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有什么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问与答之六十二
2018/3/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形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有什么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的固碳量将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降水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所以降水能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在水热因子组合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地区,植物生物量大,植被碳密度也较高。在较干旱的地区,降水是NPP的主要限制因子,NPP随降水与潜在蒸发之比的减小而减小,相应的植物的固碳能力也会随生产力的减少而减少。

     地形通过影响温度、降水、光照、热量、径流和土壤性质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和生长情况(包括生物量、树高和胸径、立木密度等),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输入。另外,不同坡度和海拔受到的人为干扰程度不同,随着坡度或海拔的增加,森林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越小,植被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

     ①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随坡度的变化表现为陡坡>急坡>斜坡>缓坡>平坡。碳密度分布为陡坡>险坡>斜坡>缓坡>平坡。森林植被碳储量随坡度等级的变化与不同坡度等级受到人为干扰程度的差异有关,平坡的森林植被比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碳密度低。随着坡度的增大,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减小,植被多保持自然状态,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大,碳储量也大,碳密度也增加。

     ②坡面位置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由于土壤侵蚀、水分侧流等原因斜坡上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要低于斜坡底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

     ③坡向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类型从而影响森林类型、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例如,印度加瓦尔喜马拉雅山区由东南坡向分布着喜马拉雅长叶松林(Pinus roxburghii)到东北坡向分布着湿润雪松林(Cedrus deodara),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为(134.1±10.6)~(518.2±44.8)Mg/hm2;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为40.3~177.5tC/hm2

     ④海拔的影响主要与不同海拔森林植被面积、植被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关。天然森林中随着海拔的升高,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越小,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例如,亚利桑那圣卡塔利娜山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由低海拔980m到高海拔2700m逐渐增加,相应的森林固碳能力也提高。而未受人类影响的森林或者次生林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呈降低趋势,相应的森林固碳能力也会下降。

     (作者:王效科 刘魏魏 逯非 欧阳志云 于贵瑞)

     关联文章

     (↓点击标题可直接查看↓)

     >>>> 重金属等细胞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 中国梯田减水减沙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 荒野也许就是水源地最好的存续方式

     >>>> 视频 “镜头中的最美科学家”-青促会生态环境小组的故事

     >>>> 蝴蝶是大自然非常好的敲门砖

     >>>> 行走野外,怎么防治毒蛇咬伤?

     >>>> 研究证实野生雁类受困于长江湿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