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美国纪录片《宇宙》影响了一代人,今天中国不应该缺席
2020/12/28 22:16:28 量子学派

     01

     看纪录片其实很潮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看纪录片已经成了一种年轻人的风潮。在很多视频平台,甚至是只有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平台,都开辟了纪录片专区。

     有人喜欢,就有人提供。虽然早些年,优秀的纪录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的纪录片一直在稳步地发展,每年都会有几部非常火爆的纪录片会引起全网的讨论。

     不过提到纪录片,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非常矛盾的印象。就比如,如果让你去想有哪些纪录片特别优秀,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英国的BBC美国国家地理、Discovery 这三大厂的精美自然科学纪录片。

     但是如果把问题换一下,有哪些中国纪录片特别优秀?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可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这样的美食纪录片了。其实,把条件放宽,不要求优秀,只要是国产的自然科学纪录片就行,就是这样也很难想出一部来。

    

     出现这样的矛盾,当然有很多原因,不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制作自然科学纪录片需要投入更多难度也更大。

     制作自然科学纪录片需要时刻考虑,如何把抽象的物理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如何拍摄到最真实的海底动物,或是如何真实还原出已经灭绝的恐龙,如何用画面呈现出人类没有去过的宇宙远方,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挑战。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的积累,很难拍出一部自然科学的纪录片。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需要自然科学纪录片,因为它们对社会产生的价值更大、更深远。

     02

     优秀科普纪录片影响一生

     自然科学纪录片,目的都是将人类对世界最新的认识给呈现出来,而对世界最有好奇心的人,就是青少年。一部好纪录片,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主导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宇宙》,在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观看了这个纪录片。在当时就有很多孩子,因为这部纪录片,对宇宙、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一颗未来成为科学家的种子就这样被种下了。

    

     在30多年之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尼尔·泰森制作了一部向《宇宙》致敬的纪录片。在开篇,他就讲述了自己之所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因为他在小时候看到了卡尔·萨根的《宇宙》,而他也会继续把卡尔·萨根的事业继承下去。尼尔·泰森也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为看过他的纪录片,在心中种下成为科学家的种子。科学就会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不只是美国,很多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自然科学纪录片的价值,从很早开始就投入很多资源,拍摄优质的纪录片。所以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越是发达的国家,自然科学纪录片越是有非常扎实的社会基础。不论是观众、制作人才还是技术,都有着强大的支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拍摄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明星。

    

     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就是一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持过的纪录片不下 10 部,他就是一位纪录片明星。在日本,NHK为了能够制作出更受大众欢迎的科学纪录片,也专门请来像新垣结衣这样的偶像明星参与制作。

     03

     中国不该缺席

     可是回头再看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就显得很薄弱。最近十几、二十年来,由我们国家制作的火爆纪录片,几乎都是美食主题国家主题。这也很容易理解,美食主题,普通人更喜欢,很多人一边看一边流口水,这些内容其实更像是娱乐节目。而国家主题呢,背后往往都有国家资金的支持,制作压力就要小很多。

     并不是说这些纪录片有什么问题,它们都非常优秀。但更重要的是,像自然科学纪录片这样的,可以对未来产生影响,对未来带来价值的内容,不应该缺席。

     现在,因为有了互联网,从网上找各种其他国家的科学纪录片的确也更加容易了,很多家长们就会在各种亲子群里收集各种纪录片资源。但是另一方面,家长们又非常苦恼,这些资源里的语音都是英文或日文的,成人还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看字幕,但是对于字还认不全的小学生,就很难有一个好体验了。

     其实无数家长都在期待,要是有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用汉语主持的自然科学纪录片就好了。

     04

     中国领先的科学发现要让世界知道

     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国外引进纪录片,然后拿到国内进行翻译配音。过去我们也的确都是这么做的。

     不过,在二十多年之前,这么做可能还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时候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还处在追赶阶段。最新的科学发现,像是太空探索啊、理论研究啊,都是国外先做出来的。由国外团队制作的科学纪录片,的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世界最新的科学进展。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国外。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我们的太空探索也属于世界领先,在核聚变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还有很多最新科学发现就出自我国。

    

     事实上,我们国家已经在科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大众们并不知道,代表我国未来的青少年们也不知道。这些贡献,是不可能等国外团队来告诉我们的,我们需要自己的科学纪录片。

     05

     《寻秘自然》的上线

     就在很多人猜测,什么时候我们国家才会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纪录片时,一个国产科学纪录片突然上线了,那就是《寻秘自然》第一季。

    

     《寻秘自然》纪录片的主持人是汪诘,整个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也都是由汪诘团队独立完成的。

     对国内科普圈子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汪诘,他是近几年特别活跃的科普人。在 2013 年,他就因为自己的科普书《时间的形状》获得了文津奖。后来到了 2016 年 5 月,他在音频平台开设了自己的科普频道“科学有故事”。最开始他还是以玩票的性质来做,很快就吸引到一群忠实的粉丝。受到这群听众热情的感染,很快他就开始全职做起了科普。

     在2020年8月,他还在自己的一期视频节目里透露过,他自己全职做科普后,各种收入加起来可以年入百万。这个收入,在国内的科普圈里面,这已经相当高了,但是在私下里,汪诘却表示这些钱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亲自拍出一部像BBC一样的科学纪录片。

     汪诘对科学和科普的热爱,就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很多从国外引进的科学纪录片,像前面提到的卡尔·萨根的《宇宙》就让小时候的汪诘印象深刻。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喜欢科学的种子就在汪诘心里种下了,后来也的确成了他一生的爱好甚至事业。

     他知道科学纪录片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当开始全职做科普之后,他的心愿就更加强烈,那就是做出可以媲美 BBC 的科学纪录片,让中国人自己的纪录片也能为下一代种下科学的种子。

    

     《寻秘自然》第一季共10集,在2020年10月3日全部更新完了。在每一集的片头,都可以看到一个编号,“汪诘作品 NO.01”。

     可以看出《寻秘自然》是汪诘心中纪录片蓝图的第一步。他自己也表示,他把 01 号作品明确地标出来,也是在激励自己,这只是第一季,后面还要拍第二季、第三季……

     06

     《寻秘自然》是汪诘多年积累的结果

     虽然这里标的是01号作品,但在更早的时候,汪诘就已经在探索怎么拍摄科学纪录片了。

     在开始尝试之前,他已经想到了拍摄纪录片的难度。按照他的话说,文字形式的科普,他已经获得了文津奖,音频也已经成了许多平台的头部,但纪录片不同。他知道纪录片需要用视频来呈现科学内容,这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如何呈现视觉画面,如何让镜头和内容配合,他都要重新学习。他甚至给自己的团队制定了以科普视频为主的战略目标,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学编剧、导演、摄像、后期剪辑等等影视相关技能。

    

     就比如,刚开始,他尝试给自己原来的音频节目配上相关影视资料的混剪画面,这其实就是在学习如何利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

     利用现成的素材混剪,虽然制作起来又快又简单,不过汪诘知道这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拍摄纪录片的梦想。所以很快,他就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面亲自拍摄一些简单的画面。到了2019年,他第一次尝试将视频中的真人解说部分放到外景来拍摄,制作了视频节目《太阳系新知》。很多人看来,这已经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了,但是汪诘自己心里清楚地知道,这还不是自己心中的原创科学纪录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拍摄并不是科学纪录片中最难的部分,最难的还是如何才能实现准确的特效镜头。比如,在《太阳系新知》第7集中,讲到卡西尼号通过测定土卫二的引力变化,找到了冰下海洋的证据。这个科学原理非常抽象,动画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汪诘需要先吃透原理,然后协助动画师将论文中的公式和学术描述转化成大众能看懂的画面,又不能丢掉准确性。

    

     陆陆续续地做了3年,不论是技术还是团队都有了积累。到了2019年下半年,汪诘觉得应该开始第一次真正的尝试了,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查阅了数十篇科学文献,采访了十多位科学家,又用了半年的时间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终于在 2020 年 9 月份正式上映《寻秘自然》。这被汪诘定为他的作品No.01

     07

     制作中总有想不到的困难

     就算是有了之前的积累,在开始真正做《寻秘自然》时,遇到的困难仍然超过了他的想象。

     最直接的困难,就是怎么把抽象的科学概念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寻秘自然》第一季里面有一集内容在解释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在这里就需要给观众呈现DNA的随机性复制错误。这个概念很抽象,它是在微观层面中,DNA在复制时,偶然出现的碱基对排列错误。该如何用画面去表现呢?经过很多天的冥思苦想,他最终想出了这样的方案。

    

     像上面这种有了想法就能实现的,还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困难。这一季《寻秘自然》里面有一集内容,需要将射电天文学家罗杰·詹姆斯在飞机上目击球形闪电的事件进行还原。这个事情发生在 1963 年,当时他乘坐的飞机是道格拉斯DC-8。这些飞机早已经全部退役了,还原当时场景的想法遇到了障碍。

     怎么办呢?按照一般情况,要么是用纯CG,要么是搭实景来实现。这两种方法做出来的效果,要么成本会非常高,要么就会显得很简陋,所以汪诘还是希望能够实拍。

     一开始,他想的方案是找一架停在机场做检修的波音或者空客飞机,然后局部改造内饰来模仿DC-8。可是这个方案最终没走通,因为很难模仿得像。正当他走投无路,在粉丝群中诉苦时,一个粉丝提醒他,在上海航宇科普中心就有一架真实的 DC-8飞机。汪诘跑去一看,高兴坏了,这简直就是专门为剧本定做的。他跟航宇科普中心的领导说明来意,对方特别支持科普纪录片的拍摄,分文未收。

    

     DC-8 拍摄现场

     成片是这样的:

     在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还是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本来希望在青海拍摄星空,人员设备都已经准备齐了,但是在青海住了将近 20 天,居然没有遇到一个夜晚无云的晴天。为了节省经费,汪诘只好解散剧组归还专业器材设备。一个月后,汪诘带着一位摄影师再次回到青海,又花了5天时间补拍星空戏,但由于缺少了很多专业人士和设备,星空戏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2020年5月份正式开机,从南道北,从东到西,剧组的足迹遍布上海、浙江、四川、广东、青海等全国 13 处地方,外景拍摄累积 50 多天。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最后《寻秘自然》还是如期上线了。

     08

     优秀纪录片的底线和原则

     整个拍摄和制作的过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意外事件不断地出现,最后还能按期将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其中难免用到了很多折中的方案。汪诘也想到了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开始拍摄之前就给自己设定了四条原则,作为必须守住的底线。

     其中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内容严谨。科学纪录片的目标就是将迄今为止最新、最重要、最正确的科学知识给公众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又都知道,任何一个内容作品,一旦完成,对内容如何解读其实就已经脱离作者的控制了,尤其是当某些科学内容没有被严谨表达,结果被受众进行了过度的解读,最后反而变成伪科学的内容。就像是现在流行的说法“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就是因为对严肃的科学内容过度解读造成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汪诘在写剧本的时候就给自己制定了“地狱级”难度,除了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确保每一个事实都有可靠的信源外,汪诘还不断地去“麻烦”该领域的科学家。

     剧本中的内容不只普通观众看不出问题,还要确保科学家们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也没有问题。所以《寻秘自然》的剧本,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背后支持的。在汪诘的邀请下,他们仔细阅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细节。有一位在海外的华裔科学家,还义务对所有的英文字幕进行了逐字校对,确保英文翻译准确、严谨。

     内容严谨是第一条,第二条则是为了减少“过度解读”的情况,那就是在讲科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科学思维的讲解。只是把科学知识讲出来,其实只是让观众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让观众们可以自己就有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根源上减少过度解读。

     就比如:在“生命起源”这一集的最后,有这样的解说词:

     我们必须要知道,到目前为止,陆地热泉说和深海黑烟囱说都还只是处在有待验证阶段的两种科学假说。

     科学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

     它是可以自我完善,自我纠错的。所有的假说,只要你有了初步的证据、自洽的逻辑论证,都可以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科学又是如何自我纠错的呢?靠的就是“同行评价”“证据为王”这两种精神,你所提出的任何证据都必须是同行在独立研究的情况下能复现的。

     还有第三条,那就是一定要能突出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展现中国科学家的风采。比如,第一季《寻秘自然》里面有球状闪电这个主题,很多人听说过球形闪电,也都对球形闪电好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全世界唯一一份得到科学界公认的球形闪电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的袁萍教授拍到的。

     还有和生命起源密切相关的海底黑烟囱遗迹,也是我国科学家李江海教授在河北兴隆首次发现的。为了发掘到这些我们国家科学界的“宝藏”,汪诘也是拼尽自己的所有人脉关系,到处打听,人托人,希望可以采访到这些中国科学家,为观众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最后还有第四条,虽然科学纪录片不能哗众取宠、背离科学精神,但是为了能让更多人可以看到、愿意点开,如何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也体现在了《寻“秘”自然》这个标题上,不是寻觅的觅,而是神秘。汪诘的经验是,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对世界未解之谜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悬而未决的神秘现象。

     所以,汪诘就给自己定了第四条原则,就是精心选题,先把这些有趣的选题挑出来、制作出来。当然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领域太吸引人了,因此反而充斥了大量的伪科学、神秘主义等等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内容。选择这样的选题,也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科学精神。

     09

     观众的支持是未来的希望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寻秘自然》距离国外的那些经典纪录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汪诘自己也表示第一季的《寻秘自然》只是他交出的一张入场券。在这一次尝试之后,汪诘也更加有了信心,争取每年都出一部科学纪录片,相信几年之后他就可以真正制作出能比肩 BBC 的纪录片了。

     让汪诘如此有信心的,除了经验积累之外,还有观众们给他的反馈。在《寻秘自然》还没有上线的时候,汪诘曾经考虑过是不是把这一季的纪录片做成收费节目。因为对于汪诘和他的团队来说,他们已经在这个纪录片上投入了很多资金,没有其他的资金支持,收费观看可能是收回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无法收回成本的话,后面持续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就不得不终止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汪诘把自己在资金上的担心发布到网上之后,他的粉丝们纷纷表示愿意尽一份力,他很快就收到了许多人的赞助,少的几百元,多的有十万元。纪录片还没有上线,靠着粉丝观众的支持,拍片的成本已经收回大半了。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海外华人,他赞助了一万美金,而且坚决不要求在赞助人名单上出现他的名字。他说:

     “你们替我实现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赞助太少,实在不好意思挂名。”

     其实不只是汪诘有了信心,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之后,你也对中国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未来有了信心。信心的来源,不只是因为在中国存在着像汪诘这样把科学纪录片当做理想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许许多多支持汪诘、支持中国科学纪录片的那群人。

     10

     点击图片看预告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