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从0到1”
2023/1/14 22:40:18 量子学派

     1

     回首2022,需要反思

     过去的202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病毒与人类仍在对抗,战争与和平不断拉扯。

     有人为真相奔波劳碌,有人制造谣言亢奋不已。

     有人用科学武装人类,有人用玄学欺骗众人。

     风云变幻,云谲波诡,又是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带给人类希望的还是人类科技。

     进步汹涌澎湃,突破接踵而至。

     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突破,人类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ChatGPT横空出世,被称为“谷歌搜索的威胁”。

     AlphaFold引爆蛋白质全宇宙,成功预测2亿种蛋白质结构。

     AI绘画因为对抗算法的引入突飞猛进,AIGC奇点降临。

     人类绘制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图谱,揭开人类基因之谜。

     美国成功点火激光核聚变,迈向未来“终极能源”。

     …………

    

     回首2022,人类仍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基础科学」。

     所以才有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突破,才有核聚变点火的未来性改变。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基础技术变革,我们可能需要认真思考:

     中国的基础科学力量要加油,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根基。

     作为一个世界级大国,也应该为全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从1到99,中国人才辈出

     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基础科学,一是技术应用。

     前者代表的是从0到1的突破,后者则是从1到99的创造。

     中国人的智慧,从来都不比世界其他民族差。

     中国人的技术应用能力,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

     可以说,从1到99,中国总是人才辈出。

     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而我们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应用大放异彩。

     谷歌发明了手机安卓系统,而如今中国各个品牌的安卓手机畅销全世界。

     二维码是日本发明的,但现在网络扫码支付技术成为中国的名片之一。

     德国最早投入研发试验高速列车,最终腾飞而名满天下的是中国高铁。

     电商一开始是从国外引进,而现在中国的电商力量正影响世界。

    

     强大而又门类多样的应用技术创新,已然成为我们对外的一张名片。

     而大量的技术创新,其实都可归类为一个模式特点:

     将国外已经有的「1」,结合中国实践,创造出100倍的增长。

     这就像是在已经搭建完成的地基上,我们可以很快地搭建起一栋高楼大厦,并不断添砖加瓦。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很多原因:

     中国有较大的应用市场需求

     中国注重“实用主义”

     中国人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强

     应用技术可以最快地带来经济效益

     更加稳妥、安全和保险

     …………

     从1到99的创新,我们非常厉害,这值得庆祝。

     但我们却极度缺乏另一样东西:从0到1的突破。

     扼住科技的咽喉的,从不是从1到99的增长。

     真正拉开科技差距的,一直都是从0到1的突破。

     3

     从0到1,才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

     天不生牛顿,人类万古如长夜。

     没有爱因斯坦,天地星辰变幻茫茫。

     后人在技术革命上的轰隆前行,源自前人在最底层基础科学的探索。

     看一看现代社会是由什么驱动的,就能找到答案:

     ?当代科技金融的基石是数论中的因子分解算法。

     市场经济理论是亚当斯密的分配论。

     人工智能发展的背后有贝叶斯定理的统计学。

     现代芯片技术最终要突破量子纠缠、二阶计算及SOAR等数学理论。

     区块链技术后面有椭圆曲线理论、哈希加密作为基石。

     支撑互联网现在运行起来的是TCP/IP协议。

    

     发现了吗?人类的进步其实是由从0到1的突破驱动的。

     我们所自豪的那些技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在基础科学的地基上建立而成。

     没有从0到1,自然也就没有从1到99。

     从0到1,才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

     人类有哪些从0到1的突破?

     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是电力行业的从0到1;

     香农公式,是信息技术的从0到1;

     冯诺依曼结构,是经典计算机制造的从0到1;

     图灵的数理逻辑,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从0到1;

     Android系统是安卓手机行业里的从0到1;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PC电脑的从0到1;

     ARM架构是全球计算机芯片行业的从0到1;

     Linux开源体系是很多软件服务的从0到1;

     ……

     什么是从0到1?基础科学的探索就是从0到1。

     基础科学是人类科技大树的“根”,从0到1的突破其实就是一种「根技术」的形成。

     一切应用技术的发展,最终一定是要回归到根技术上。

    

     每一种“根技术”,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都对行业有着巨大影响。

     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没有根技术的形成,你就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

     从0到1的突破与根技术的形成非常重要。

     它是社会生长的能量之源,是文明运转的轴承。

     它是碳基文明的驱动引擎,也是人类社会的稳定之锚。

     4

     基础科学,中国开始重视

     如何完成从0到1的突破?

     如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根技术”?

     无他,只有一个办法:重视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

     它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提供底蕴和后劲。

     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技术创新不能凭空产生,需要根基,也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原理。

     科学原理与定律,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极限。

     过去两百多年,人类最伟大的突破都诞生于基础研究领域。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的量子力学、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对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

     这些从0到1的突破又催生了新学科的成立,并引领了一个科技时代的潮流,成为各个交叉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

    

     基础科学与技术应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长期主义」和「无用主义」的事情。

     它的研究与突破是不可预期的,决定了不能有急功近利和弯道超车的心态。

     必须承认,过去四十年,我们在科学发展的这条路上走得有些功利。

     我们选择了一条更加容易走的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研投入的现状,都是重生产应用,轻基础科学。

     这可以理解,一方面有现实客观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我们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核心基础,比如芯片等领域,都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受人掣肘。

     马化腾曾经在2018年时提到:

     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你的实力也不够,而在基础科学上整个中国基础还是非常薄弱。

     中国在应用市场跑得再快,基础科学发展受制于人的现状,使得中国市场实则“外强中干”,极易被推倒。

     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在基础科学方面。

     还有很多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担忧。

     但所幸现状有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近年来,国家在科研投入方面,基础研究占比在不断提升。

     2021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2020年增长15.6%,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6.09%。

     虽然比之发达国家的15%仍有差距,但与此前相比已有长足的进步。

    

     除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之外,企业也开始对基础研究进行社会资金的支持和补充。

     腾讯便是其中的代表。从2018年发起“科学探索奖”,已经资助200名优秀科学家。而在2022年,腾讯又发起新项目:新基石研究员。

     它发挥了社会资金在支持基础研究中的灵活性优势,成为社会性资本注入“基础研究”的催化剂。

     5

     从0到1,新基石研究员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它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而且很多地方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实验、团队、学术交流…

     不少坐冷板凳的科学家,都是在寻找经费的路上错失了做科研的最佳时机。

     如果要真正推动基础研究从0到1的创新,必须充分尊重科学规律。

     让科学家们能够专注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有风险、有希望的方向,且不需要对资金有后顾之忧。

     这就离不开对科学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

     腾讯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就是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资助项目:

     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公司出资、独立运营。腾讯公司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这也是目前国内社会资金资助基础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有下面两个突出特点:

     1

     科学家主导

     “新基石研究项目”是由科学家主导,并设立科学委员会作为人才遴选方面的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担任首届科学委员会主席。

     2

     选人不选项目

     申报人发过多少文章、有多少专利、有多少引用,都不是评审考核的关键和标准。评委们更看重的是申报人的雄心壮志,和他们今后要进行的研究是否真正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

     以上这两点,表明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对原始创新的聚焦,以及对科学家自由探索的鼓励和尊重。

     6

     58人,他们终于来了

     2023年1月13日。

     历时近半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首期获资助名单。

     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的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批新基石研究员。

     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30位,生物与医学科学28位。

     获资助名单如下:

    

     从深入理解混沌现象到探究中微子质量奥秘;

     从提升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到细胞应激与衰老;

     从拓展植物远缘杂交到激活肿瘤免疫……

     首批“新基石研究员”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了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

     他们平均年龄48岁,远低于55岁的申报门槛。

     其中包括8位“80后”,最年轻的年仅38岁,还有6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资助。

     他们有来自北京、上海,也有来自西安、昆明、哈尔滨、福州等非一线城市。

     除了传统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外,诸如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也有科学家上榜。

     入选的科学家,实验类的每人每年将获得不超过500万元资助,理论类的每人每年将获得不超过300万元资助,资助将持续5年。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倾向女性和年纪轻者。

     这些入选的新基石研究员,都是当前中国基础研究领域最前线的一流科学家。

     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支持下,相信会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

     7

     中国,需要“从0到1”

     这58名年青的新基石成员,就是中国未来科学的希望,也将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其实就是仰望星空的行为。

     它可能没法让你躲开当前脚下的水沟,却能让你去发现星空运行的规律。

     站在务实角度看可能是“无用”的,且不容易被世俗理解。

     但从更高维度去看,它才是真正的未来。

     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人类对地心说的认知;

     伽利略的实验和数学研究,创新了科学研究方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绝对时空观的执念;

     量子力学,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

    

     这些从0到1的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1到99的模仿和迭代,可以带来实用性的效益。

     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才是决定人类未来的根本。

     今天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从0到1。

     去揭开未知之谜,奔赴星辰大海。

     今天的中国,更需要更多的从0到1。

     解锁科技增长的密码,孕育更强大的科技力量。

     这也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意义所在:

     多年以后,或许人们不会记得人类社会又创造了多少亿GDP。

     但他们仍会津津乐道,在数学领域谁又证明了一项伟大猜想,理论物理领域又认识了一种新物质的存在形式,化学领域又发现了一类全新的分子,在生命科学领域发现了调控生长发育的全新机制……

     2023年伊始,中国要开始努力探寻科学「无人区」。

     也许在2024年我们还不能看到太多亮眼的成就,但2033年、2043年、甚至到2053年,中国基础科学或许能为中国、世界、人类文明,创造更多的从0到1。

     期待那个时代的到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量子学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