于第一波感染。

     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延缓老年群体的感染时间,最大程度减少在第一波疫情高峰中的老年感染者数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有老人的家庭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公众场所非必要的聚会和聚餐,戴口罩,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若病情控制稳定,应做到非必要不去医院,多储备一些长期使用的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如高血压药,糖尿病药等),避免因为药物短缺导致的治疗中断。

     马上迎来春节,今年大概率是个团圆年,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即将返乡。所有人一定要做好防护,返乡后做好自我健康观测,在确认健康的情况下,再探访老年人。尤其是有高龄老人、危重病人的家庭,一定要做好隔离和防护。

     若能延缓老年群体的整体感染时间曲线,哪怕仅仅延后1-2个月,整个社会的疫苗免疫屏障也会更加坚固,医疗资源度过第一波疫情高峰期,也会更充足与从容,老年群体发生疫情后的救治资源也会更加丰富。

     医疗救治的主力军诚然是各级医疗机构,但是,不能把所有压力都推给医院。救治新冠感染者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积极参与,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系统部署。

     整个社会要全力以赴,为最脆弱的人群,赢得更多的时间。

     作者:青年经济学者。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关注宏观经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