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要扎自己的“根”
2022/3/10 22:11:48 量子学派

     01

     这世界,“根”说了算

     近段时间,用户说我们过于悲观。

     现在国运昌隆,何必“杞人忧天”。

     其实不是悲观,而是对“不确定时代”的一种警惕。

     不能只看到表面繁华,也要看到繁华下面隐藏的刀锋。

     也不能只看到绿叶如茵,更要透析绿叶下面的“生命之根”。

     近年来,中国在“根”上没少吃过亏。

     作为第二经济强国,第一贸易大国,名副其实的世界发展引擎。

     可为什么屡屡被卡脖子,因为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根”说了算。

     “根”是产业链最顶尖的存在,对整个行业具有生杀予夺之权。

     连苹果这样的公司,也要发展自己的芯片,因为不想在“根”上被其它公司限制。

     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这些根被埋藏在“全球化”表象下,被包裹在城市夜景里。

     但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根”的力量展露无遗。

     02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根”?

     什么是根?

     “根”是社会底层基石,是文明运转轴承。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根”?

     它是驱动现代人类前行的引擎,是21世纪的稳定之锚。

     有些“根”能看到,有些“根”看不到,聊举几例:

     1、硬件基石:芯片技术

     从计算到存储,从4G到6G,从汽车到手机,没有哪个科技行业少得了芯片技术。

     2、操作系统:现代科技的软体基石

     除了硬件的基石,软体基石同样重要。微软的视窗系统,谷歌的Android以及苹果的IOS系统,构成了互联网应用的软体基石。

     3、代码语言:数字世界最优秀的哲思

     代码语言,它是互联网世界的底层基石。每一种代码语言的流行,后面是一个价值千亿以上的产业链和财富链。

     4、开源体系:构建统一的技术价值观

     Linux在对抗中心化形成的开源力量,现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

     包括之前说到的Oracle数据库,金融结算系统SWIFT,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根”,它们在沉默的主导着这个世界。

     03

     中国科技是否缺少根技术?

     显性层面的发展中国非常快,繁华似锦,高楼挺立。

     在应用层面的学习能力也强,有非常多的世界级产品。

     但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缺少“根”力量,特别是在科技方面。

     原生态技术稀少,底层协议稀缺。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沾了很多“根”技术的光,从计算机、互联网到智能手机,我们结合了自己的成本和人口优势,技巧性地获得了40年的财富红利。

     这是事实,要勇敢面对。很多人可能还不相信,再举一些例子:

     ARM架构是全球计算机芯片行业的“根”;

     Linux开源体系是很多软件服务的“根”;

     曾经的13台“根”服务器是互联网的“根”;

     以太坊的ERC系列协议是区块链世界的“根”;

     Google三大技术文档Google file system,Bigtable, MapReduce是网络运营技术的“根”

     …………

    

     以上的这些科技之“根”,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

     上面的每一个“根”,无不对行业影响巨大。

     在直面“根”的力量后,不必自欺欺人,应该战战兢兢居安思危。

     近年来,屡次被卡脖子,本质是不是就是因为“根”的缺失。

     最后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根部的力量不强?

     04

     "根"的缺失,原因是什么?

     中国科技之“根”的缺失?原因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在乎技术应用,没有去创造基础理论。

     很多时候过于注重第二层开发,而没有去研发核心产权。

     所以在技术应用我们有各类优秀企业,而底层思想非常苍白。

     例如中国在ICT硬件、互联网软件、机械、电子产品、造船、建桥等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很多方面我们做到了世界级,但一旦寻根究底时,就会感觉有点理不直气不壮。

     我们以“基础数学”的研究为例,这是中国极薄弱的环节。

     在奥数这样的竞技赛事上,我们披金斩银傲视群雄,在国际上是NO.1。

     然而,在基础数学的研究方面,我们知道当前有哪个优秀的数学家?

     这就是标准的形式>内核。

     可基础数学的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根”,它比几枚奥数金牌重要10000万倍。

     1854年之前, 欧洲之所以引领导世界,因为数学家灿若星辰,笛卡儿、拉格朗日、贝叶斯、拉普拉斯、柯西、傅里叶、伽罗瓦、庞加莱……无一不是顶尖人物。

     1854—1935年德国取代英法,因为高斯、黎曼等人在数学界领袖群伦,成为数学中心。

     1935年之后希特勒给美国送上“数学礼包”:哥德尔、冯·诺依曼、冯·卡门、外尔……数学大本营从德国转向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的数学中心。

    

     每一次数学中心的交替,都是文明中心的变换。

     扪心自问,除了因为要考上大学,我们真的在乎过数学吗?

     到了今天,除了技术应用要走在世界前列,理论之“根”也应该开枝散叶。

     05

     为什么技术之“根”多在欧美

     追根溯源,这符合逻辑。

     因为“根”技术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对现代技术有不懈追求。

     欧洲数代积累,催生了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巨匠。

     近代科学的百年沉淀,有了黄金时代的量子力学群星。

     欧美的百年基业,才有了现代各种“根”技术的发源地。

    

     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泡利不相容、香农定律、冯诺依曼架构这些根中的“根”,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前进之源。

     这些天才专注于科学世界,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将人类文明拓展到一个新高度。

     正是这些顶尖人物的智慧之根,还延伸出了现代欧美科技更多的根。

     总结以上,该如何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根”。

     1、平心静气,要有坐冷板凳的恒心和毅力;

     2、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不能只喜欢尘世的繁华和热闹;

     3、消除金钱至上的唯一价值理念,人生应该多重目标;

     4、要有远见,不能只看到眼前赚的一些利益;

     5、视野要宏观,了解现代社会的“根”是什么;

     6、保持战略定力,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

     7、不仅要有实践能力,也有理论基石;

     8、要有野心,我们也要有为世界构架未来。

     作为世界性大国,无论是出于自己安全考虑,还是对人类世界贡献,要有自己的追求。否则表面再强大也只是沉重肉身,不能仅看到GDP光鲜数字,更需要有中国的微软、中国的高通、中国的Intel这样的“根”企业。

     尽管现在之“根”多在欧美,但我们开始有一些企业有打造自己的“根”。

     我们以华为为例,这个在“根技术”方面一直有着自己追求的中国企业,现在到底怎样了。

     近年来,它遭遇了很多风波,发展并不平坦,那它今天还是在继续走那条“寻根之路”吗?

     3月1日,华为的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巴展做了题为《向上,点亮未来!》的主题演讲,给出了华为的回答:“根技术”+“三个重构”解决方案。

     看来,这家技术寻“根”的企业,仍然在坚持它的理念。

     06

     华为,打造自己的根

     华为一直想要成为一家“根”企业。

     它制定5G标准,设计芯片,开发操作系统 HarmonyOS,都是在生“根”。

    

     华为2020年研发费用1418亿元,占全年收入15.9%。

     赚钱之后将更多钱投入到研发中,追求的不是一年枝繁叶茂,而是百年开花结果。

     华为体系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参与了系统研发。

     任正非曾经表示,如果退休了要去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是一根造“根”企业的表现:

     对基础学科的重视,而不是仅仅追求“炫技表现”;

     它是对原创力量的认可,而不是仅仅只是商业变现;

     它是对事物本质的向往,而不是随波逐波追求形式主义。……

     这样看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向上,点亮未来!》的主题演讲,与华为追求的技术“根”方向一致,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华为一如继往。

     ICT作为现代社会的“根技术”之一,一直是全球企业争夺的重要桥头堡。

     作为全球ICT行业的领航者,华为将大幅增加对“根技术”的战略投入,努力重构技术底座,实现“三个重构”——基础理论重构、架构重构和软件重构。

    

     为什么说华为的“三个重构”有着”根架构“的理想呢?

     1、它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新规划;

     2、是从现实到未来的前瞻指引;

     3、从自身到跨越自身的宏观结合。

     具体看一下华为如何构架ICT之根,为什么说它是ICT”根技术“的底层追求。

     07

     未来之根,重构ICT技术底座

     华为基于“根技术”的“三个重构”如何来理解?

     第一个重构是基础理论重构。理论是行业的明灯,在ICT行业,数学天才香农70年前提出的“香农定理”是全球ICT工程师头上的“紧箍咒”。

     造物主就是这样,世界很简单,原则就两条,你们自己玩去吧。几乎所有的现代通信理论都是基于这个公式展开。其数学表达式为:

    

     香农公式我们在《谁是5G的主宰》一文有详细解释。这里只给出结论:提高信噪比,增加带宽。此外所有的工程师们别无选择。

     可数字文明已经到来,信息量太大,香农定理已接近极限。怎么办?

     华为正在探索新一代MIMO和无线AI等理论与技术,研究语义通信等新理论尝试超越香农极限,为通信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香农公式是“信息时代”的《圣经》,它已经将全世界的企业锁死在它的112bits里面。

     华为不再局限在这个理论层面,既然香农已近极限,那么可以选择其它理论来破解牢笼,寻找其它的“根技术”来补充现有理论。

     先不要说技术上有多难,能够在思想上有突破就是一种无畏,一旦找到了好方法它就是ICT的“根技术”,那将是全行业的幸事。

     第二个重构是架构重构。包括联接重构和计算重构,集中在硬件层面。

     1、联接重构:ICT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应用,它首先要将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传输网、通讯终端、云算力、智能手机、家庭IC等各种不同硬件进行连接,那就要解决通道的问题。可现在路建得再好,也没有办法解决超大人流量的问题。华为在探索新技术解决联接架构,引入光电融合技术,用非摩尔来替代摩尔,水泥路不是解决不了吗?我直接给你建高铁。

     2、计算重构:不走老路,抛弃CPU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设计以AI为中心的“对等”计算架构,打破CPU瓶颈,通过新的架构把内存和硬盘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处理器性能潜力。这个架构创新,解决大量的AI应用、大数据应用出来给计算架构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第三个重构是软件重构。郭平在《向上,点亮未来!》这样谈到:面向未来,随着AI的爆发,对算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硬件工艺进步放缓。为此,我们提出了“软件性能倍增计划”,比如:无线小区数和调度用户等关键指标已通过软件优化提升了一倍;我们将通过鸿蒙、欧拉更有效地发挥多样化硬件的算力潜能;通过Mindspore框架,帮助科学家、工程师们提升开发效率。华为以AI为中心的全栈软件重构,有望创建新的生态,为客户和软件产业带来全新机会。

     因为在ICT上拥有根技术能力,所以华为具有在AI时代将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的能力,产品的表现力肯定要远超于各自开发。同时全栈软件重构带来的好处显于易见:基站AHR Turbo算法的精进,使MetaAAU实现了性能节能双优;全息图光学算法突破后,OXC实现了全光“一跳直达”。

     只有根技术在握,“根技术”+“三个重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扎实落地,不管遭受什么样的困境,华为一定是全世界的华为,因为根在自己。

     我们再总结一下华为重构ICT技术底座的技术逻辑:

     1、突破香农理论;

     2、重新思考IT之冯诺依曼架构;

     3、构建以AI为中心的全栈软件。

     这些都是最底层的思考,是面向AI时代的全新构架。

     这就是造根,为未来的ICT世界奠定基石。

     08

     中国需要“根”力量

     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对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需要更多的“根技术”,也需要更多的“根企业”。

     除了华为之外,还有三一重工、大疆科技、宁德时代这些企业,也都在努力铸造中国的根力量。

     这样的“根企业”越多,才会连点成线构建一个强大的“根之国”。

     但要成就最核心的“根”,并不容易。

     是否有能力发现新理论并应用?

     能不能超越现有的“香农公式”?

     可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协议?

    

     欧洲数代积累,才催生爱因斯坦这样的巨匠和量子力学群星。

     美国百年的基业,才成为现代各种“根”技术的发源地。

     一个真正的大国,一定是世界的“根”。

     也只有掌握了根,才能保护自己,为世界贡献力量。

     现代文明的“根”技术,它既是顶尖学者的功劳,也是全人类的智慧。

     就像麦克斯韦电磁通论,它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底座”。

     但这些“根”技术一旦被强权用于非和平竞争,那就会造成全世界的“倒退”。

     关于“根”的思考,我们醒悟得太晚。

     关于“根”的建设,我们行动得太少。

     从今天开始,每一个有理想的人要成为“根技术”的第一推动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