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很多时候在反自己
2021/2/9 21:59:16 量子学派

    

     反垄断,它本是一个法律字眼,现在变成了道德字眼

     只要一谈到反垄断,很多人激动莫名

     好像只要一反垄断,自己就会幸福美满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反垄断就是反大型私企

     现在更极端,很多人认为反垄断就是反大型互联网企业。

     垄断,是继996福报、低门槛网贷、夜班猝死、侵犯知识产权等,压在互联网大公司上的又一个负面标签

     很少有人去真正思考本源,了解本质

     只是一味的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然后莫名愤怒

     要知道,如果不认清反垄断本质,很多时候你害的其实是自己

     要理解垄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什么是垄断?如何界定垄断

     2、垄断一定是坏的吗?它在什么情况下是坏的?

     3、什么是市场化垄断?什么是非市场化垄断

     4、所有的垄断都应该被肢解吗

     比起从法律上诉诛一家企业,舆论审判才是最可怕的思想垄断。

     要让反垄断成为社会的正向激励,别让一些人假汝之名行恶之事

     01

     反垄断=反大企业?

     大企业就是垄断企业吗?

     反垄断=反大企业

     那谁愿意把企业做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哪一家企业又不是大企业呢?

     这些问题需要一一思考。

     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反垄断法,基本是模仿美国1890《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

     美国反垄断法案的经典案例是拆分微软Windows系统和ofice应用两个业务。

     早期的垄断定义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数学模型

     ?完全竞争:近似无限多的企业相互竞争,没有企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产品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消费者剩余最大。

     ?垄断竞争:有限个企业竞争,企业可部分影响市场价格,消费者利益受到有限损失。

     ?寡头垄断:两个企业分占市场,互相博弈,达到纳什均衡,甚至可以相互勾结,同时有利于两个寡头。

     ?完全垄断:企业独霸整个市场,随意定价。

    

     完全垄断价格产量模型

     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垄断,导致市场效率更低,物品价格更高,产量更少。

     所以,最好的市场状态是完全竞争,厂商数量近似于无穷多。

     按照这套像100%纯净水一样干净的数学模型,占有市场率很高的大企业天然带有原罪,它们的存在必然打击小企业的生存。

     然而,这种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数学模型就是对的吗?特别是进入到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这种理论是否需要更新?就算是是在前互联网时代,何为垄断、何为大企业,经济学家如制度经济学派的科斯、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等,早就质疑不断

     大企业如果相对于小企业有原罪,那谁还敢把企业做大

     更进一步,小企业是不是相对于个体户也有原罪

     要不要把小企业也定义成对个体户的压迫和剥削呢?

     那谁还敢办小企业呢

     某互联网公司D起诉互联网公司T的理由是这样一个三段论逻辑推理:

     大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认定,某企业在市场上没有其它经营者能提供对等服务,就构成市场主导地位;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小前提a:互联网公司T的两产品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12亿和6亿,构成市场主导地位,

     小前提b:互联网公司T限制D公司用户分享内容,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结论:互联网公司T有垄断行为。

     如果大前提成立,互联网公司T唯一能辩驳的,就是小前提b是否成立:自己没有滥用市场主导地位。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如何看待“滥用”,如何界定“垄断”,直至今日,垄断仍是个暧昧、模糊词汇,由此企业生杀大权被捏在法官手里。

     什么是垄断?这个很重要。

     在弄清楚什么是垄断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常见的垄断是怎么形成的。

     02

     什么是“二八定律”?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该定律。

     他在研究财富和收益取样中,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微妙关系。

     最后,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

     社会上二成人占有八成社会财富。

    

     其实不仅仅是帕累托,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社会中存在这样的规律:

     权力者会越有权力

     财富者会越有财富

     有名的人会越有名

     美貌者越会被人关注;

     智慧者获得更多智慧

     国家一旦强起来,会越来越强。

     《圣经》中早就有记载:强者越强,弱者愈弱。

     所以二八定律又叫:马太效应、累积效应、滚雪球效应、规模效应、长尾效应。

    

     长长的尾部揭示大部分人只占据很少的资源

     二比八只是抽象描述,它并非准确的数学表达。

     相当多的企业组织,20%员工贡献了80%的价值;

     小部分国家控制着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

     大部分独角兽企业在核心大城市;

     全球金融资源集中在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少数城市。

     所以,社会科学家和统计学家一直致力于把马太效应数量化、模型化、几何化

     这些模型化尝试都比较粗糙,直到物理学家巴拉巴西的出现。

     03

     幂律分布

     统计学上存在各种分布:

     常见的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式分布。

     还有一种分布不太为人熟知:幂律分布(power law)。

     幂律分布的英文名称是权力规律:

     越有力量的一方会在博弈中越来越有力量。

     以下为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的对比图:

    

     以上横坐标表示网络内个体数量,纵坐标表示资源数量;正态分布的资源集中在中间层,而幂律分布的资源集中在头部很小区域,长长的尾部资源很少。

     那这张数形图是由哪一些点组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数学函数式?

     1999年,美国物理学家巴拉巴西通过对网络结构的研究,确定幂律分布背后的无标度网络(Scale Free)

    

     红、黄点是核心节点,绿、紫点是次要节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

     幂指数分布的形成,因为人类网络结构非常特殊,20%左右是网络超级结点,这些超级结点接入社会的80%的资源。

     凡是在无标度网上传播、分布的资源、权力、信息、知识都遵循着幂律(二八)分布。

     以下是无标度网的特点:

     No.1

     自相似性(数学分形的社会学特点)

     自相似又叫规模不变性,动态增减不影响结构特点,如圆的大小不影响圆周率π。无论社会网络增大还是缩小,二八分布不会改变,自己与自己保持相似性,与网络的尺度大小无关,所以才叫scale-free(无标度)。

     No.2

     偏好连接

     所谓偏好连接,无论自然事物还是生物行为,都会偏好中心节点,如雨滴的形成需要核心处有一个微粒灰尘作为凝结核;星系也需要至少一个核心恒星;生态中一颗大树周围会聚集一批小型生物。其实这是物理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经济的节约原理、博弈论的弱者搭便车原理的表现。

     No.3

     两极分化

     中心节点的连接越多,资源也就越集中,于是,大部分网络节点只能占据20%左右的资源,在曲线图上形成一个长长的尾部

    

     4种基本网络结构

     如果我们将正态分布看成是平民主义,那么幂律分布就像精英主义

     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一个爱好自由和效率

     一个偏向于公共治理,一个更偏向于市场自组织

     到底哪一种选择更好,这应该由历史演化来回答。

     04

     “中心节点”如何成形?

     我们以上说的宏观社会现象,看到的是一个20%“超级中心”的结点网络。

     每个人单独是零乱的,是无序的。

     但形成一种整体时,它就会形成一种有序的中心结点

     为什么有的人是中心结点,有的人是零散结点呢?

     No.1

     搭便车(抱大腿效应)

     搭便车式的占便宜是形成无标度网和二八分布的关键。

     新加入社会网络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会选择加入已经占据优势的节点,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旦每个人都想和中心节点相连,就会增加中心节点对其它小节点的吸引,形成累积效应,最后形成强者越强的幂律分布。

    

     生物中的搭便车

     社会关系网、金融网、互联网社交软件是最显著的幂律分布,名人、金融中心、微信会聚集大量资源,而且轻易不能取代。

     能够抱住大腿的人,确实也得到了更多的回报。

     很多时候,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很小,但是大部分人仍然会去投资第一名,导致第一名拥有的资源数量远远超过第二名。

     No.2

     乌合之众心理

     从众心理集体无意识其实也是占便宜的表现。

     跟随大众的选择,即使错了,错误的成本也会被平均分担,所谓法不责众

     当大部分人都说皇帝穿了衣服,跟着说就是最优选择;

     购买东西时,看见已经有很多人购买,至少说明品质有保证,即使品质有问题,打官司时也人多势众。

    

     大部分人的知识和判断能力都比较差,面临着信息不足和信任问题,从众对他们而言不是非理性的盲目屈从,并非全是愚昧,而是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No.3

     模仿与创新

     不过,一旦某个坚持己见的人创新成功,打开一片天地;

     原先只是轻微地反对的人就会选择观望策略,然后从观望变成模仿者和山寨者

     模仿的成本低,收益却有保障。

     模仿是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的博弈策略,新技术一旦发明出来,传播速度会非常快。

     不想付出代价又想得到好处的搭便车行为是人的固有本性

     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迫使后来者总是倾向于依附之前的强者,却恰好产生了强者越强的结果。

     举个例子:

     你高中没有毕业,稀里糊涂地跟随自己的表兄来到北京,然后稀里糊涂地找了一份工作,对于你个人来讲,你并无明确目标。但从宏观上来讲,因为你的加入,北京强化了它的中心结点的力量

     搭便车导致的强者愈强,正好是组织,特别是企业扩张的极好描述。

     但为什么会有组织和企业呢?

     05

     为什么会有大企业?

     为什么会形成企业?

     为什么会有大企业?

     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

     主流经济学模型不能解释:

     为什么全球化不是70亿个体户这种最接近完全竞争的状态胜出?

     相反,而是各种貌似垄断性的跨国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企业的性质这个话题,是可以拿10个诺贝尔奖的题目。目前有两种关于企业的理论解释:

     No.1

     制度经济学派:科斯和阿尔钦

     科斯提出了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制度管理成本两个概念,简而言之,当市场交易比直接雇佣人更麻烦时,企业就出现了;阿尔钦则认为,团队生产能够节约信息成本,用物理学的话说,团队是一种有序化的熵减结构

     总结一下,就是稳定的、长期的制度合同在一定范围内比一次性的、短期的市场交易更节约、更有效,所以人们才会结成组织、创办企业。

    

     用博弈论的行话说,就是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博弈方式,总体上,市场的博弈均衡比企业内部博弈均衡要高,但是在小范围内,企业是比市场交易更好的合作博弈

     如果市场自发出现大企业,那就说明这个大企业的管理成本比市场交易成本低。

     制度经济学派通过引入新的因素证明企业和大企业的合理性。

     No.2

     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和哈耶克

     奥地利学派认为,自然垄断按照新古典的数学计算是低效率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如果没有这个大企业,根本就没有其它企业愿意进来,如自然水、天然气管道企业。

     如果垄断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那就是有效率的,因为它填补了空白。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某个行业发生了企业集中,那也是因为小企业其实成本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差。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交通边缘地区,有一个去医院急诊的人好不容易等到一辆车,但是司机要收费1万,才肯将乘客送到医院。请问司机构成垄断吗?

    

     很显然没有,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司机,根本就没有别的车愿意来!

     别的路段能很轻松赚到钱,而这个路段半天也等不到一个人,有几个“理性司机”愿意来?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奥地利学派从根上否定了主流经济学的计算模型

     需求虽然会创造供给,但不一定人人愿意去供给;

     因为供给是有预先成本和未来风险的,自动阻断了很多人的供给愿望。

     奥地利学派进而深刻地指出,自发垄断是因为没有别的企业愿意进来,而政府行政壁垒制造的垄断却是让愿意进来的企业不能进来,这才是真正的垄断!

     那么互联网公司T是否拥有独自决定链接弹出的权利呢?它禁止互联网公司D直接弹出是否滥用了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

     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思路:

     初始权利应该赋予最重视、最擅于使用这项权利的法人。

     重要的是权利划分的清晰程度和可交易性,这样它就可以通过谈判转移到更需要它的法人手中。

     很显然,答案是明显的,但我们在这里不给出答案。这个权力属于法官

     06

     大企业的优点

     市场自发形成的自然垄断,不一定是大企业,有些小企业也可以在边缘行业占据垄断地位,如一些特殊的地质和人文资源,旅游企业是典型的的小企业垄断现象。

     垄断和不垄断,并不直接对应于大和小,两者不是一一映射的集合

     垄断和不垄断,真正对应的是行政壁垒和自发秩序

    

     集合映射

     当然,大部分自然垄断都是大企业,因为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点。它们不但不会减弱竞争,还会发挥出大的优势,以更低成本生产更低价格、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大企业能进行大规模、长时段的高风险投资

     大企业对员工、股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更标准,树立业界标杆。

     大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一定话语权,为本国争夺金融、标准、定价等方面的优势。

     当初,欧洲成立空中客车飞机制造公司,美国国会就对波音兼并麦道睁只眼闭只眼了。

     有些小企业,是靠政府行政手段刻意维持的,旅游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小型垄断企业的恶劣服务,不但没有增加竞争,反而抢占了优良企业的生态位。

     当很多人在批评大型企业不应该插手社区团购时,你真的就可以认定,现在菜市场一定给你提供了最优服务?

     大企业不但不会压制小企业的发展,反而会因为:

     自身的需求制造出为大企业服务的一批小企业,如提供吃穿住行通信等服务;

     大企业的产品服务,很难做到更细节,于是辅助给大企业的产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的小企业会出现。

    

     看看上面这张图,你不能说大树抢了灌木的阳光和水分,因为大树的落叶是灌木的养分,它的树干是花草的支柱,它的根系在防止洪水冲刷,它的冠盖在阻挡狂风席卷。没有大树,灌木和花草是活不下来的。

     自发形成的大企业表面垄断,实质是也有可能是市场的最优选择

     那么有没有企业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呢?

     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大有大的优点,但大更有大的难处

     07

     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和人类一样,存在着衰老现象

     即公司在生长过程中,随着规模和时间的递增,平均收益是递减的

     大多数企业的寿命都十分有限。在1950年以来美国公开上市的28853家企业中,截至2009年,共有22469家公司已经消亡。其中45%被其它公司并购,只有9%破产清算,3%被私有化,0.5%经历了杠杆收购,0.5%被反收购,剩余的是其它原因导致的消亡。

    

     公司生存曲线

     在所有情况下,幸存公司的数量在公开上市之后便迅速减少,不足5%的公司存活时间超过30年。相类似的是,死亡曲线显示,在50年内,死亡公司几乎占到了100%,其中50%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便宣告“死亡”。

     这是什么原因?

     大企业有它特殊的负担

     员工福利和养老

     高额纳税

     名誉很重要,一旦受损,代价昂贵。

     有它改不掉的通病

     科层化变成官僚化

     内部争权夺利严重,内耗严重;

     船大难掉头,战略决策只要出一次错误,就会全盘皆输。典型例子是诺基亚。

     企业经历生老病死,犹如生命。管你是大是小,都要走完整个周期。

    

     企业的负担和通病通常不可逆,例如,福利一旦涨上去就很难降下来,员工会反抗:凭什么减我不减你的福利?官僚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

     这是一个系统内部熵增的过程。没有任何外部打压,企业也会发展到自己的尽头。既然如此,没有企业能长久垄断

     这就像恐龙,恐龙虽大,却是进化的失败者:正因为大,导致它只要连续几天得不到大量的食物,就会死亡,对某些风险极为敏感;

     而蟑螂却是进化的适应者:正因为它小,只要一丁点食物就能维持很久,尽管它的死亡率高,但以繁殖速度取胜。

    

     恐龙和蟑螂的竞争力

     在残酷而公正的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更不是大者生存。

     不能因为企业自然生长得很大,就说它一定很强,更不能说它能随意控制市场,也许它正好处在自己的衰亡期

     何况,市场还会自动产生层出不穷的挑战者。

     一个真正的良性市场,一个法制化的市场环境,时刻都在培育竞争者。

     所以,如果不能轻易界定谁是垄断者时,还不如创造一个培育反垄断者的环境

     08

     挑战者胜率无穷大

     在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里,挑战者的胜率非常大

     不要小看那些小公司,它们长大成大公司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乘以总量,就变成一个大大的数字了。

    

     No.1

     新的不归路,被创新者颠覆

     诺基亚一直以为它的对手是其它功能机品牌,因此它把大量资源投入功能机性能强化上,结果反而把自己带进一条不归路

     苹果颠覆手机的定义,开创移动互联新模式,甩开了功能机的各种负担。

     苹果取代诺基亚成为手机行业的大佬,是一场凶猛异常的颠覆行动。惹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现在苹果、三星、华为三国鼎立,鏖战不休。问题是,它们会不会又走入新的不归路,被创新者颠覆?

     创新者就是这样,敢于冒险,不会瞻前顾后

     No.2

     人心不古,树倒猢狲散

     更令人感慨的是,那些原先依附在诺基亚产业链上的小企业,在苹果兴起后,眼看诺基亚要垮,毫不留情的离弃,倒戈相向,投入智能手机产业链中,反过来打击船大难掉头的诺基亚。

     每当一个核心节点垮掉时,周边的小节点就会迅速做出最优选择:树倒猢狲散,改换门庭。原先搭便车的攀附者会毫不留情地抛弃它,不仅不会同情,还会反过来分割核心节点的遗产。

     二八分布虽然常在,但核心节点的更替却是常事;垄断性质的无标度网络结构常在,但核心垄断者却经常会被更替。

    

     无论自然垄断还是刻意垄断,都很难长期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常言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没有人能笑到最后,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适合做中心节点。

     一切阻碍竞争者进入的刻意垄断,都会让自己付出代价

     09

     市场化的垄断>垄断化的市场

     市场化的垄断,要好于垄断化的市场。

     自然垄断被替代过程中:

     如果没有刻意阻止竞争者,会比较容易被创新者颠覆和替代,替代之后容易直接保持原有的格局,中间不会有太多的市场资源消耗和社会福利损失。

     如果它和公权力结合,或采用暴力欺诈手段,刻意维持地位,一旦被替代,网络结构会动荡甚至崩溃解体,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资源消耗,才能重新恢复稳定的搭便车博弈

     对于市场化形成的垄断,所有的决定都要非常谨慎。

     对于非市场化形成的垄断,这才是目前最应该监督的对象。

    

     有些非市场化的垄断,是因为全民性的公共利益

     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应该支持。

     如果不是,那么这种非市场化垄断危害指数就非常高。

     特别是如果这种非市场化垄断涉及贪污腐败,对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市场化垄断者的自发产生,形成强大的中心节点,它让原先彼此不能信任与合作的搭便车者能够以它为中介完成合作。

     非市场化垄断者的是一种人为设计,这是一种计划式的中心节点,它没办法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它需要其它降维因素提供力量,内在并不强大

     10

     垄断是恶吗?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这个问题:

     垄断道德吗?这合理吗?

     社会中的强者定律随处可见:

     几个大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几个国际金融城市吸收了绝大部分国际资本

     几个大国操控世界局势

     少数富人占有了大部分资产

     甚至在演艺界也是如此,少数明星吸引了大部分流量,大量德艺双馨的演员不为人知。

     很多人对此愤愤不平,好像二八分布具有“原罪”:

     它是资本的阴谋、社会的阴谋、有钱人的阴谋。

    

     事实是,大部分二八定律都是自发形成的,是普通人搭便车、抱大腿、从众、模仿的结果。因为大家都想和最优秀的节点连接,想从核心节点获得更多的回报,这是普通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选择。两者是互利的。

     大型公司的垄断并不一定是坏的,它可能是消费者自发促成的自然垄断

     城市金融中心的成形,因为它提供了最好的金融服务,大家都趋之若鹜。

     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所以不能武断认为:垄断是不道德的

     更要看垄断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垄断?

     如果垄断是刻意造成的,是用暴力和欺骗维持的结构,则不能豁免道德审视和法律裁判。反垄断法就要介入,法律维护的是自由、自然、自发,而不管正态分布还是二八分布。

    

     反垄断,别最终反自己

     反垄断,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

     是让市场自由竞争,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让大部分人获利,让个人幸福。

     如果这种反垄断,只是让一小部分人获利,或者让另一个企业更垄断,或者导致市场更稀缺。那么,这种反垄断需要小心了

     每一家垄断企业,它都有一个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如果要对这样的企业动手,一定会造成现有利益的破坏。

     如果这家企业的垄断是不健康的,那么触动的只是少数特权者的利益。

     如果这家企业的垄断是健康的,那么触动的将是更多普通民众的利益。

     因为,一家优秀的、健康的市场化的垄断企业,它是一条大河,无数小企业是它的支流,更多的个体是与它共生的鱼虾。

     别看它似乎离你很遥远,实际上这条鱼可能是你,这条虾可能是我

     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反垄断,无脑跟风,更要去思考这其中的不同细节。

     否则最终你的反垄断,其实是在反自己

     延伸阅读

     01 致敬少数派

     02 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要独立思考

     03 北上广深告急,银行能让利吗?

     04 疫情世界的19条定律

     05 缺乏逻辑的人为什么看不到真相?

     06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

     07 世界上最美丽的23个公式

     08 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

     09 别去赌场了,你永远赢不了“凯利公式”

    

    

     ▼ 订阅Q&A

     Q:《99天,打开理性思考之门》课程适合怎样的人群阅读?

     A:没有年龄限制,适合重视理性思维培养,希望能独立思考的人群。

     Q:课程的授课方式怎样?

     A:本课程为电子文本形式,是由27本必修课原著的精简版+30本选修课原著的精简版组成。可入群讨论学习。

     Q:购买课程后是否可赠送朋友?

     A:购买后,您可选择自己阅读或赠送朋友。

     *如果遇到问题,长按识别下方的二维码,添加课程助手可进行咨询。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99天理性之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