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枫:散文的篇幅
2023/4/16 20:18:00 人民作家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本期目录

     ⊙ 散文的篇幅(北京|周晓枫)

     ⊙ 散文里的“有我”与“忘我”(北京|张莉)

    

    

    散 文 的 篇 幅

     北京 | 周晓枫

     我在中文系求学的阶段,对散文的要求是精短,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字数稍多,就被质疑“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那时读到的长散文很少,偶尔有,也易被视作不得要领。这是什么逻辑,不曾出现的就不该出现?

     其实,我们误把习惯当作标准,而忽略了散文的创造性和自由精神。篇幅不必受到约束,长度不再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对散文形成这个普遍共识,大约也就发生在近二三十年间,算是肉眼可见的速度。

     散文可长可短,可以麻雀般袖珍且日常,也可以鲲鹏般巨大而灵异。体量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篇幅和体积是有震撼意义的。

     袖珍就称不上壮观,从一堵院墙难以想象万里长城,从菜市场买回的一兜海鲜也很难联系到大洋里以亿计的迁徙鱼群。

     体量带来散文地位的改观。当布料有限只够做套袖,就不够成为晚礼服登大雅之堂。有长篇小说,有长诗,假如散文只能是微雕艺术,只是附属产品,那么所谓文体平等,只是一种说法上的客气,并无真正意义。

     有人以为,散文长了就啰唆。有这种可能,但也并非必然。单凭数字统计做出绝对判断,本身就是歧路。

     首先应该看表达的是什么。要是只蝴蝶,巴掌大也是巨翅;要是头象,大提琴那么大也是小;如果是蜂鸟,沉了影响起飞;如果是鲸鱼,轻了难以沉潜。当然,字数多未必就气象雄浑,有的是大文章、小格局,还有的是小文章、大格局。总之,脱离内容,抽象谈论散文篇幅,对题材和文体是双重的无视与轻慢。

     即使内容相同,也有啰唆与细腻之别。假设我们写玫瑰,第一段说美丽,第二段说好看,第三段说漂亮,当然是啰唆;同样是玫瑰,第一段说种子,第二段说枝条,第三段说花朵……

     我的意思是,信息量不同的时候,就是细腻而并非啰唆了。合适的篇幅,才能容纳足够的细节;如果唯短是尊,就相当于小说只读梗概,电影只看片花。

    

     有人以为,散文长了必然缓慢和笨重。这可不一定。想想吧,如果计算机内存小了,多打开几个浏览页面,或运行3D游戏,机器就频繁卡顿;散文亦是如此,如果内存足够大,可以带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运载力,可以同时运行更多程序,支撑更具难度的思考,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多年前我写作《斑纹》,曾观察鱼身上的斑点,我尝试数清它的数量,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复制,到达一定程度,就像突破加法,突然演变为一种乘法,得出的数字惊人。

     不过,从哲学角度解析,乘法也的确是加法的量变导致的质变结果。当散文的字数得以累积,某个时刻,它会越出加法的惯性,越出平常、平稳、平和的“和”,产生震撼性的结果。

     那些强调篇幅的散文作者,并非因为只能参加轻量级比赛而不甘,也并非莽撞而偏执的体积爱好者,最为重要的是,长度能带来一个革命性的改变,那就是——结构。

     盖间小平房,对结构的要求简单;到了摩天大厦,非得结构复杂,否则无以完成支撑。看平面照片,可以一目了然;当照片累积为一部3D电影,就必须考虑角度、机位、节奏、视效等多种因素。

     弦乐独奏,一个人只要按着谱子拉下去;众声喧响的交响乐,就考虑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之间的配合。

     散文由短到长,也会产生类似从二维到多维的结构变化,从平面的线条推进,变为立体的魔方驱动。你可以想象,原来的散文像浴室只有一面镜子,加上两面镜子,后来再加三面镜子……得出来的不是六面镜子,而是一座镜子组成的迷宫。这时你会看到前所未见的东西,从自己后背的痣,到似乎无限延伸的远方。

     我最初写散文的时候,想写长也写不长,挣扎到三五千字已经气短,不知道那些挥洒万言者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明白了,没有什么神乎其技,他们只是从三五千字接着向前罢了——没有谁可以不锻炼,上来就能跑马拉松。

     我慢慢生长自己的枝条,不拔苗助长,也不预设天花板……只有这样,我才能接收到土里的营养和天上的光。经过数年训练,我发现自己并不在意散文的长度了,而长度对我也不再构成难度。

    

     把散文写长之前,我没有清晰的理论认知;其实是在总结中,后知后觉地发现了结构的价值和意义。

     两万字的《聋天使》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写养蚕,第二章写耳聋,第三章写我自己的疾病——这三个部分看似风马牛,但我用第四章“对写作的理解”串接。

     《聋天使》是一个立锥体的结构,前三个章节搭成倾斜的立面,用第四个章节作为底面,把它们托升起来。

     我把《弄蛇人的笛声》分成十四个小标题,有意使用顶针结构:每个小标题结束时的最后一句话,是下个小标题的内容预告。因为这篇散文的内容是蛇,我在形式上也模仿蛇的生长:一节连缀下面一节。

     蛇是出色的瑜伽大师,它盘卷时,身体的一部分叠合在身体的另一部分上——我也模仿这种叠合,每隔几个章节就会重复一个意象。读者未必能看出这个蛇形结构,但也没关系,我自己为这篇散文找到了隐藏在血肉里的脊椎,以及探索的乐趣。

     长短,不是判断散文好坏的标准。

     短散文可以很好,长散文也可以很差。我不主张散文从短小的极端走向庞大的极端。有时,压强会被过大的面积分解掉,而丧失应有的力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我们不必让散文打肿脸充胖子,也不必让散文削足适履,应该让散文拥有成长的自由。

     不过,字数带来字数之外的东西,篇幅带来篇幅之外的结构……就像蓄积的云层成为改变沙漠面貌的雨,散文,也将因此获得某种新生。

     ——选自《散文》2022年第11期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陈艺璇

     实习编辑:王兆怡

    

     作者简介

     /周晓枫周晓枫,1969年6月生于北京,做过20年文学编辑,现为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收藏——时光的魔法书》《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聋天使》《巨鲸歌唱》《有如候鸟》等。散文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朱自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从2017年开始儿童文学写作,创作童话《小翅膀》和《星鱼》。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作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