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中国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2022/7/5 22:52:50 量子学派

     1

     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

     根据世界科学中心的迭代史来看,有一条基本规律:

     在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在大约一个世纪后,世界科学中心就会易主,转移他国。

     一看到这样的结论,就想着是不是该轮到中国了。

     想想就开心,世界科学中心,这个词有一种让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

     是不是轮到中国,我们暂时不下结论。

     先了解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

     如何定义“世界科学中心”,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这样定义过:

     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是“世界科学中心”。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世界科学中心,我们以最典型的英国、德国、美国为例。

     01

     英国——1660-1730

     十七世纪,英国非常重视知识的价值,并提倡科学实验。

     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

     这一时期,英国诞生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力学诞生。

     这标志着英国科学革命理论达到顶峰,并引发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英国出现了六十多名杰出科学家,占世界36%以上,而重大科学成果更是占全世界40%以上。

     02

     德国——1810-1920

     19世纪,战败后的威廉三世进行大学改革。

     因为全新的科研教育机制,吸引了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

     有一些名言至今让人感慨:

     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从未听说过国家因为办教育而办穷,办亡国了的。

     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的重要意义也仅仅是第二位的。

     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

    

     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斯……

     这些都是源自德国的顶尖科学家。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

     其中的主力都由德国科学家构成。

     03

     美国——1920-至今

     纳粹当权后,德国失去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美国则扶摇直上,从德国手中接过了这一荣耀的接力棒。

     美国继承了英德两国的科学优点,同时大量引进科学人才。

     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西拉德等人都是如此。

     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家在美国云集,让美国引领了整个20世纪的科学发展潮流。

     美国政府对科研的巨大资金投入,以及本身多元化的自由研究体制,让美国一直站在世界科学之巅,百年来近70%的诺贝尔奖都由美国科学家获得。

     直至今日,美国仍然是世界科学的中心。

     世界强国不一定是科学中心。

     但科学中心一定是世界强国。

     2

     如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那如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英国、德国和美国,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是机缘巧合,还是自有规律?

     17世纪的英国,作为启蒙运动的最早发源地,开启了思想与观念的剧烈变革;

     19世纪的德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强大实验室,社会极其尊重科学;

     20世纪的美国,在学习欧洲先进教育制度的同时,广泛引进最优秀的科学人才。

     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条件是什么?

     01

     全社会尊重科学

     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探索世界奥秘,科学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只为真理而存在。

     科学不会为了某个宗教、国家或民族抛弃真理,但科学会为了真理而抛弃宗教、国家或民族。

     只有全社会都尊重科学、追求真理,这个国家才会人才济济,科学才会将真理之花绽放在这个社会。

     02

     自由思考,思想解放

     不能自由思考的地方不会出现伟大的科学家。

     最高智慧需要有一个自由的思考环境,最高智力的群体需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由思考,思想解放,科学发展就具备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能自由思考不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家。

     03

     教育对科学的引领

     科学昌明归根到底是对科学人才的培养。

     先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然后才有世界科学中心。

     16-17世纪的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是世界新型大学的范本。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控制思想,教化奴隶,那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04

     开放性地向全世界学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首先要学会向全世界学习,吸纳全世界的知识,聚集最顶尖的人才。

     如果像二战时德国那样民粹横行、自以为是、盲目自大,最终将优秀的科学家逼出自己的祖国,最后也将世界科学中心拱手让给了美国。

    

     05

     完整而公平的科学竞争机制

     好的制度比发掘天才更重要。

     让青年科学家能够将创造力尽情发挥,让资深科学家也能够乐于指导。同时让科学家对研究项目有足够多的耐心,好的制度比什么都重要。

     06

     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持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和闲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科学。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但却并非每个人都有闲暇。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理应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特别是基础科学。当然,社会资金的支持,也是对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的有益补充。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支持的科研是万万不能的。

     07

     基础科学很重要

     基础科学研究,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

     一切应用创新,都依靠基础科学的发展才得以实现。

     基础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世界科学中心的“根”。

     牛顿定律、电磁力学、薛定谔方程、香农定律、冯诺依曼架构这些基础科学,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前进的“基石”。

     3

     基础科学:

     人类文明前进的引擎

     谈到科学中心,上面我们反复谈到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太重要,其中我们必须谈到日本的科学规划。

     2001年,日本出台“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该计划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集中于基础学科的突破。

     2001年的日本,何以有底气提出这样的计划?

     要知道,20世纪最后十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

     此后十多年,日本一直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难以走出。

     1995年,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投入了17万亿日元以上的预算。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几乎每年都会有1位诺奖获得者。

     2000年-2021年,已有20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且都是科学类奖项。

     在获奖人数上,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历年诺贝尔奖获奖人数

     在这方面,对于一个延续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来说,我们应该更有远见。

     基础学科是重中之重,也是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不能再过于迷恋“一夜暴富”,需要去坐冷板凳。

     不能只集中于应用科学,更要重视基础科学。

     为什么光刻机卡住了中国的脖子,因为它汇集了电学、化学、光学、热学这些基础学科中的顶尖工艺,没有一项技术是可以投机取巧获得的。

     有单位在说“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又有人在鼓吹“集中力量办大事”,可基础科学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内心热爱,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的。

     要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以数学为例:

     19世纪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取代英法,是因为有莱布尼茨、高斯、黎曼、希尔伯特、康托尔等一代代人在数学界领袖群伦,成为数学中心。

     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美国将哥德尔、冯·诺依曼、冯·卡门、外尔等数学大佬悉数纳入囊中,成为世界的数学中心。

     4

     10年100亿!

     中国该如何落地“科学基石”?

     基础科学,它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对于国家而言,它不能直接创造高额的GDP。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也是高风险而又回报不高的事情。

     从这一层面讲,基础科学难以被重视也有现实因素。

     但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基础科学就不能回避。

     中国应该如何落地“科学基石”,朝着“世界科学中心”的方向前进?

     实事求是地面向未来,不是总想着投机取巧和“弯道超车”,应该重点去解决以下问题:

     1.发掘科学未来之星,让科学星光真正璀璨;

     2.减少官僚化和形式主义,科学的问题让科学家去解决;

     3.维系学术传承,让资深科学家带领年青科学家成长;

     4.加强国家资金投入,减少科学家后顾之忧;

     5.鼓励无偿资助,发挥社会力量;

     ……

     这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中,有一部分与“钱”有关。

     基础科学研究,不能快速带来经济效益,还要投入巨大资金。

     目前来看,在国家资金投入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进步。

     2021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2020年增长15.6%,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6.09%。

     但这些仍然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进行补充,会更有利于基础科研的进步。

     从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的来源结构来看,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所占比重较低。在社会资金补充这一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实际上,中国企业一向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回馈意识。

     大多时候需要引导,需要更多的“领头羊”来进行引导和示范。

     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已经有企业在这方面开始发力,为中国落地“科学基石”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之前,腾讯便做了不少尝试。

     2018年由腾讯发起的“科学探索奖”,已经资助150名优秀科学家,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今年,腾讯再次发布新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它将发挥社会资金在支持基础研究中的灵活性优势,孵化更多“基石”,成为社会性资本注入“基础研究”的催化剂。

     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腾讯公司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200-300位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继“科学探索奖”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又一重要实践。社会资金的这一支持模式,是对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的有益补充。

     10年100亿。

     相比于整个基础研究的总经费,这个数目并不算多。

     但它的意义并不在于钱的多与少,而是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腾讯的这些尝试,有可能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让更多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远见,形成一种无偿资助的生态和氛围。

     这样,中国基础科学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少点投机取巧,多做些实事。

     少造一些流量明星,多扶持那些科学新星。

     这样,中国落地“科学基地”,又有何难呢?

     5

     让梦想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始

     报名吧!从这里开始你的梦想。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所做的一切,包括它的审核流程,都是为了找到最好的人,只要你足够优秀。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科学家主导,设立科学委员会作为人才遴选方面的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担任首届科学委员会主席。

     除此之外,科学委员会的成员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

     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资助金额为:实验类每年不超过500万元,理论类每年不超过300万元,连续资助五年。资助期满如通过评估,可获得续期资助。

     那么,哪些科学家可以申报这一资助呢?

     需要满足一些申报条件:

     1.申报时未满55周岁(即1967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2.担任博士生导师5年以上;

     3.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国籍不限);

     4.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5.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仍处于研究一线;

     6.未申报2022年度“科学探索奖”。

     基础科学研究的梦想是美好而伟大的,但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现实的残酷让梦想无法持续。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让每个有梦想的科学家,能够从基石开始,创造更多可能。

     2022年7月1日-9月30日,可在官方网站进行申报。

     6

     25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距离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已经跨越一个世纪。

     目前来看,它仍然保持着自己不可动摇的科学霸主地位。

     我们,有机会去挑战美国的科学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吗?

     这个答案,无法直接回答。

     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无穷的,也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

     但科学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更不会随意倒戈向哪一个国家。

     谁更尊重科学,谁更重视科学,谁能自由思考,谁就能够得到科学的青睐。

    

     如果从今天开始重视,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呢?我们从以下案例中来进行估算:

     1660年,英国成立英国皇家学会;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出版引起轰动。

     1810年,德国创办柏林大学,开启现代教育体制;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933年,美国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积极引进科学人才;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独领风骚。

     1996年,日本推出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22年日本诺奖获奖人数就已位居世界第二。

     从真正尊重科学,到科学开花结果,差不多需要25年时间。

     25年后,也许能看到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一想到在我们的国度如果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莫名有点激动。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