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渴与恶补
2023/4/11 20:11:00 人民作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本期目录杨盛龙在线
饥渴与恶补(北京|杨盛龙)
丁玉华在线
走进神奇的麋鹿世界(江苏|丁玉华)周伟在线
夏黄公猜想(江苏|周伟)
李燕巧在线如何培养具有评估能力的学习者(北京|李燕巧)施浩山在线
民工病危齐抢救 军民奋力修海堤——《宋公堤》连载之九(江苏|施浩山)
杨 盛 龙在 线

栏目主编:李建丽
责任编辑:桑 淼

饥渴与恶补
北京|杨盛龙
坐在电脑前一杯茶水悠然,小康生活衣食无忧,谁还能体会得到昔日山乡生活饥寒缺水的渴切。
我们的苞谷地有的在山脚,多数在离山谷泉水很远的大坡顶上,到大坡顶薅草最是口渴。爬坡到山腰的凉水井,歇一小会儿,喝一肚子凉水,再打一竹筒水带上。
在山顶坡地顶着烈日薅草,汗流浃背,汗褂子湿透了吹干,结成一个个盐晶圈,干了又汗湿,湿了又干。汗流满脸,从下巴滴答,顺下巴一刮拉,甩开。衣袖揩汗节节烂,撩起衣襟擦。这样大量流汗,一竹筒水没多久就喝完了。想下坡去凉水井喝水解渴,还是忍着吧,坡路几里,喝了水,再爬上坡顶,又渴了。
稍微休息一小会儿,刚一打盹,就梦见泉水汩汩,几多诱人。忍一忍,嗓子冒烟。忍渴薅完,收工,到凉水井,灌一肚子凉水,走路晃荡,感觉水在肚子里乱撞。薅草一天,水得恶补。
与渴相比,饥饿更是记忆深刻。
那些年,我们每人年平均口粮两百斤左右,是包括稻谷、苞谷、洋芋、红苕等的毛粮,只够吃半年,经常借粮,常年瓜菜代。秋天红苕饭、南瓜饭,冬天萝卜颗粒掺合少量大米煮烂啪饭,看起来分量多,当时填饱肚子,过不多久就饿了。寒冬和早春挖蕨榨取蕨粉粑糊,更有大头菜颗粒煮烂啪饭,几十年后嘴里还哈出芥末味。
春天挑野菜充饥,满坡都是代食品。洋芋夏至成熟,家中断粮,刚到小满就小心翼翼地挖取自留地的洋芋吃,那时的洋芋才长到一半,挖得心疼,像摘取自己的腰子,没有办法。
酷暑的一天,我和我爹并妹妹天刚亮就上坡薅草,我妈做早餐,送到地里,那早饭是洋芋片煮架豆,一粒粮食都没有。我们在水井边吃,泉水解渴。吃完那早餐,四人一起薅草,从山湾到山岭,再到另一边山湾。
我家连续十年过年米都是借的,每次借到三升两升的,只有两次借到近百斤。到比沙沟借红苕,挑着蹬上坡路,每百斤红苕第二年还百斤稻谷,那是借一还五的高利贷啊。饥饿的印痕连坡连路铭记。
八十年代到北京生活工作,还是领粮票,粮食凭票限量供应,只是不缺粮了。到食堂排队打饭菜,交饭票、菜金。单位同事说我,“真能吃,打了二两米的饭,还买一个馒头。”
几个年轻同事晚饭后散步到长安街头,戏谑道:那栋楼门口挂的“粮食部”牌匾就是被我们吃掉的。真能吃,每逢节庆敞开怀吃。
那一次连续参加两个自治县建立周年庆典活动,丰盛的宴席,满桌美味,敞开肚皮吃,每顿都吃过量。那时候没有随时录拍小视频,我的吃相非常难看,是经过多年缺吃少穿的日子后的恶补,真是不好意思描述。

比食品短缺更严重的是精神饥荒。
我上学的村小、完小没有图书室,除了课本之外就是同学间互借传看几本连环画。全校一个篮球,一个人抱着跑,几十人追着抢。上初中的学校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图书室,上初一初二的两年间曾经借过几本课外书看。初二还没上完,遭遇全国停课停学,停止考试和招生,图书都被封禁。
从初二那个夏天起,学校不再上课,只有回家,在生产队出集体工,每过两三周到学校看看复课没有。没有复课,下溪沟玩水摸鱼,在学校混一周。回家,放牛割草出集体工,过一些日子再去探听。再也没能复课,拖到1968年夏天三届毕业生一起离校,史称“老三届”,我是老初二。
家里有三国、东周列国之类的十几本古书,其中水浒传上中下册是我爹托一个在广州当兵的表叔买的。风声越来越紧,那些书会被当作“封资修黑货”搜查走的,我将其捆作一捆,藏在放稻草的楼上;担心被老鼠咬,转移到猪栏背后;怕受潮,取出挂在瓦檩子间;觉得不安全,再换地方,几经转移,那一捆书还是被查抄走了。
什么书都没有,精神饥荒。县城有一家书店,书架上只有一个人的著作。买粮食买鞋的钱都没有,买不起书,订不起报纸。生产队公费订有一份报纸,队干部用以包盐或者包什么。
我这个填履历表填写“本人成分学生”的人,捡到巴掌大一块烂报纸屁股,看一看,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啦。多年没有看书,一些熟悉的字都忘了。后来买了一本语文知识读本,就算是自学。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吉首大学,是我在精神生活上的翻身。我们就是穿越精神沙漠的人,见到书籍的清泉,如饥似渴地抢读。满教室饥渴的眼神,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寝室统一时间熄灯,我们就到路灯下读书。有的同学在床头挂一架马灯,一读就是大半夜。
那时候许多书还处于封禁中,学校图书馆每过一段时间贴出“好消息”,通告又一批图书解禁。我们排队借书,每个人每次可借阅五本。有同学借到一种经典,多个同学跟他相约,排队,他还书时接着转借。或者,乘借到书的同学睡觉时,赶时间看。
听说书店新到几种图书,我们跑几里路去抢购。有时,跑那么远路到书店,那书卖完了,莫大的遗憾。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看的书,我们都没有读过,老大年纪了,恶补青春时光。
到北京工作以后,我抓紧时间读书。
用一个专门的小本本将每天有多少用于读书的时间记下来,将每周的读书时间统计合计,如果没有完成,周末抓紧时间补,严格监督自己。
我有了个在一所大学干训部学习一年的机会,上的是政治理论班。那两个学期,我总在跑图书馆借阅图书,读完一批,又换一批。总是找机会,听各种讲座,以充实提高自己。
我本该上学的年龄段失学在家,当了十几年农民,没有书可读。上大学期间,补读该在中学读的书。而立之年,过了读书最佳青春年华,争机会,抢时间,抢读书,恶补。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作者简介

文/杨盛龙
杨盛龙,湘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散文》《中华散文》《美文》《中国散文家》等发表作品约两千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中国散文大系》《读者》等选载,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杨柳依依》《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二十余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