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讨厌的微信聊天,它排第一
2021/6/19 22:08:00 富人的智慧

     1.△点击顶部△富人的智慧 免费订阅我们!

     2. → 点击屏幕右上角“...”3.→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防大家看不到我们的更新,请按以上步骤星标或置顶

    

     作者|谈心社社长

     来源|谈心社(ID:txs163)

     当代成年人的社交必备技能,“一句话怼死人”。

     比如,你在手忙脚乱处理工作的时候,同事突然一脸笑意问你“ppt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立刻用一句“你不会百度吗”来让对方哑口无言。

     最近,这个问题上了知乎热搜。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问题下面清一色的都是在反怼那些明明可以百度,却偏要向别人伸手问答案的人。

     “我就是那个喜欢说‘你怎么不自己上网查’的人。”

     “大多数时候,不存在互联网不知道而人知道的问题。”

     “你来问我,我百度了再教你

    ”

     “不懂就问式发问”,大概是这届成年人最讨厌的微信聊天方式。

    

     伸手党有多讨厌?

     事实上,这些不思考、不感恩、“不懂就问”的人代表了生活中的一类人——“伸手党”。

     伸手党,顾名思义,就是在面对问题时,常常向他人伸手要答案而不自己思考的人。

     这种人频繁地出没于各大社交、问答平台,其足迹所及之处,却都受到网友们的嗤之以鼻。

     为什么?

     首先,“伸手党”们懒惰:他们总是希望毫不费力就能得到帮助、轻轻松松就能享受劳动成果。

     比如:听说你去过xx地方旅游,一点攻略也不做,立刻从哪里饭好吃到哪家宾馆好住到哪个景点值得去……大小问题问个遍,让你给他做私人导游;

     知道你是office高手,明明最基础的功能教程一搜就有,还是张口就来:姐,这个功能我找不到,这个怎么做?

    

     在问别人之前,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处理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做过。

     且不说职场中,没人有义务帮你解决这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

     就算是亲戚、朋友,不动脑、不思考就不断去麻烦别人,只有单向的索取,感情再好,也总有损耗完的那天。

     真正细思极恐的是“伸手党”们背后的逻辑。

     看到你是英文老师,张口就来:“能不能辅导辅导我们家孩子口语啊?”

     听说你升职加薪,聚餐时cue你为大家买单:“反正你有钱。”

     说完再附加一句:我知道这点小事对你来说不算什么!

    

     先放低自己、抬高对方,再以弱者的身份,对强者进行明目张胆的“道德绑架”。

     《二十不惑》里,女孩姜小果借给同学300元,提醒她还钱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坏人”:

     “才300块你至于吗?”

     “为了300块钱,你就这样羞辱我?”

    

     可恶的不是穷、笨、弱,而是“我弱我有理,我穷我应该。”

     自己什么都不做、就把一揽子问题丢给别人,还理直气壮懒惰,无下限地依赖别人。

     如同现实版的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

    

    

     为什么有人对伸手党心软?

     伸手党令人厌烦,但总有人“骄纵”着他们。

     一部分人,也许是出于常说的,“自我认同”。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需要在集体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

     为了体现自己的参与感,找到集体的认同感,不少人会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我在集体中是有用的。

     所以,哪怕碰到他人无端地伸手,也默默将事情揽下来。

     可不经意间,这种帮助,也成为了自己的累赘。

     郭冬临二十几年前的小品《有事儿您说话》就经典展示了这一场景。

     在单位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郭子,为了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谎称自己在火车站有熟人,能够解决单位的车票问题。

    

     但实际上,他背地偷偷去火车站熬夜排队,买高价票,以此证明自己“有本事”。

    

     时间一长,单位同事纷纷变成了“伸手党”,并且愈加过分。

     从买两张车票,到五张车票,最后甚至要求郭子拿下两箱车皮。

    

     将自己的价值拴在别人身上,只会助长伸手党对自己的依赖。

     大学校园里最痛恨的小组作业,也凸显了几分类似的心理。

     一个小组内部,往往是有一个能够carry全场的学霸,也有几个除了喊“能者多劳”就不再吱声的伸手党。

    

     微博@语文指挥中心

     尽管学霸心中满腹牢骚,但仍旧默默将其他人的任务包揽下来。

     那个“学霸”的标签,无意识间成为了“我很重要”的证明,也理所当然分散着着伸手党们甩锅的责任。

    

     也有一部分人,纵容伸手党的理由,是羞于拒绝。

     美国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

     有种人,过于友善。他们害怕敌意,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忧于双方的面子,不想确立丝毫的敌意,于是将伸手党扔过来的锅,默默背起。

     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丁当的经历便令人心疼。

     分组竞演时,指导老师需要众人选出组长。

     姐姐们毫不犹豫统一指向了丁当——她唱歌最好,一定是组长的不二之选。

     其实丁当自己也知道,她并不适合担当一个组长的职位。可自己根本说不出拒绝,就随着组员的性子来。

    

     结果,在训练中时,她也无法阻止组员各种开小差、玩闹等行为,只能放任自流,让大家开心就好。

     也因此,在排演之中,该组姐姐的成绩几乎是全员垫底。

     不愿拒绝,勉强承担,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这并非是个人现象,实际上,中国青年报曾对2万多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遇到需要拒绝的情况时,有60.4%的受访者担心,说“不”会影响与对方的关系。

     为了面子死撑,多少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活成了那个不断被别人甩锅的“便利贴女孩”。

    

     我为什么劝你远离伸手党

     善良是件好事,但善良的没有节制,就要小心掉进“便利贴女孩”的陷阱里。

     “用过之后可以随手抛弃,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你把别人当朋友忙前忙后,别人拿你当工具人吆五喝六。

     一旦哪天说了个“不”字,在别人口中的评价就瞬间从老好人变成了白眼儿狼。

     过往的帮助也随风消散,一切都像理所应当。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新垣结衣面对的正是这种窘境。

     难于启齿那个“不”字,甚至主动帮助别人承担工作。

     到最后,慵懒的同事和蛮横的老板,将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了她,自己做起甩手掌柜。

    

     乃至于同事工作出错,受到批评的也是自己——

     理由是,怎么不好好培养新人。

    

     对伸手党的骄纵,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梦魇。

     一次次地做好人,只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却起不到任何根本性的帮助。

     所以经常有人调侃,“最容易失去校园朋友的三件事:小组作业,合买东西,借钱。”

    

     对伸手党来说,抬抬手就能得到的帮助是廉价的,他们并不会珍惜和感恩。

     你以为是自己的主动帮助,最后变成了他那里的理所当然。

     你的好心、情谊,在他那里一文不值。

     一个不愿思考和进步的人就像一个黑洞,当你向他伸出援手时,反而会损耗自己的能量。

     与其陷入无限的帮与不帮的纠结中,不如告诫自己趁早远离。

     -END-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富人的智慧经授权发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你若觉得还行,给富叔点个“在看”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富人的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