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最后的日子
2023/3/25 20:09:0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诗 歌
春游田野所见(组诗)(江西 | 夏泽民)
散 文
时光的花瓣(北京 | 娄树华)
琴声回响在心间( 陕西 | 杜小龙)
父亲最后的日子(山东 | 王 琦)
小小说
樱桃红了的时候( 河南 | 王浩玲)


父亲最后的日子 
山东 | 王琦
很久以来,一直想写一写关于父亲的文字,但却总不知从何下笔。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悄无声息中,皱纹已爬满额头,两鬓渐白,发稀可现。深知时光不再倒流,亦感慨于岁月无情,那铭刻心间的过往经历,忽又浮现于眼前。
掐指数算,父亲已离开三十余载,父亲去世时年仅五十一岁,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尽管竭尽全力,亦未能挽回父亲生命,让家人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今年春节回家,看望大伯时,我问他今年高寿了,大伯说:“我和你爹同岁,比你爹大四个月,过了年已八十四岁。到现在为止,比你爹整整多活了三十一年。”边说边叹息,“唉,要是你爹现在活着该多好啊!”
大伯一席话,已触动我敏感的神经,令我的思绪霎时拉回到三十多年前。
人生如梦,岁月匆匆。
过去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二
一九九一年,是我工作的第二年,农历九月,深秋霜降,正是农家出地瓜时节。那时教育系统五天半工作制,照惯例,周六上午工作,下午休息。
回家后,我见父亲独自在家,披一件黑色半大衣,围在炉边取暖,脸色发黄。我问父亲怎么了,他说胃疼,还说饭后疼得厉害。
因父亲有抽烟饮酒之习惯,我担心父亲身体出问题,于是第二天,我陪着父亲去了乡镇医院。根据医生建议,做了钡餐透视,医生初步诊断为胆囊炎,给开了些药,让先吃一段时间再复查。
我回工作单位不几天,接到大姐电话,说父亲的病情未好转。我怕父亲的病情加重,于是抓紧时间返回老家,打算陪父亲去市人民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父亲去等客车,这三百米路程,父亲歇息了几次才到停车点,我望着父亲黝黑且憔悴的脸色,既担心又心疼。
到潍坊后,父亲的老朋友陪我们一块来到市人民医院,他还特地找到老乡——内科的刘医生诊疗检查。
做B超后,刘医生把我招呼到一边,低声言语:“作为医生,我实情告诉你,B超结果显示,你父亲已是肝癌晚期,没必要再继续治疗。”
听此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更难以接受事实。
理智告诉我,不能让父亲知道实情。
于是瞒着父亲:“医生说,检测结果是酒精肝,可能与你平时饮酒有关,建议以后不能再饮酒,配合着吃点药,就会慢慢康复。”
晚上应邀,在朋友家住了一宿。晚饭后,朋友给拍了好多照片,有合影,也有父亲单独照。看得出来,那天晚上父亲精神不错。
第二天,父亲说腰带旧了,于是我去附近商场,给父亲买了一条牛皮腰带,还顺便给他买了冬天御寒的毛裤和袜子。午饭后,朋友找车把我们送回老家。
我因急着回单位上班,跟母亲“交代”几句后,便返回工作单位。
在我走出家门的瞬间,情感亦无法控制,泪眼婆娑,伴我一路。
二
之后的日子,父亲身体每况愈下。
记得父亲确诊后,我曾单独咨询过刘医生,他回复:“根据你父亲病情判断,还能维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的确,从确诊到去世,那是父亲生命中最后的四十天。
期间,我又陪父亲看过中医,熬过中药;使用过偏方,也祈求过 “神灵”保佑,更寻求过风水大师对宅院“摆布”。总之,只要能想到让父亲治愈的“办法”都用过了。
在给父亲求医问药过程中,一偶然的机会,我打探到潍坊肿瘤医院有个癌症专家——王怀彦医生,据说已治愈一些癌症患者。于是我抱着一线希望,去为父亲求医。
一九九一年农历腊月初一,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整天。

第二天早上,我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公路上等客车,直到上午十点多才坐上客车。当我到达目的地时,已近下午二点。我拜见了正在忙碌的王医生,当听完我的描述后,他摇了摇头:“不好办了,你还是回去吧。”
说心里话,作为儿女,明知亲人的病情已无法医治,还是奢望奇迹发生。那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不遗余力,努力想挽回亲人的生命。
当我再次听医生答复,父亲的病情没有希望后,又带着巨大的失望急忙往家返。
返回途中,如烟往事,又勾起我的思潮。三
父亲出生于一九四零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名国家正式职工,时称“正式工”。父亲是党员,工作敬业,待人和善,脾气有点倔,是当地铜矿供销科的采购员。
父亲身材魁梧,平时穿中山装,戴手表,左上口袋习惯性插一支水笔,穿着整洁,有抽烟饮酒习惯。
于我记忆中,父亲很严肃,我自小拘束于他。尽管父亲那无声的威严一直笼罩着我,可他从未动手打过我,甚至说话高腔的时候都很少。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对子女那严肃而沉默的父爱,不似母爱那般,细腻到体贴入微。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二者无差别。
父亲是个孝心人,对我年迈的奶奶,很是疼爱。七十年代,吃白面是件很奢侈的事。父亲经常给我奶奶买馒头,尤其当我奶奶生病时,更是关怀备至。
对待朋友父亲也是热心相助。记得一个邻村老朋友,有一年冬天,家中没有煤炭取暖。父亲知情后,就让朋友直接来我家,用车子推煤烧。
父亲有时出差,会帮忙给东邻西舍捎带紧缺的物资。
父亲去世后,有一次我去他原单位,父亲生前的同事曹绪安(当时供销科的会计)一见到我,就夸我父亲是个好心人。
我回家与母亲谈起这事,母亲告诉我:“有一年,你曹叔叔的父亲得了面瘫症(土话,吊线风),不知怎么打听到咱村的医生能治疗,爷俩就过来了。
因咱这里离你曹叔叔家远,治病需要每天熬中药,还得针灸,天天来回跑不方便。
你爹就让他爷俩,在咱家吃住了近半月,直到基本好转,才回去的,所以你曹叔叔从心里感激。因你那时在外面上学,也就不知道这些事。”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热心人,无论朋友还是同事,都是以诚相待。
父亲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儿女需求。小时候,每年春节之前,父亲都要给我买“学生蓝”新衣服,那时称之为“制服”。
父亲对我的学习成绩格外关心。自小学起,父亲就严格要求于我,后来中学、大学亦不例外。
七七年恢复高考后,一些有志之士,通过努力进入大学校门,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当时令人羡慕。父亲时常跟我谈起这些事情,从父亲那里,我第一次获取“大专”、”中专”之类的新名词。
随着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父亲更加关心我的成长。每学期考完试,父亲都看我的成绩,并且在家长意见栏里,认真填写“家长意见”——每次都建议老师对我严格要求。
进入初三后,因我的英语基础较差,父亲得知后,利用出差的机会,专门给我买了相关复习资料。有一次父亲去北京出差,专程去书店为我买历年中考试题集锦,这对于我中考成绩的提高都有帮助。
中考结束,我顺利考入昌乐一中就读高中,父亲得知后非常高兴,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早日进入大学深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过年时他都把获得的奖状贴在屋内墙上,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内心,当时对我是一种激励。
一九八四年春天,父亲被选为昌乐县第九届人大代表。在县城开人代会期间,父亲抽空来学校看过我,可见父亲每时每刻都关爱着我。
当我如愿以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异常兴奋。我报到时,父亲把我送到高校。离开之前,再三嘱咐我要上进,认真学习,然后就急匆匆地往回赶。
望着父亲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中顿时感慨万千。在我的求学路上,父亲付出了很多。只有自己长大后,尤其为人父母之后,才真正品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父亲的关怀,令我深有体会:父爱宛如一把无形大伞,随时为你遮风避雨;父爱,更似一盏明灯,时刻照亮儿女前程。倘若说母爱是深邃大海,那父爱就是巍峨高山,它让儿女内心有了一个踏实的依靠。
四
“旅客请注意,客车即将到站,需要下车的同志请提前准备好……”,突然,售票员的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带着一身疲惫,从“梦中”醒来。正考虑如何跟父亲交代询医之事,一进屋门,发现父亲正迷迷糊糊睡觉。我意识到,现在父亲已经进入医生曾说的那个“肝昏迷”期,此时的病人基本不吃喝,一直睡到生命的终结。腊月初三,父亲仍迷糊地睡觉。有时喊他一声,只是略微睁一下眼睛,然后再继续睡。想想最近这段时间,父亲几乎是在疼痛难耐中度过的,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困极了就坐着睡一会,不时露出痛苦的表情,尽管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有时也会疼得几乎叫出声。农历一九九一年腊月初四(公历一九九二年元月八日)下午两点,父亲走了。父亲离开时,的确没闭上眼睛,这分明还有牵挂,那时儿女都没成家,这也许就是父亲的最大遗憾。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不知倾注了父亲多少心血。
是啊,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它是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体会,愈加深刻。
现在,纵使我用尽所有文字,也写不尽父亲对我那无法报答、也报答不尽的爱。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撰写此文,用以表达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并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王紫瑞


文/王琦
山东昌乐人,教育工作者,高级讲师。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喜欢写散文、随笔、诗歌等。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