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里的那缕清香
2023/3/30 20:11:0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本期目录

     ⊙活着就是胜利(江苏|张全宁)

     ⊙一个老兵的革命生涯(江苏|景学理)

     ⊙天国里的那缕清香(广东|陈琴)

     ⊙春祭随想(江苏|陈红林)

     ⊙有一种爱(江苏|姚霓红)

    

    

     天 国 里 的

     那 缕 清 香

     广东 | 陈琴

     清明时节,人们越发思念那些已经远去的亲人,不知他们现在何处,亦不知他们过得好不好?

     他们的肉身飘得无影无踪,但他们留下的优秀品质,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温润和影响着他们的子子孙孙。

     我的奶奶,便是我常常思念的那个慈祥老人,她老人家若能活过百岁,今年应该108了。

     可是,就算在如今这个生活无忧、医疗发达的时代,百岁的老人也少之又少。更何况生在旧社会、被劳累困苦捆绑一生的奶奶,能活到百岁太难了。

     然而,我是多么希望奶奶能活到她的孙女过上好日子、有能力让她乐享天伦的时候啊!

    

    


     奶奶生有六儿两女,爷爷长年生病,奶奶55岁时便守了寡。且不说奶奶如何操持她的众多孩子成家立业,光在那个普遍缺衣少吃的年代,一家人的生计如何解决,就已经足够考验奶奶的能耐了。

     子女多,品性各异,价值观不一,一些家常理短的琐事奶奶是如何化解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在整个生产队,奶奶身上的标签很多。

     她是一个温和的女人、一个勤俭持家的妻子、一个有着宽阔胸怀的母亲、一个吃得苦中苦的儿媳、一个心灵手巧的邻家大姐。

     我身上的有些特点,应该遗传了奶奶的基因。奶奶酷爱干净,她的家,物件虽然破旧,但归置整齐一尘不染。打着补丁的衣服,即使色泽泛白仍能嗅出它的布香。锅碗瓢盆,擦得不见一丝水汁,光亮耀眼。

     父亲是奶奶的第二个孩子,幼年的记忆里,我们住在泥土搭建的丁字屋里,与奶奶同一个屋墩,相距20米样子。

     我家兄弟姐妹5个,我排行老三,父母因为孩子多照应不过来,我成了奶奶特别疼爱厚待的那个孙女。因此,与奶奶的感情,对奶奶的敬重与爱戴,打小就渗进了骨子里。

     我们这代人,因为条件限制,除了没有童年的影像资料,也没有文字记载的任何关于童年的趣闻轶事,尤其对没有形成记忆的一些事更无从知晓。因而,一直以来,我很想了解幼年时光与奶奶的故事。

     今年二月份回乡探亲,与年迈的母亲聊天,刻意地将话题转向奶奶,终于断断续续从母亲那里套出了一些信息。

     我是早产儿,小时候个头比同龄人小很多,光亮的脑壳上,长了几根稀疏的黄发,常常有小伙伴嬉称我“黄毛”,可我奶奶不干,只要她听到有人叫我“黄毛”,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奶奶认为这是对我的讽刺嘲笑,她会很严厉的呵斥,“再听到你们这样喊,我就不客气了!”奶奶想通过这样的呵护和气势,让自己的孙女体面不受歧视。这个情节,我有印象。

     母亲说的另外一件事,因为年龄小,记忆里没能储存,却十分珍贵,那是奶奶对我的启萌教导……

    

     六月的盛夏,酷暑难挡,每到夜晚,家家户户用门板和凳子搭成床铺在户外乘凉,只见我伏在奶奶身上,奶奶在教我数数。

     奇怪的是,早产儿的我,身体发育不良,大脑却没有受到影响,奶奶教我数1至10的数字,不多一会就学会了。

     据母亲说,那个夏天,我常缠着奶奶学数数,从1数到10后,发现后面没有数字数了,就问奶奶,“10以后没有了,怎么办?”奶奶慈祥地笑笑告诉我11到20的数字,并教我如何数,我便又学会了11到20的数。

     当我数的数没有时,奶奶想变戏法一样,又变出10个数,如此类推,渐渐地,1至100的数数就在那个夏天,被奶奶口口相传教会了。

     半年后的春季学期,是新生的开学季,父母决定让6岁的我去上学,大姐领着我去见老师。

     据大姐的回忆,一年级的老师是校长兼的,校长看到小不点的我,打定主意不收,可又不好直接拒绝,便说,“你能从1数到100我就让你上学。”

     就象考试被泄了题一般,当时的我也就只会数数这项技能,校长见我麻溜地一字不差从1数到了100,随即笑逐颜开,将我抱起。当然上学的事也就顺利成章如愿了。

     记忆里倒是有一点点印象,校长似乎特别喜欢我,常常抱抱我,可能当时的我个头实在太小,小萝卜头一样地惹人爱怜。

     有记忆了,大概也就一二年级的样子,校园里总有挑着货郎担的货郎卖东西,货郎担子里就数那个象大面饼一样、我们方言称之为“烂蔗糖”的小吃对我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

     记得有一次,实在馋的不行,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悄悄向一个年长的同学借了几分钱,跑到货郎那里,只见货郎用小刀对着“面饼”侧面敲了一小片,说不上好吃,我却象吃到人参一样高兴。

     借了钱买糖吃,回家肯定会挨骂甚至挨打,还不了钱,身上像背了个沉重的十字架,抬不起头。

     终于,有一天,鼓起勇气跟奶奶说,“奶奶,我想要几分钱。”我的奶奶,自家条件艰苦,常常需要盘算家里老老少少的吃用开支。

     可是,她没有问我任何理由,只见她从条台上的小纸罐里拿出钱给了我,并且又多给了几分。这个无比暖心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幼年借钱的这桩事也从此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从此后,关于借钱,除非迫不得已,一律不开口向人借钱,若必需要借,也要想方设法第一时间偿还。

     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难以照顾周全,加之我小时候身体弱不禁风,不是这不舒服就是那疼,奶奶特别予我的,是一个宽阔仁爱的胸膛,一个踏实温暖的港湾。

     与五叔聊天的机会相对多,透过五叔的话语,感受到五叔对奶奶无尽的思念与佩服。

     五叔说,“天底下没有奶奶做不了的事,奶奶可以从一粒棉籽开始,到棉籽长成棉花,棉花再纺成纱织成棉布,棉布再做成衣服。”这全套的功夫奶奶无师自通。

     小时候的印象里,每逢冬季,奶奶要经纱、染色、织布,似乎没有闲时,奶奶织的布,条纹格子的色泽搭配大气养眼,尤其奶奶那娴熟而有节奏的织布技能使棉线梭子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似在弹奏一款另类的钢琴。

     五叔和我说的一些往事里,有两件,每每想起,都会流下酸楚、感动、五味杂陈的泪水。

     1949年12月,新中国虽然解放了,但一切都在百废待兴。江苏苏北的农村,百姓人家依然食不果腹。

     奶奶家也一样,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无奈之下,奶奶领着大伯、父亲、三叔,推着在独轮车上坐着的年仅二岁的五叔,顶着凛冽的寒风,步行到离家200多公里的射阳娘家避难。

     傍晚时分,途经当初人烟稀少的三龙地段,借地投宿。当地人看着艰难逃荒的奶奶带着四个男孩,建议奶奶送掉一二个孩子,奶奶无论如何不同意,愣是走了三天三夜将孩子们带到了娘家。

     还有一次,家里实在困难,说好了将三叔送给一户没有孩子的人家抱养,第二天,家里人很沉重地吃了早餐,那知餐毕后,奶奶反悔了,态度坚决,奶奶说就算一起讨饭、饿死,也不同意将孩子送掉。

     听着这些片断时,我能感受到奶奶的千般纠结万般不舍,那种似十指连心般的痛,作为母亲的我们都能懂。

     奶奶用她坚韧不屈的肩膀扛起一家人的生计,每个孩子即使讨着饭也没有被送走,孩子们都有母爱的雨露滋润。

    

     耄耋之年的五叔,还说起他小时候充满正义感的“调皮捣蛋”的趣事,为呵护二个弟弟,受过不少委曲,也没少挨爷爷打骂,奶奶却处处体贴、信任、呵护五叔。

     成年后的五叔本可以在部队有一个大好前程,为了照顾含辛茹苦的奶奶,依然决然要求退伍,无条件地听从奶奶对他生活、工作的安排。五叔说,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对得起奶奶为他付出的一切。

     晚年的奶奶轮流住在儿子家。现在想想,奶奶虽然和儿孙们住在一起,但她老人家心里多多少少应该会有些失落,儿孙们再好,也不及“少来夫妻老来伴”的自在。

     奶奶很自律,每到一家,提前收拾好行李,生活能自理时帮着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依然把自己打理得妥帖干净。

     出嫁后的我每次回家见到奶奶,只要握着奶奶温暖的手,听着奶奶那句深情的“三郎回来了!”身心似被充足了电量,有无限的动力应对生活的各种难题。

     1992年7月9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十的下午,午间吃饭还好好的奶奶,下午三时安详地躺在躺椅上,一如既往的干净体面,当被发现时,尚存一丝体温的奶奶呼吸却停止了。

     许是上苍太心疼一辈子操劳的奶奶,才让奶奶没有一丝痛苦地去了极乐的世界。

     那年9月,我的丈夫完成了学业,将我一同调往浙江大学,告别两地分居、一身债务的窘境,迎来属于我们的新生活。

     奶奶没能给我这个孙女机会,让孙女带着奶奶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奶奶享受享受苦尽甘来的日子,这是孙女永远的痛。

     我的奶奶,她的好品性不仅造福了她的子女,也让她的10个孙子12个孙女因为有这样的奶奶,立世、处事、为人扬眉吐气。

    

     清明时令雨连绵,游子客乡忆祖先,望断长空南去雁,缠绵思绪透心寒。这样的诗句精准表达了此时此刻我对已经在天国里度过30个春秋的奶奶无限的思念之情。

     奶奶走了,人间失去了一位导师型的全能女子,而天国因为有了奶奶,因为有了奶奶贤惠品质的芬芳而清香满溢。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梅宜芳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作者简介

    

     文/陈琴

     陈琴,江苏盐城大丰人,《人民作家》编委会兼理事会秘书长、《人民作家》华南分社社长,原广州大学研究生院退休干部,现居广州。

     诵/谢映红

     云南人,从事文化艺术工作20年后转行,目前主要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自媒体工作者。《人民作家》特约主播。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