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发挥了巨大固碳效应
2018/4/18 3:01:0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及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工程区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工程固碳增汇效应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阐明。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项目最新研究结果揭示,我国所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显著提升了工程区域碳储量和碳汇功能,发挥了巨大固碳效应。
项目组系统分析了6项重大生态工程边界内外生态系统碳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自2000年至2010年,6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大生态工程区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达到1.5PgC (1 Pg = 1015 g),年均碳汇功能达到132TgC/年(1 Tg = 1012 g),抵消了同期我国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的9.4%。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的生态系统碳汇分别达到68.4、15.5、12.4、5.2、24.6和5.9 TgC/年。以上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碳汇的56%(74TgC/年)可直接归因于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的实施,增汇效应分别为14.0、14.7、12.0、7.0、18.0和8.3 TgC/年。由此可见,我国在人为通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抵消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表明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CO2减排承诺方面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项目组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应用生态所、水土保持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遗传发育所等单位专家组成。
文章链接(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700294115
关联文章
(↓点击标题可直接查看↓)
>>>> 大气非均相化学和污染物催化净化研究系列进展
>>>> 傅建捷:踏足过世界三极,听一听他与极地的缘分!
>>>> 三年34次辩护,为大自然发声的他们怎么说?
>>>> 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互作关系对降水梯度响应研究进展
>>>> 荒野也许就是水源地最好的存续方式
>>>> 视频 “镜头中的最美科学家”-青促会生态环境小组的故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