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时间——23:59:60
2021/9/2 11:45:00 量子学派

    

     这世界,真的有“不存在时间”吗?

     2017年1月1日

     07:59:60

     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白格尔的助理,朱丽叶照常给白格尔送来早餐。

     可房间里却不见白格尔踪影,书房霉湿的空气让时间凝固了。

     在找寻无果后,朱丽叶确认了一个信息:

     白格尔失踪了!

     警察德不罗意接到报警赶来现场,经过勘察后却毫无头绪,唯一的线索是书桌上的一块电子表。

     这块电子表有些老旧,在晨曦的照射下闪烁着一丝神秘之光,手表上显示:2017年1月1日07:59:60

    

     怎么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时间?

     07:59:59之后,难道不是08:00:00吗?

     07:59:60,怎么会凭白无故的多出了一秒

     这样的时间不只一个

     经验丰富的德不罗意很快就查出了一些线索,像2017年1月1日07:59:60这样的神秘时间,其实不只一个。

     从1972年开始,这样的神秘时间达到了27次,德不罗意特意整理出一张表格。

    

     但是,按照以上的线索,2017年没有这个时间啊?

     而且,所有资料显示的都是23:59:60,为什么在白格尔的电子表上却显示出07:59:60这个时间呢?

     德不罗意只好找到另一个科学家冯诺,希望冯诺帮他梳理出真相

     冯诺一眼就看出这个时间的奥秘

     按照标准的格林尼治时间,时间应该是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60秒。

     白格尔所在北京市处于东八时区,所以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是2017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

     这才是这个神秘时间真相。

     也就是说,2017年1月1日07:59:60,其实也就是2016年12月31日23:59:60。

     目标集中到23:59:60这个时间上,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闰秒。

     神秘时间:闰秒

     真相找到了,它就是闰秒。

     闰秒与闰月,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闰秒的起因在于,人类社会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

     1、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

     2、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

     “原子时”采用量子现象测量时间,是一种绝对计时系统,它不受类似于“潮汐摩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为稳定而精准,它规定一天的时间是86400秒。

     “世界时”地球自转来确定时间,但因为地球自转速率并非完全均匀,受到潮汐摩擦、地球半径胀缩、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板块运动等影响,世界时秒长会有微小变化,例如某一天的实际时间86400.007秒。

     时间推移下,一个世界下的两个时间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也许过了一两年,“原子时”“世界时”就会相差1秒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出现了“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UTC)是世界时与原子时秒长折中协调的产物,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协调世界时规定,每当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时间误差积累到与原子钟接近1秒(超过0.9秒),就要人为地把时钟增加减少1秒,从而使两者重新协调一致。

     增加(或减少)的那一秒,就是“不存在的时间”,也被称为“闰秒”(或负闰秒)。

     更通俗地说,之所以要有“闰秒”,是为了能使日当正午(也就是太阳在天空最高处的时候)时钟表显示的时间能与真实的时间匹配。

     闰秒的人为添加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6月30日或者12月31日的最后一瞬间实行。

     所以才会有“23:59:60”的特殊时间现象。

     截止目前,由于地球自转趋于变慢,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

     最后一次调整时间是2016年12月31日,对应的北京时间正好是2017年1月1日。

     “不存在的时间”的可怕

     德不罗意基本可以确认,白格尔进入了这个“不存在的时间”,他突然担心起来,因为他深知“不存在的时间”的可怕。

     多出来的一秒钟,转瞬即逝。

     它就像是在沙漠中随意抓起的一把沙子,在指缝中不经意就流走。

     无论多一秒,还是少一秒,对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不要小看了这一秒!

     在2012年闰秒调整中,不少知名网站都陷入了临时服务中断,包括LinkedIn、Reddit、Yelp、Mozilla、Foursquare等都报告了系统崩溃的情况,Linux操作系统应用编程语言Java编写的程序也出现了问题。

     在对时间精度极高的领域,多一秒或者少一秒便是天地之别。

    

     No.1

     航天领域

     在航天领域,一秒钟足够飞船飞将近8公里的路程。如果无规律的差了一秒,飞船轨道可能偏移,着陆点就会差上十万八千里。

     No.2

     全球定位系统

     在全球定位系统中,如果贸然引入闰秒这一秒,会中断定位、导航、授时的连续性。所以美国GPS、中国北斗系统、欧洲伽利略都没有引入闰秒,目前全球定位系统时标与“协调世界时”已经累计17秒时差。

     No.3

     电信领域

     在电信领域,多出一秒钟,或者少了一秒钟,接收器传输器的频率就会不相符,人们在进行通话时,就会出现数据流失的现象。

     如果电视播出时钟系统不恰当地引入闰秒,也极有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造成传输网络中断、控制系统紊乱,甚至数据库系统故障崩溃,从而出现停播、错播等。

     No.4

     金融领域

     在金融领域,一秒钟价值千金。外汇汇率变动的时间单位介于毫秒之间,一旦时间出现误差,即便是短短一秒钟,都会影响到交易的正常进行。在2015年的闰秒调整中,全球多个交易所都对交易时间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

     No.5

     计算机相关领域

     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一秒钟是“服务器不能承受之重”。

     计算机系统和程序按每分钟60秒设定,当闰秒发生时,计算机或服务器系统会因无法识别“两个连续的相同秒数”而显得“无所适从”,中央处理器可能因系统的不断询问而“死机”,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一秒钟,可以如流沙指缝中脱落。

     一秒钟,也可以于瞬间改变寰宇万物。

     不存在时间的存在原因:

     人与物的PK

     不存在的时间,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像是一个悖论,所以其中必然有原因。

     原子钟的出现,让时间尺度的计量到达一个极其精准的程度,千万分之一的误差,让这种计时方式每2000万年才会有一秒的误差。

    

     人类完全可以采用原子钟来计时,取消“闰秒”这个原本不存在的时间。

     要让全世界同一瞬间增加一个闰秒,需要付出许多人力财力成本。

     何况闰秒的出现还伴随着无规律性不可预知性,稍有疏忽可能世界就会因为时间误差而发生混乱。取消闰秒,直接采用原子钟,便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时间难题。

     但为什么不呢?

     本质原因在于:

     为了方便主观感知,人类才对这原本精准的时间做了小小修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凭五官感知生存了太长时间。

     我们是,我们不是机器,所以我们仍然想找回“人”的感觉。

    

     如果没有这个“不存在的时间”,5000年后原子时和世界时可能相差一小时

     随着时间拉长,世界时间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历史记载中的“时间”,将令后人难以理解,时间文化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解。

     取消闰秒,人类摆脱了地球自转日月更替,但从此就只能在宇宙中孤独地奔跑了。

     取消闰秒,人类长期以来生活的时间感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此割裂。

     白天不再是白天,黑夜也不再是黑夜。

     在的PK之中,人占据了上风,不存在的时间最终还是存在。

     人类给时间加上的这一秒,终究是为了能够迁就自己的五官感知。

     我们可以多出更多秒

     德不罗意还沉迷于思考时间的本质,失踪的物理学家白格尔,已经面带微笑站在他面前。

     德不罗意道:

     “真羡慕你,去到了那个不存在的时间的世界。你比别人多出了一秒,是乘时光机器过去的吗?”

     白格尔摇了摇头:

     “没有那么神秘,不需要时光机器,只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行了,你可以多出很多秒。”

     德不罗意有点不大明白,略带崇拜的看着白格尔。

     白格尔缓缓解释:

     “流逝的时间可以被平行利用。时间虽然不能被延长,却可以增加它的厚度。你的时间可以输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创造另一种价值。”

     德不罗意似懂非懂地点头,思忖其中含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一旦流逝,便再不复返。

     它像流沙一样从指尖中溜走,但我们却无能为力。

     人类总不甘心于时间的逝去,总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所以,历史上总有一些人希望长生不老,渴望万寿无疆,

     很明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操作被证明行不通,“杀死祖父”悖论难以破解。

    

     白格尔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时间虽然不能延长,但却可以增加它的厚度。

     也就是说,时间不是单线程,它是多线程的。

     它也可以是一种量子态,创造N个平行时间。

     如果是这样,新的时间就被创造出来了。

     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已经有人在现实层面进行操作。

     增加时间的厚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今年的99公益日,在腾讯会议主题日活动专场中,腾讯会议邀请你捐出会议时长,为贵州省21所乡村小学建设“天籁课堂”,用时长为孩子构筑一道连接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点击文末的活动卡片,即可献出时长,共助教育普惠。

     这就是在创造平行时间,建立多线程的时间循环利用,拓展时间的厚度。

     开会,对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你在腾讯会议上花掉的这段时间却被收藏了起来,这些时间最终被转化为另一个世界的“教育时间”,通过高清流畅的视频会议,孩子们能接收到来自远方的梦想课程。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秒,而是1000万小时。

     “不存在时间”会消失吗?

     每个人的时间珍贵且稀缺,人生可能只有30000天。

     但时间如果可以捐赠 ,那就创造了更多平行时间。

     “自然时间”有限,但“社会时间”无穷。

     这不仅是时间在叠加,甚至是更多人生在叠加。

     也许我们只是个普通人,但这样的生命却可以更丰厚。

     看到这里已经知道:

     世界上不存在“不存在的时间”。

     所以23:59:60这个“不存在的时间”,会回到不存在状态消失吗?

     此前所有的闰秒调整中,由于地球自转变慢的影响,均为正闰秒。

     但在过去的2020年,地球的自转速度明显加快。

    

     2020年7月19日,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比24小时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

     如果地球自转速度持续加快,未来“负闰秒”也可能出现。

     也就是说不仅23:59:60没有了,23:59:59也有可能消失。

     近年来,地球的自转愈发走向无规律。

     这种正与负闰秒的调整,也正在变成一种时间负担。

     因此,完全采用原子时的呼声也越发强烈。

     如果采用原子时,抛弃闰秒,人们将一劳永逸地解决添加时间的烦恼。

     在2023年举办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将会决定“不存在时间”的命运。

    

     如果人类最终选择走向客观,走进真正的原子钟时代。

     在遥远的未来,远古时代意义上的正午,可能已是一幅“满天星斗”之景。

     那个时候的人们,或许已经不再记得23:59:60这样一个时间。

     多出来的这一秒,可能也会重新归还给时光机器

    

     本期编辑|陈书敏

     本期投稿|墨菲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