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
2021/8/2 11:46:00 量子学派

     502 =?

     01

     502到底等于多少?

     502等于多少,这是个简单的指数问题,但我们暂时不回答。

     先看一个与指数相关的故事,印度的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对国王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棋盘麦粒

     国王一听,区区麦粒,微不足道。

     他立即命令人拿来一袋麦粒,按照宰相的要求进行摆放。

     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

     还没到20格,第一袋麦子已经用完。

     国王让人拿来更多的麦子,但他发现:

     如果是到64格,即便是拿来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都兑现不了宰相的要求。

     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是多少?

     按照数学计算,一共是18446744073709551615颗。

     国王如果不想让自己食言,要么将时间回滚到承诺之前,或者准备砍掉狡猾的达依尔的脑袋。

     舍罕王之所以会吃这个大亏,在于他不知道指数的力量。

     即便宰相要的只是单独第64格的麦粒,国王都拿不出来。

     因为第64格的麦粒数量为263,这已是一个天文数字。

     舍罕王可能永远都不知道,魔鬼隐藏在指数之中。

     02

     汉诺塔指数和宇宙寿命

     指数,可影响万物。

     棋盘麦粒,不过是在空间上体现指数的神奇。

     而时间,也无法逃脱指数的“摆布”。

     法国数学家爱德华·卢卡斯编过一个古老传说:

     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这就是所谓的汉诺(Hanoi)塔。

    

     至于金片如何转移,神定下了不可更改的铁律:

     凡人每次只能移动一张金片,所有金片必须安放在金刚石针上,较小的金片绝不能放在比它大的金片下面。等到全部64张金片都从创世时神安放的那根针转移到另一根针上面,万物灵魂都将化为尘埃,世界也将在轰鸣的霹雳中归于寂灭。

     爱德华·卢卡斯编造的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个递归指数游戏。首先把问题分解成最简单的状况,假设只有三块圆片,最少需要a3=7次移动。

    

     假设从三块圆片增长到4块:最少需要a4=15次移动。

    

     如此递归下去,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指数函数:

     an=2n-1次

     如果真的是64块圆片,如果你的手速不错,移动一次需要1秒,最后大约要5845.42亿年。

     现在可观测的宇宙年龄为138亿年,用汉诺塔指数计算“宇宙寿命”,却远超这个数字,看来,宇宙的毁灭还需要很多很多年。

     03

     指数的神奇力量

     棋盘麦粒和汉诺塔指数,都展露着指数无穷的力量。

     264粒麦子能填满珠穆朗玛峰,264次移动直到地老天荒,而把薄薄一张纸对折64次,它的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

     指数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源动力:复利增长。

     每一次增长的新增部分,都会变成下一次增长的基数。

     No.1

     复利增长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GDP大体持续增长了两百多年,总量增长了数百倍。

     尽管年均增长率4%上下,看起来很小,但是复利却让小小的增长率变成天文数字:

     Gn=G0(1+i)n

     G:经济总量GDP;n:年数;i:增长率

    

     No.2

     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原理和薛定谔的猫具有一致性,利用的都是“量子叠加态”。在计算机的经典模型中,最基础的构建要素——比特,只能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之一:0或是1。

     而在量子计算机中,规则改变了,一个“量比特”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0和1状态中,还可以是一种两者连续或重叠状态。因为量子具有不确定性,量比特(Qubit)被描述成 α0|0?+α1|1?,其中 |α0|2+|α1|2=1。

     也就是说,普通计算机n比特可以描述2n个整数之一,但n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描述2n个复数,复数向量意味着什么,看看下图就明白!

    

     无论是棋盘麦粒,还是汉诺塔指数;

     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量子计算。

     指数的复利增长力量,都让人心生澎湃:

     指数的存在,能够创造出一个“极速增长”的世界。

     04

     指数也是有边界的

     理想都是美好的,但现实总是骨感的。

     指数可以爆炸性增长,但也会有自己的边界。

     下面这个图你应该见过,很多人还把它设为头像。

     这个“成长进步论”,本质上说的也是复利的力量。

    

     按照复利鸡汤的计算方式,只要每天进步多一点,坚持365天,一年下来就能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超人”。

     我们先不说这样的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它本身就存在一个“漏洞”:

     人的进步受各类因素(大脑等)限制,不可能无限发展。

     这个“漏洞”在其他领域也适用。

     换句话说,指数的增长力量虽然巨大,但并非真的“无限”。

     这是因为指数增长有自己的约束,会遇到自身边界,并不会一帆风顺。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断点、随机,复利增长是人之所愿,但除了(复利)增长现象,还有:

     No.1

     周期循环

     宇宙膨胀和收缩,星球运转,四季更替,生命生死,文明兴衰和更迭,经济波动,企业寿命,产品生命周期等,这些都是“周期循环”的体现。

     周期蕴含着衰退和替代,即不存在绝对永恒和增长。

    

     No.2

     极限渐进

     极限渐进意味着脚下有地板,头顶有天花板。

     有质量物体速度永远不能达到光速、没有绝对公平、纯净水不可能达到100%、永动机无法实现......

    

     No.3

     混沌随机

     基因变异随机发生,创新随机产生,风险随机产生,交通事故随机发生。

     混沌随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指数无限增长随时可能“夭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指数总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

     否则,一个海上真菌的指数扩散,半天内就可以占据整片海洋。

     人类的繁殖如果以斐波拉契数列增长,一万年内就可以充塞整个银河系。

     指数存在边界,事物拥有极限,似乎是造物主设下的不可违背的宇宙定律。

     05

     人类在突破指数极限

     如果增长总是遇到极限,那么很多问题就变得引人深思:

     是什么让人类的GDP在最近2百年虽有波折但仍然持续增长?

     是什么让人类突破摩尔定律设计出了并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

     是什么让人类协调生态系统中生命的总量,让有些生物增长,有的生物抑制?

     ......

     尽管事实上存在着增长与极限、周期、混沌并存且互相约束,人类的整体进步看起来却好像没有止境。

     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整体上维护着一种指数增长的态势,那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什么?因为这背后有一种力量,能够突破对指数增长的极限约束:

     那就是科学家的力量,他们一次次突破着指数的边界。

     人类天才般的科学创造、技术创新一直在为指数级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学技术对新资源、新能量的开发不仅避免了资源耗尽的问题,而且在扩展能量使用谱。

     科技的发展突破指数的边界难题,正创造着一个“快速增长”的世界。

    

     不过,科技的批判性增长并不能完全自发涌现,没有配套的制度安排,即使有天才科学家出现,也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创造力。

     科研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它需要的投入必须持续不断;它对科学家个人生活的稳定要求很高,一般的人做不到几十年如一日思考同一个问题。

     这同样是一种边界限制。

     想要突破这种限制,要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丰富稳定的横向交流、纵向传承机制:

     ①科学共同体和科学民主化

     科学没有准入门槛,谁都可以发言。但科学的验证门槛极高,不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数据,一切都存疑。

     ②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集中培养新科学家的平台,把科学知识、技能以及科学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③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

     很显然,无论哪种科学活动,经费支撑都是必要条件。高等教育和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早已成为各国攀比并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

    

     各国科研投入占比

     正如鲁迅所说,天才很重要,但培养天才的土壤更重要。

     这份培养天才的土壤,也是突破科学指数极限的关键。

     科学探索奖以及为探索奖搭建的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就是这种交流、传承机制之一。

     06

     科学探索奖:培育f(x)=ax的底数a

     青年天才,一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如果将科学的创造力比作一个指数f(x)=ax的话,那么青年天才可以看作是底数a,而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看作x。

     腾讯专门为青年科学家设立“科学探索奖”。与这个奖项的名字一样,它自身的奖励机制也是一种探索。

    

     奖项由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支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每年遴选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在未来5年内获得每年60万元、累计300万元资助。

     “科学探索奖”从2019年开始颁发,已有10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获得资助,科学家可自由支配300万元奖金。

     在f(x)=ax中,a作为底数,是科学创造力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越多的底数,也就意味着越大的科学创造可能性。

     07

     502学科交叉论坛:推动f(x)=ax的指数x

     近年的诺贝尔奖,41%获奖者研究领域是交叉科学。

     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和科学前沿,也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

     所以交流非常重要,它像f(x)=ax中的指数x。

     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是促成指数爆炸的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科学是需要碰撞的。

     这种碰撞,不仅在学科上,更在思想上。

     但中国目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却很稀少。

     首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是由南方科技大学和腾讯公司共同主办,是在跨学科交流中形成底数之上的指数。

    

     论坛涵盖学科前沿很广,为了保证质量,特地成立了“科学委员会”,邀请科学权威作为咨询顾问和参谋智囊,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等。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论坛筹划5场顶尖前沿学术报告:

     1.“双碳”目标与科技创新方向思考

    

     2.原创基础科学发生催生和发展肿瘤免疫治疗

    

     3.铸好水稻抗病“芯片”保障人民生活健康

    

     4.从地下2400米看宇宙

    

     5.探索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论坛还有两场嘉宾对话——《科学的问题与价值》、《交叉研究的意义与难点》。

    

     “启迪、探索、突破”,这是第一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的主题,积极探索科学“无人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学突破。

     学科上越多的交叉融合,指数x也能获得更强大的动力。

     它将能突破原有指数的极限,让科学产生质变。

     08

     十大科技问题

     20世纪初,有人提出“物理天花板”理论。

     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臻善臻美的科学。

     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几个数字而已。

     但量子理论的出现直接击穿了“天花板”,

     并引领了一个科技爆炸时代。

     而量子理论的起源,是一个问题的提出:

     如何用最少的电,产生最强的光?马克思·普朗克

     如今,微观物理学和宏观物理学又都已经到了新的瓶颈期。

     想要引领下一次击穿“天花板”的指数爆炸,仍然需要更多“问题”。

     “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科学家们围绕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跨学科对话,讨论从100位获奖者提出并挑选的10大科技问题。

    

     这10大科技问题代表着青年科学家对未来的研判,也可能引领下一次科技指数爆炸。

     A

     智能计算

     在十大科技问题中,青年科学家们意味深长地把最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与“智能计算”相关的问题。

     1、人类的意识,以及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基础从何而来?

     2、人脑和机器是否能实现直接通讯?

     3、通用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

     4、如何实现量子计算实用化?

    

     脑神经网络

     人脑并行计算、芯片计算机、量子计算机这些计算载体有没有相似性?多大程度?彼此之间如何沟通?计算的本质是什么?

     B

     系统指数优化

     人脑以及人脑的延伸脑电脑,其核心功能就是优化行动方案。否则,不做无用功的大自然不会允许成本极高的脑神经网络得以进化生成。连续优化也是复利增长。

     5、如何延缓衰老,促进机体修复,提高人类寿命?

     6、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的协同机制如何建立?

     7、如何“求教”大自然,开发高度集成、智能、可修复的仿生系统?

     8、人类如何在地外行星(如火星)上居住一年以上?

     9、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高效应用如何突破?

     这些问题都需要精巧的数学计算才能实现优化。

     C

     宇宙学前沿

     10、暗能量和暗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随着标准模型对基本粒子、正反物质的了解,物理学家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新的未知领域。还未被实验观测验证的数学模型弦论认为,组成暗物质的基本粒子可能是axion,一种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还没有发现,也很难观测的粒子。

    

     回顾过去,人类科学史上一共发生6、7次科技大爆炸。

     每一次科技大爆炸出现,都伴随着“问题”的提出。

     每一次科技大爆炸的出现,背后也都是科学史上的指数爆炸时代。

     09

     科学史上的指数爆炸时代

     一百年前,物理史上便出现一次指数爆炸时期。

     提到这个时期,就不得不提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如期举行,群星璀璨,智慧云集。

     这一场会议,齐聚了29位伟大科学家。

     爱因斯坦、玻尔、洛伦兹、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居里夫人...

     这29人中,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

     你可以窥见有无数多的物理学成果闪烁:相对论、波动力学、矩阵理论、互补原理、双缝实验……

     在这场持续六天的会议中,逐渐分化出了两大阵营:

     以爱因斯坦为首的量子力学“反对派”,

     以及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创立派”。

    

     他们针锋相对,智慧的火花在争论中不断闪现。

     每一次论证都是物理学界深邃的宝藏,每一段解释都是未来之门的钥匙。

     无数才华与想象力的相互碰撞,拉开了量子物理的序幕。

     原本小众的量子力学以超光速的速度传播至全世界。

     这一次物理盛宴,是当时物理指数爆炸时代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指数爆炸时代前,人们也以为物理学已经摸到了天花板,但伟大科学家们用思想的碰撞,产出了一个趋于无穷的指数。

     它直接宣告了“物理大成论”的破产,开启了量子物理的新时代。

     在这个群星闪耀的指数爆炸时代,我们甚至看不到指数增长的边界。

     我们看到的不是物理探索的极限,而是突破极限的可能。

     这场会议,像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科学礼物。

     那个科学史的“黄金时代”,仿佛一个如梦如幻的物理仙境。

     我们期待时代能孵化另一个“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也期待科学家们能再一次以碰撞的方式,重现一个“科学指数爆炸时代”。

     结

     502 > 2500

     回到开头的问题,502等于多少?

     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2500。

     但也许并非这么简单。

     在“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中,502寓意“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

     50个人,50年,他们会带来什么?

     也许是太阳能变得和汽油发动机一样高效便捷;

     也许是核聚变走向民用,清洁能源问题彻底解决;

     也许是脑机结合带给广大残障人士光明的生活;

     也可能是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应用;

     还有可能是恒星级飞船跨越奥尔特星云;

     ......

     这不是幻想,而是可能实现的现实。

     日本曾在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

     20年间日本诺奖“井喷”,20年拿了19个诺奖。

     从失去“二十年”,到顶尖人才辈出。

     背后原因无非寥寥数字:重视科学。

     中国在近些年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我们更期待能看到指数的无边界增长。

     “科学探索奖”和“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是一个好的尝试和起点。

     创造更好的科学环境,让更多科学家能潜心研究,相互交流。

     那么碰撞出一个趋近无穷的指数,并突破指数极限,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家们的智慧不仅仅是指数,更可能是自然数集合上不同增长率的递归函数,他们可以自动组合成进化的魔鬼天梯。

     这些天才们的交集,将能证明:502>2500。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