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 幸福的人生,不过是做到这两点
2023/3/12 21:30:32 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道德经》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需要适可而止,廉洁自律。

     知足是“已经满足于”所得,而知止,则是“获取过程中”主动放弃。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

     现实生活中过得很幸福的人,无非是做到了这两点。

    

     1

     学会知足,方可常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足矣。”

     知足,方可常乐。

     人生没有圆满的幸福,但却有知足的快乐。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明朝著名的理学家胡九韶便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典范。

     年轻时,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既要去私塾教书,又要去田里劳作,与多数人相比,他的日子很清苦。

     可他依然并不怨天尤人,甚至每天都会感念上天赐给自己的清福。

     为此,他的妻子时常抱怨他:“一日三餐均是菜粥,算什么清福?”

     胡九韶却这样讲道:“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用担心战争兵祸,不用忍受饥寒之苦,家里更没有躺在床上的病人和身在监狱的犯人,这不就是人间清福吗?”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殊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

     张英曾《聪训斋语》中写道: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富贵不如意,贫贱也不如意,心头知足才是如意。

     真正的如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知足。

     知足,是一种心态。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简单,再简单一点,这就是生活。

    

     2

     学会知止:懂得收放自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何谓知止?

     《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止言,缄口养心

    

     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说话必是深思熟虑的。

     在很多人看来,心直口快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

     与人交往,胸怀坦荡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口无遮拦”,无视他人的感受。

     一个说话“口无遮拦”的人,即使做人再坦诚,也会令人敬而远之。

     说话前三思,有所言,有所不言,不是“虚伪”,而是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止怨,克己成事

     古人云:“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愚蠢的人,总是不问缘由,动不动就生气,结果伤人伤己。

     有智慧的人,善于收敛脾气,理性应对,往往能远离灾祸,化解矛盾。

     蔺相如不计前嫌,与廉颇重归于好,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张英退让三尺,包容大度,成就了“六尺巷”的传奇故事。

     正是他们没有被情绪裹挟,才避免了糟糕的事情发生;而他们的宽容,又让彼此最终握手言和。

     王阳明有言:“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心胸狭小的人,总感到被人冒犯,偏要争一时输赢,辩当下是非,最终泥潭深陷。

     心宽之人,他说任他说,他横由他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仅保持了好心情,更体现了修养和风度。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个人只有懂得在该“止”的时候“止”,才能让自己避免“水满而溢、月盈而亏”的结果。

     真正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做了什么”,更体现在“不做什么”。

     做人,唯有懂得适可而止,方可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期编辑 | 刘璇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资料来源 | 学道德经、哲言心语、十点读书;图片来自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