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乎舞雩的穿越
2023/3/19 20:20:3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风乎舞雩的穿越(江苏|马连义)

     ⊙ 读《蒋勋说红楼》 品红楼梦人生(江苏|陈洁)

     ⊙ 三月,重读毕淑敏的《轻轻走向完美》(江苏|宗萍)

    

     风乎舞雩的穿越

     江苏 | 马连义

     那一天,恒北的梨花灿烂如雪,蜜蜂在花间飞舞。葛海燕老师开了一辆白色的车,穿一身紫白相间的连衣裙,手握书稿,满面春风走来。我突然联想到年轻时看过的一部叫《画中人》的电影。

     思绪在那一瞬间穿越。

     后来酝酿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容就两个字:穿越。当然还有两个字:传承。

     风乎舞雩,这个书名好听

     葛老师说,现代人写作以看为主,古代人可能以读为主,写着写着,便手舞之,足蹈之,读着读着便拍案而起。古代文化人好像不够稳重,不成熟。没有那么顾及面子与架子,更看重骨子里的精髓,忧国忧民,慷慨激昂。

     葛老师解释,风乎舞雩,神采飞扬,根本就不是一群长袍马褂在书斋翻阅古董。它所呈现的画面应该是未名湖畔,北京大学文学社的翘楚们在畅叙人生抱负。

     或者,画面切换到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或者是范仲淹立于我们家乡的黄海潮头,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我们中国,两千年前,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就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知识分子阵容,形成完整的东方思想文明体系。

     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社会重大变革的前沿,奔走呐喊,振壁高呼,招千军云集,唤万马奔腾于大江南北,浩瀚草原。而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旗帜的国学经典,像一盏两千年不灭的明灯,照耀着我们民族前进的方向。

     可是曾几何时,知识分子有点儒了,糯了。变成了夫子,变成了老夫子,之乎也者。风乎舞雩的画风变了。嚅嚅嗫嗫,文风也变了,变成了八股。老百姓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再后来,其中的一些人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骨子里变质了。

     从表象的迂腐,到骨质疏松,一段时间,国学蒙垢,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被国人束之高搁。看整个社会,今天六七十岁的,四五十岁的人群,熟读《论语》者,能有几何?

     《风乎舞雩》这本书想明确表达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论语》,是生动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是激情四射可以穿越千年的,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有道理的。因此,要鼓励全社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读《论语》,重国学。

    

     夜读《论语》的人,是美丽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许多现代女性,何以热衷读《论语》?前些年有个叫于丹的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讲得酣畅淋漓,风花雪月。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招至漫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后来就消失了。这个人我认识,其实很有学问,人也机灵,倘若不讲《论语》,或许不会挨骂。还有一个民族大学的蒙曼,这些年活跃在国学普及的前沿,至今无恙。蒙曼也神采风扬,也风乎舞雩,但好像让人放心一些。再要举例的就是葛海燕老师,还有这本书。三位现代女性,都推崇论语。观察我们周围,我们过去的同学,今天的同事,许多现代女性热衷读《论语》,为什么呵?新冠疫情把许许多多好动的人,善跑的人都团在家中。把整个人类活动的轨迹都改变了。很多人时间多得超过了氧气、食品、蔬菜。干点什么呢?刷微信者为第一大类,男的网上下象棋,女的对着书本练炒菜,制面点。2020年1月24日,同样被疫情所困的葛海燕老师订了一个读书计划,即日起夜读《论语》,492篇,每周一小结,历时560天。之后便成功践约,一天没有拉下。这是一间现代家庭书屋。从历史深处投射而来的一束智慧之光,在这里温暖如故。桔黄的灯光与玫瑰香茶氤氲,一个手握书卷,凝神静读,一个铺陈宣纸,挥毫泼墨。偶尔停下来喝几口茶,聊一会儿天。作者是老师,先生是画家,一个读书一个画画,说是琴瑟和鸣,其实不过是他们的起居日常。葛老师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论语》讲述的是知人论世,军国大事。可当你深入其间,却发现有很多篇章描绘的是待人接物,甚至有点婆婆妈妈,但述之生动,言及致理,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芒,相较于当下电视上,微信上的心灵鸡汤,天壤之别。两千年前,孔子带着学生,乘车执绥,周游列国,游说帝王将相,滔滔讲述治国明理,但是屡招冷遇。想不到两千年后斗转星移,故国神州,国学熠熠生辉。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当年弟子三千,女子几何?而今,学子万千,其中美女如云。葛老师从教几十年,逻辑特别清晰,她编写这本书想传递的第二个信息就是:书声不匮,天下可亲。要动员全社会的人多读《论语》,干部和百姓都要读,干部读了治理强盛国家,百姓读了启迪智慧生活。

     国学之花,在处处开放 我们大丰是一座海滨小城。因为世间罕见的海洋潮间带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年被联合国新晋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通常的说,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都是双重存在的,因此,这几年,这个地方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国学的旗帜在飘扬。

     在新词大酒店隔壁,有一家明德书院,由企业家殷华创办,委托文化学者冯晓晴主持。一段时间,驻城三所学校八位老师轮番到书院讲《论语》,每周不断。目前由一位资深国学研究者帷真老师讲学。

     在白驹小镇,陈谷子先生创办了皎皎书院,在小海镇有雨山书院,在全国美丽乡村恒北,有本场书院,先贤的光芒照耀着这座小城,国学之花在处处开放。但这种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城镇,乡村还需带节奏。

     这几年,我们受委托走了30多个村庄,看看在新农村建设中,楼宇庭院建设好了,文化灵魂与符号如何挖掘与植入。调查中,愈发觉得国学是千古根基。

     相形见拙的是,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拜访的是国王,而我们在乡村转悠,约见的是村长。但是孔子坐的是木轮车哦,而我们坐着汽车。

     核心的问题是,孔子虽然有时成座上宾,但履遭冷遇,而我们无一例外受到村干部欢迎。偶尔还以酒相待。我们用村民很熟悉的本场话给他们讲孔子故事,精彩处哄堂大笑。

     事实证明,国学是可以普及的。两千年前的纵横家不可能重返舞台,而先哲的智慧却流芳百世。

     本书作者是历史老师,她用“风乎舞雩”来论证国学千古长存的生命力;我以轻松的语气,稀释知识的浓度。我们都力图为普及国学尽力。这种良苦用心,不知读者诸君认可否?如有歧义,我们商榷。到明德书院或本场书院均可。

     或者我们干脆到大海之滨去吧,相约潮间带,在喧嚣的海鸥和海浪声中,大声辩论,像古人那样风乎舞雩,畅谈我们的理想与抱负,雄辩各自的见解与理念,岂不快哉!

     (本文为作者为葛海燕新书《风乎舞雩》所写的序言,原题为《让圣贤的光辉照耀我们》)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陈艺璇

     实习编辑:王兆怡

    

     作者简介

    

     文 / 马连义

     江苏大丰人。1977年1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分配至西藏工作18年。先后担任西藏安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校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那曲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地委常委秘书长;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秘书。1994年回江苏盐场工作,任盐城市总工会副主席、大丰文联主席、大丰宣传部副部长。2013年退休。2007年,创办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该馆在全国同类展馆中影响较大;2009年创办野鹿荡暗夜星空保护地,被世界自然联盟(IUCN)公布为世界重要暗夜保护地;2014年创办南黄海野草种子基因库;2017年创办本场人博物馆;2022年创办国家授时中心北京时间(野鹿荡)观测站。198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来献哈达的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曾经的家园》《麋鹿观察家》,论文集《本场人历史文化研究》《两淮盐业20说》等。主编《上海知青》杂志42期,《东方盐文化》杂志26期,《麋鹿文化丛书》三套65册,创办《本场人博物馆》馆刊。社会兼职: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上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理事长。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