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计公报发布,传递重要信号!
2023/3/1 11:31:54 人民论坛网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跃上新台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公报中还有哪些重要数据有新变化?又传递出怎样的经济发展信号?人民论坛与你一起关注。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
统计公报亮点解读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能源保供成效明显,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产业附加值以及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实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二
发展信号透视▲信号1:经济大盘“稳”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0%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回顾2022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短缺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稳就业稳物价挑战增多。但是在各方努力之下,就业和物价形势也总体保持平稳。
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始终低于3%,全年仅上涨2.0%。大幅低于美国8.0%、欧元区8.4%、英国9.1%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6%-10%的涨幅,“中国价稳”与“全球通胀”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信号2:发展质量“升”
新动能继续成长。公报显示,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末,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
绿色转型持续推进。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环境继续改善。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上升3.0个百分点。
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我国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较快增长。2022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上年增长28.3%,占全部使用外资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信号3:民生福祉“增”
收入方面,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社会保障方面,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2022年末全国享受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683万人、3349万人。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走在春潮涌动的当下,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
三
经济大家谈: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为民造福的勇毅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要搞清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着力点,即回答“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问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徐国亮认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从主体论来看,人民群众无疑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人民本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自觉能动性,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主体实践之中。从目的论来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向同行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切实关注的问题,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并致力于将发展文明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从价值论来看,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人民”本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创造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驱力就是依靠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从以增速与提量为导向的发展,转向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先的发展,跨越经济发展单向度的要求,实现社会各领域综合协调式全方位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本身,而是以经济增长转型带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最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切实的根本利益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需求,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控制资本,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困境,真正以高品质、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实践证明,由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始终是赢得未来、创建伟业的最大底气与根本动力。我们依靠团结奋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逻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亿万人民源源不断的创造伟力,形成凝心聚力、团结一心的最大同心圆,以强大合力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延伸阅读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理响中国 | 当前经济工作怎么干?总书记这样说
定调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这一重要任务
非凡十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资料来源 | 《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论坛网
新媒体编辑 | 常嫦
欢迎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