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回响在心间
2023/3/25 20:09:0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诗 歌
春游田野所见(组诗)(江西 | 夏泽民)
散 文
时光的花瓣(北京 | 娄树华)
琴声回响在心间( 陕西 | 杜小龙)
父亲最后的日子(山东 | 王 琦)
小小说
樱桃红了的时候( 河南 | 王浩玲 )

琴声回响
在心间

陕西∣杜小龙
01
口琴,手风琴,是极具年代感的乐器。在我们50、60后记忆里,曾经是匮乏且单调生活中,足以补给精神的欢乐“快餐”。上世纪的“文革”初期。父亲有一支单簧管,被“造反派”收缴了。那会儿,我大概只有四五岁,当然不知道极具音乐天赋的父母,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心情。六十年代初,母亲在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任教。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学校教授俄语。中苏关系发生裂变,我国各中学逐步停止了俄语教学。有段时间,学校安排母亲给学生带音乐课。我家与音乐教室隔壁。母亲弹钢琴教学生唱歌的场景,经常被我在教室窗外偷窥。有时候,母亲也会把学校手风琴带回家,父亲下班拉手风琴,母亲在一旁唱着他们熟悉的歌曲。从那时起,前苏联《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红梅花儿开》,还有我国《东方红太阳升》《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像一粒种子,生长在了我的心田。忘记是什么时候,母亲拿回来一只小小乐器。她对我说:“从今天起,妈教你吹口琴。”口琴,一吸一吹,左右滑动,便能发出好听声音的乐器,成为我有别于其他小朋友的个性娱乐方式。随后,母亲又教我识简谱和乐理常识。如节拍节律、上下滑音、高中低音、和声声部等,这对我吹奏口琴有很大助力。同样一首歌曲,我要比一般人在音准、气息和情感表达上,更胜一筹。
母亲还教会我吹笛子和吹箫,可惟有口琴,是我最拿手的乐器,相伴时间也最长。
02
可能是遗传父母基因吧,只要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不用看歌谱,很快就能用口琴吹出音律来。那个时代,我经常吹奏前苏联经典歌曲,我国少年儿童歌曲。当然,还偷偷吹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我更倾心《火车司机的儿子》《摘苹果的时候》等朝鲜电影插曲。总是手不离琴、口不离曲,一直吹到我下乡插队去了农村,吹到我返城工作谈了恋爱。工作后,我挣钱了。将母亲给我买的单音口琴,换成了高档一些的重(chong)音口琴、船型口琴,这些口琴在音色和音域上,更加赋予了悦耳的美感。我吹奏口琴的技巧不断长进。舌侧位覆盖琴孔的配合度,舌部敲打琴孔时的伴奏节律,喉音与琴声的交融,以及手部快速开合发出的颤音效果等,我都有较好地表现。老伴儿跟我恋爱时,经常喜欢点歌。那时,我单独住在母亲学校一间休息室。复习文化课、吹口琴,是我下班后的生活常态。休息日,老伴儿来学校与我约会,她点歌,让我吹口琴给她听,并小声附和着琴声唱起来——我两间,充溢着“小资情调”。随着时间推移,我结婚成家了。口琴的乐声,经常回响在我们的新房,回响在妻子腹中婴儿的耳畔。我若是吹笛子,或吹箫,妹妹们怨我制造噪声;若是吹口琴,母亲说我是在“胎教”。可能是这个原因,女儿长大后喜欢上了电子琴。为此,我父母专门为他们的长孙女,买了一架当时比较高档的电子琴,表示极大支持与赞赏。母亲曾关切地问我:“你现在咋不吹口琴了?”“我现在忙工作、忙孩子、忙家务,哪还有闲心干那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啦!”我为自己找说辞。
03
我和弟妹们先后成家。尊重父母意愿,我们都从老人身边般出,独立门户生活了。在完成一生最重要的抚育子女使命后,父母开始重拾他们二人世界的情调与乐趣。这时,我将女儿用不上的电子琴,搬回父母家。俩老人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电子琴和先前购买的手风琴乐声里。我父母均为孤儿出身,两人通过记忆,将他们当年在孤儿院里学到的一首首老歌,以简谱方式记录下来,写在好厚一叠白纸上。有时,我们回家看望老人,他们会拿出这些歌谱。父亲用手风琴拉上一段,津津有味地讲起歌曲背后的故事。老人,在歌声中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我们,在乐曲里观感父母奋争年代的泛黄影像。很快,我当了外公。外孙四五岁时,每个周末,我经常开车带他去看太爷爷太奶奶。到家进门,小外孙就让太奶奶给他把电子琴打开。他像模像样坐在琴前,两只小手胡乱按着琴键。母亲站在重外孙身旁,手把手教他认识“多来米发梭拉西都”七个音键。刚开始,小家伙还算认真,但很快就失去耐心。他打开各种辅助伴奏键,边听边按键,弄得太奶奶唉声叹气:“你这是在‘糟蹋’行当呐!”她重外孙哪晓得这个道理,摇头晃脑玩得更嗨!四年前母亲去世,老人家里从此没有了琴声。花头巾罩盖下的电子琴,开始持久地沉默。今年九十岁的老父亲,再也拉不动手风琴了,每逢我们家人聚会时,饭前他要唱一首老歌给我们听。父亲的声带明显苍老,音偏调跑,声颤气短,听得我们心里一阵发酸……父母的琴声,永远回响在我们心间。口琴,抑或笛和箫,是老人对我们成长的精神抚爱,是为晚辈进步的文化滋养。不论什么时候,父母弹琴拉琴的身影,他们歌声里透出对下一代的无限关怀,会一直陪伴在儿女们身边,余音袅袅,穿云裂石!END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王紫瑞


文/杜小龙
陕西西安人,一个热爱生活,钟情文学的退休职工。2021年8月,邂逅网络大众文学平台,现已在十余个平台和“都市头条”,发表百余篇近二十万字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2022年,荣幸成为西安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人民作家》会员作者,“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