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数字世界,星辰大海→右?
2022/2/28 量子学派

引
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最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过分沉迷于数字世界,是不是会放弃对星辰大海的追求,从而让文明走向尽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在虚拟数字世界中获得了一切想要的,就不会再探究宇宙,而一旦放弃了对外拓展星辰大海,这个文明慢慢就会失去锐意进取精神,在虚拟世界的享乐中躺平,直到文明衰亡。
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向内拓展”和“向外拓展”似乎是矛盾而互相争夺的事情,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01
向内与向外并非对立关系
对数字世界的追求和对星辰大海的追求,并不是竞争对立关系。恰恰相反,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对星辰大海的探索,很多时候用智能机器更为适宜。
还记得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就非常热衷于打听“天体物理学家能不能上太空观测宇宙”,我正是因为想做航天员而报名了天体物理专业。但仔细了解我才发现,“在太空观测宇宙”是需要的,一个“我”是不需要的。
原因很简单,需要完成的太空观测,都可以让机器完成。一台先进的太空望远镜,可以自动在轨道上调整姿态、搜索目标、完成观测和数据传输,而且不需要下班,可以精确稳定,24小时工作,多年无休。而且如果只发射一台太空望远镜,花的钱是不算太多的。
但加上一个“我”,立刻麻烦大了,要给我配套一整套生存系统,包括大量食物、水循环系统、空气循环系统、人体排泄物处理系统、还要建立吃饭睡觉洗澡锻炼的空间,发射预算是大大增加。

人还需要休息娱乐通讯,不能一直工作,呆一段时间还要返回地面。由人操控的太空观测设备,一定不如全自动机器稳定。
后来,我就用一台在轨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完成了我的本科课题研究。
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智能机器远比人有优势。我们越是想对外探索星辰大海,越不能只发展宇航科技,而是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未来会是月球车、火星车、望远镜和其他各类智能探测器,帮助我们完成星辰大海的探索。
想飞出太阳系、进入更遥远的深空,更是只有无人探测器能完成。智能机器可以应对各类太空环境,探测手段会越来越先进。而我们人类,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让意识与这些探测器一同飞行。
其次,在数字世界中的全真模拟,能更好地辅助探索星辰大海。
即便我们人类按捺不住探索热情,一定要肉身进入太空,建立外太空定居点,数字模拟也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研发效率。
今天的宇宙学研究,就是大量依靠数值模拟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大运算量的数值模拟,可以用模拟宇宙来研究真实宇宙。这种方法二十多年前就在科学界大量使用了。
同样的,对太空环境和火箭发射的精确数字模拟,也可以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建立一个跟现实一模一样的虚拟环境,并用虚拟环境测试新火箭的发射,测试成功了再进行实体火箭发射,那不是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降低了失败风险吗?
当前的虚拟世界技术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了很多。想加速宇宙飞船的研发,我们需要更逼真的虚拟宇宙。
第三,探索星辰大海,其实最重要的是求真和开创精神。

其实,所有的科技领域探索都是“开拓”,不存在“向内”和“向外”的区别。一切的科技探索都是“向外”探索——向人类的认知边界之外探索。
如果把科技探索分成“向内”和“向外”,那就只有宇航科技是“向外”探索了。
其他科学研究,例如探索地球科学、原子以下的微观世界、生命基因与数字智能,都算是“向内探索”吗?当然不是。它们和探索太空一样,都是人类向未知世界的开拓。
建立更发达的数字世界,同样是一种开拓和探索。这里也需要有大量技术问题要解决,需要人类新的科技突破。建立更发达的数字世界,也需要有开创精神和责任意识。
不应该把“星辰大海”局限于物理上的繁星,应该当作是人类面向未知世界的态度。
02
下一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下一个时代,是各领域科技狂飙突进的时代。
更好的数字虚拟技术,和更发达的太空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虚拟世界的建设会和太空基地的建设相互促进,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会让太空探索智能化程度提升。这些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争夺的零和竞争,而是相互辅助的创造性竞争。
等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他们会往返穿梭于太空与地球,也会在现实和虚拟世界无缝穿梭。我们既需要更加大胆无畏的太空探索,也需要不断优化的智能数字世界。
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一把刀能用来切菜,也能用来杀人。如果担心用刀会伤人,从而禁止金属冶炼,那人类到了今天还在茹毛饮血。

金属冶炼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今天的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世界,生产力就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数字世界大大加快了知识交流的速度,从而大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面向下一个时代,这仍然是必然的趋势。无论是人工智能、太空探索还是基因科技,知识的生产和交流都需要更加发达的数字世界。数字世界会让技术协作更紧密,从而带来狂飙突进。
能在数字世界中学习、生产和交流知识的人,会成为时代引领者。下一个时代,属于数字世界中的知识探索者。
03
孩子需要怎样的数字世界
面向下一个时代,孩子必须要学会在数字世界中学习、成长和工作。
未来世界大量的知识学习、信息沟通和工作,都需要在数字世界中进行,因此孩子需要有能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分辨、思考、学习和利用有效信息。
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一个非常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数字世界尚不完备。
孩子是在成长变化中的,每个年龄的孩子,需要有适合其认知发展的数字世界来遨游。不让孩子上网进入数字世界,就好比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出门上街,永远得不到见识拓展。

但如果任由孩子在成人网络世界里遨游,就好比直接把孩子丢到喧闹的商业街或者工厂里,只会走丢或出危险。
就像我们需要给孩子建设公园、学校、青少年图书馆,在数字世界里,也需要有真正适合孩子去自由探索的内容环境。
国家其实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所有互联网App都推出“青少年模式”。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优质内容。
很多App的“青少年模式”点进去空空如也,内容乏善可陈,青少年随便看看就没有了,自然不愿意接受,还是偷偷溜回到成年人的网络模式下寻找乐趣。
很多父母没有办法,只能用断网来处理,这就好比给孩子关禁闭。但这终究不是最优方案。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我们有面向孩子的数字世界,能让孩子自由遨游,进行能力建设,而不担心遭到不良影响。
这里面需要有“科技向善”的责任价值观作为引领。
我开创童行书院,是希望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数字世界,让孩子能在数字世界中学习成长。
而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腾讯公司,也是秉持“科技向善”价值观的互联网领军者。

腾讯同样相信,只有努力营造更好的数字世界,才能培养下一代有担当的探索者。
9月份关注到,腾讯对旗下近十款主要互联网产品“青少年模式”中的内容做了优化升级,推出“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计划连接1000位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给孩子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助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4
为什么要从科学大师开始
时隔三个月,“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于12月16日上新第二季。
这次邀请到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三位科学家院士精心录制科普视频,结合动画插画、定制互动礼物、模拟实验等孩子们感兴趣的趣味形式,普及航天技术、月球探秘、高能物理的科学知识。

在数字世界中以大师之智,启发孩子们探索星辰大海。
戚发轫院士从参与东方红一号设计到主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多次推动我国航天科技进程,堪称航天领域元老级人物。
在本季“大师讲堂”中,戚老通过东方红一号发射、神一到神五上天背后细节故事的回忆,为孩子们讲解了卫星、飞船的科学原理,在青少年心中勾画出参与登月探火的未来蓝图。
欧阳自远院士在科学领域被贯以“嫦娥之父”的名号,在这次“大师讲堂”中向青少年绘声绘色的描绘了月球的样子,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探月行动中,建立月球科研站,把月球作为中转研究站向更浩瀚宇宙出发。
王贻芳院士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研究方面更是权威。
由于高能物理领域科学知识精专的属性,王贻芳院士通过结合小朋友的模拟实验来让孩子们感知“无处不在却又无从发现”的中微子是什么,以及研究中微子的一些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及兴趣。
从9月份的第一季到现在上新的第二季,腾讯“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邀请的都是各领域的科学大师。因为其深知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科学大师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大师精神能激励孩子,点燃探索热情。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更是引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之巅的重要力量,这样的精神,可以激励到各个领域的下一代探索者。

我们衷心希望,这样的“大师讲堂”,能在数字世界中点燃更多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热情,开创我们未来星辰大海的征程。
当然,连接这些顶级专家资源,打磨这些给孩子们的优质内容,背后是大量付出和心血。迎难而上才是可贵之处。
未来腾讯会继续连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青少年模式”下推出涉及更多领域的好内容,为建设营造一个给孩子的良好数字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文作者 / 郝 景 芳

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曾荣获第74届雨果奖。代表作品《北京折叠》、《流浪苍穹》、《孤独深处》、《宇宙跃迁者》等。2017年创办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书院。
”
▼点击阅读原文
看所有大师讲堂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