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院的春天
2023/3/9 20:46:0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本期目录

     ⊙迟悟——祭一棵树(湖北|刘大友)

     ⊙福院的春天(江苏|吕万大)

     ⊙身为人父(江苏|王志祥)

     ⊙父亲和“犁耙石”(江西|夏泽民)

     ⊙发如雪(河南|刘豫东)

    

     福院的春天

    

     江苏 | 吕万大

     老人们习惯地称“社会福利院”为“福院”或“福地”,除了简略而外,可能还有别的含义。但,我觉得倒也贴切。春节之前,正值放开后的疫情高峰时段,“羊群遍野”,大街小巷“阳人”比比皆是。因为“一老一小”是“最危险分子”,所以福院的管控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严苛,颐养区里尚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几乎足不出房,都封闭在各自的房间里“避阳”“躲疫”。我是按子女们的指令,请假出来过年的。年,过完了,疫情高峰也过去了,社会恢复了往日的常态,两个多月足不出门的老人们,得以走出房间,下楼到院子里活动活动了,我也才得以返回福地。

     久违了,福院。跨入福地南大门,似乎感觉一切都很陌生而新鲜。

    

     福院很美,疫情过后的春日尤甚。

     院子不大,被高低错落的三栋楼房分隔成四、五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绿地,亭台、长廊、曲径以及健身活动器材,散落在步道两侧的绿树、草坪之间。虽说还在春寒料峭之时,高大的常绿树木依然葱绿,几株瘦弱的腊梅,纤细的枝条上密密麻麻地串起的粉黄色小花,正竞相开放,在暖风里轻轻摇曳。让人陶醉的芳香,弥漫了庭院里的一隅。草坪也开始显现的星星点点的青绿,春光漏泄。S形木架上,紫薇枯枝逢春,似乎也开始绿意萌动。步入春意阑珊的小院,宛如走进了一个春和景明的静谧的世外桃源。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感动,在时时拨动着你的情怀,触动着你的思绪。社工部主任陆高军告诉我,第一波高峰期间,院里管控严格、措施得当,大多数老人没有“阳”,少数几位阳过的老人,也都得到了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很快都“阳康”了。现在,老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疫情随着严冬已经远去,养老院迎来了又一个明媚的春天。陆主任还说,第一波疫情期间,院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因为工作接触外界较多,大多数都阳过。但,大家都自觉隔离,严防感染老人。由于护理人手非常紧缺,一旦阳康了,又都置家庭和孩子于不顾,即刻投入照护老人的行列。

     终于见到暌违已久的坚守福院的老人们了!

    

     我原本以为,被严苛封控了两三个月的老人们,精神状态会大受伤害,面色蜡黄,抑郁,迟钝,木讷,甚至老年痴呆。然而,现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当年的同学班正兰,年逾八旬,在福院是我的楼上邻居。封控多日后见到她,依然精神焕发,春风满面,兴致勃勃地给我展示了她在封控期间的作品--一件钩织的毛衣。深褐色的开衫,图案清秀,线条动人,端庄大气,透露出一种非凡的优雅,完全可以与名牌针织品媲美,针功也不输专业行家。她着一身春装立于穿衣镜前,当年站在三尺讲台前为人师表的非凡气质,即刻重现出来。暖阳透过落地窗,洒在她居室内莳养的绿植上,绿萝茂盛得几乎要挤破花盆,让居室里呈现出几许春日里特有的新绿,也让“五九”里的严寒荡然无存。与我住在同一楼层的88岁的吴树墀,是位资深的名校中学教师,书法颇有名气,福院大楼随处可见他的书法作品。封控多日,依然精神矍铄,他心如止水,良工心苦,潜心研究书法,草书作品《沁园春.雪》笔走龙蛇,蚕头燕尾,舒畅流丽,矫若惊龙,令人拍案叫绝。5楼的杨淼奶奶,亦是资深名师,同样擅长书法。94岁高龄的她,满头银丝,封控也没有丢失她的开朗情绪,笑意盈盈,思维敏捷。案头的魏碑体书法作品,笔精墨妙,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墨迹伴着思绪,她更加感知了生命的珍贵,也更加珍惜历经风雨过后的美好夕阳。封控之前,院里吹奏葫芦丝的老人很少,数十天封控期间,竟然多位老人,还有护工,都吹起了葫芦丝,一个颇具特色的葫芦丝小乐队雏型逐渐形成。《最亲的人》《荷塘月色》等悠扬悦耳、柔美和谐的葫芦丝特有的音乐声,在楼上楼下悄然飘开,宛如缕缕春风拂过,亦如丝丝春雨飘洒,令人陶醉。

     舒缓了老人们的情绪,打开了老人们压抑的心扉,振奋起了精神,无疑有利于平稳度过疫情。

    

     王开广和赵兰清二位老人,还重操旧业,拉起了二胡,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亲切动人,余音绕梁,引得大家跟唱。

     大楼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无形中消除了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驱散了无法预知的心理恐惧,排解了百无聊赖的寂寞空虚。电子琴热似乎也在渐渐兴起,悠扬舒缓的琴声不时徐徐传出窗户,飘忽空灵,沁人心脾,也为福地营造了宜人的颐养文化氛围。疫后,福院的第一个大型集体活动是一次联欢会,由合唱、舞蹈、小品、朗诵、民乐小合奏等剧目组成的一场演出,欢快、轻松,京剧世家走出来杨丽华老人,风度翩翩,一曲京剧版《红梅赞》字正腔圆,余音袅袅,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大家载歌载舞,正式拉开了春回福地的大幕。是啊,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也没有一个困境不可逾越。封控数十日,安静得可以让你静心测量人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让你幡然醒悟,感知了生命的价值。让你品赏到人生的真谛。无需煽情与造作,就直达心灵。有些城府颇深、老于世故的年迈人,无意间扔掉了职业面具,回归到真实的自己。一位高龄老人不无感慨地说:“面对如此恐怖的灾难,活着,才是根本。什么钱财,功名,等等,都是身外之物,真的无足轻重。”

     是的,老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从来没有像现在现在这么深刻。难能可贵的友情,人间至爱,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真切。

    

    
原来,封控还是一个曼妙的人生过程,是上天赐予的一次特有的享受,也是一种难得的文火慢熥的小日子。这个过程,不只是可以养胖各自的身体,还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缘分和情谊,意识到了之前的某些老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责难,都是无端的自寻烦恼。

     人们还一改以往衣衫不整、拉呱邋遢的老人共性的形象,养成了卫生习惯,头面清洁,衣着整洁,精神状态也也有所改观。这种如行云流水的小日子,美好,也值。

     封控期间还下了一场瑞雪,漫天飞舞的雪花,可以用李清照的两首词组合起来,“雪里已知春信至”,“云中谁寄锦书来”。纵一时严寒,又何妨?花团锦簇的撩人春日,终将至。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梅宜芳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作者简介

    

     文/吕万大

     吕万大,江苏省盐城市财政局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从事文秘工作三十余年,曾任财政部《乡镇财政》杂志编辑、记者,《中国财经报》特约记者。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