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我困惑很久 不吐不快
2018/4/3 人民在线观察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我困惑很久, 不吐不快

     作者:梁衡

     摘要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是党内培养多年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他对政坛乃至整个社会各类现象的了解都比我们普通人多许多纬度。他在《人民日报》上罕见发文,不吐不快。文中指出: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全文如下: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推荐公众号↓↓↓

     每日搜索

     ID:rmyz01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每日焦点聚焦,每日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好看的新闻报道和热点解读。

     人民在线观察

     ID:rmzxgc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这是个为您提供时政、社会、财经、突发’等最好看的新闻报道和热点解读公号,也是敢说真话为人民守护正义的平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在线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