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和“研究”,哪条路更好走?通往“伯努利时刻”的那条
2024/4/1 刘润

    

    

     观点 / 刘润 主笔 /尤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75篇原创文章

    

    这周,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创业的朋友,聊起一个事:创业,有太多东西要学,商业、管理……这么多,怎么学?重实践,多模仿?别人出个爆款,你马上模仿,马上跟进,试错风险小,迭代速度也快,可以让自己尽可能地活下来,挺好。可是这么学,不就卷起来了吗?你模仿我也模仿,最后的结果就是都在同质化里卷,一起茫然,一起焦虑,还一起没钱赚。那,重理论,多研究?就算没时间报商学院,也可以像芒格那样,尽量多系统地学习一些理论、积累一些模型,做决策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点盲目,多点胜算。可是商业世界变化那么快,哪有时间慢慢学?何况什么理论啊模型,都太抽象了,看起来不接地气,学起来也不知道学到哪里是个头。怎么办?资源就这么多,“模仿和“研究,我要该怎么选?坐在飞机上的我,突然有一种感觉:

     也许,越是复杂难解,需要破局的时候,越要给自己创造一条通往“伯努利时刻”的路伯努利时刻?什么意思?

     这还要从我们坐的飞机说起。

    

     莱特兄弟时刻

     经常听到一种观点:创业在于实践。

     商业世界每天都在变,要理论有什么用?

     与其去学那些条条框框,不如模仿。

     今天又出了什么爆款?有什么新的商业模式?马上模仿。

     都是市场验证过了的,试错成本更低,可以拿来就用,多好,多“降本增效”。

     但是,模仿,真的是最简单,最“降本增效”的路径吗?

     这样,我刚好坐在飞机上,就拿飞机举例吧。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一直有个“想上天”的飞行梦。

     怎么飞?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模仿。

     想飞,就模仿鸟。天天观察它,模仿它的翅膀、模仿它的羽毛、模仿它的发力方式……

     结果呢?从500多年前,达芬奇画出世界上第一架“仿鸟飞行器”的图纸,到100多年前李林塔尔和自己模仿鸟翼制造出的滑翔机一起栽下地面,一直在模仿,从未能成功。

     模仿,并不等于捷径。

     今天,在商业世界里,也有很多创业的人,一边陷在模仿带来的同质化和价格战里卷,一边拼命地降本增效求生存。

     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破这种模仿的困局?

     有人想到了办法。

     1903年,莱特兄弟做到了前人没能做到的事:

     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这场飞行,在今天看来,里程很短,就飞了37米、时长也很短,只飞了12秒。

     但这,却是全人类的第一次机器动力飞行,是属于莱特兄弟的时刻。

     他们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前辈都失败了,莱特兄弟却做到了?

     一个破局的关键,是:放弃模仿。

     从这架飞机开始,人类不再只是单纯地模仿鸟的扑翼飞行,而是进入固定翼飞行的时代,开始系统地研究空气动力学理论。

     研究理论?那多无聊?

     商业世界,是最灵活多变的,每天都有新打法,研究理论有什么用?

     好问题。

    

     伯努利时刻

     飞行这件事,发展到今天,更是早就已经不只依赖对鸟的模仿了。

     那靠什么?靠站在很多像莱特兄弟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经过实践后,沉淀下来的理论。

     举个例子,伯努利原理。

     这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是由数学家伯努利提出的。如果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大概长这样:

     p+1/2ρv2+ρgh=C

     等一下,你不会是要和我聊这个方程吧?太抽象了,谁要看这个。

     最起码,每个学航空航天的大学生,都得看这个。

     因为,怎么把几百吨的飞机托上天,看的就是这个。

     不看这个之前,要想飞,只能模仿鸟。

     看翅膀是什么结构,看羽毛是什么成分,看动作有什么特征…

     看了这个之后,人们开始发现,原来鸟能飞的本质,不是有翅膀,有羽毛,有正确的扑棱姿势…而是有升力。

     因为不同的鸟,翅膀不一样,羽毛不一样,扑棱的姿势也不一样。

     但它们能飞的本质都一样:能产生足够大的升力。

     理论上,只要升力足够大,你就能让任何东西飞上天。

     那怎么把升力变大呢?

     改变空气的流速。

     今天你坐的飞机,机翼上没有羽毛,也不会扑棱,但是会有不一样的上下表面。

     上表面是曲面,下表面比较平。飞机在向前破空而行时,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会变得不一样,气压就也会变得不一样,从而产生一个压力差。

     这,就有了升力。

     单纯地模仿鸟,无法洞察“飞行”的本质。但研究流体力学的理论,理解伯努利原理可以。

     今天,你在机场乘坐的每一架飞机的起飞时刻,都是“伯努利时刻”:

     不再只靠模仿,而是靠研究理论,达成飞行梦想。

     这种重研究,重理论的路,好走吗?

     比很多人想得更好走:

     不再有那么多报废和牺牲,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创新设计。

     不再是莱特兄弟的几秒,而是可以一口气飞几小时。

     真正的降本增效。

     所以,什么是理论?

     说起来,理论好像是一种很难走的路。

     不是方程,就是模型。

     比单纯的模仿,来得更抽象,更艰难,更冗长……

     比如,机场里的伯努利方程。

     比如,商业世界里的各种模型。

     做营销的4P、4C模型,做增长的RARRA、AIPL模型,做管理的韦斯伯德6盒模型、麦肯锡7S模型……

     这些模型,看起来就是一堆干巴巴的关键词,照着某种逻辑摆在那儿。哪怕花了大价钱上商学院,也不一定啃得下去。

     但是,这些理论一旦啃透、用好,也可以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捷径”,可以成为你的一个破局抓手。

     因为,顺着这条路,你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更高维地看到本质,从而比单纯地模仿、跟风更大概率地找到竞争破局的办法。

     听起来也有道理。

     那我该怎么办?

    

     模仿 or 研究?

     商业世界,不确定性那么高,既要快速反应,适应市场,又要修炼内功,建护城河。

     我到底该去做模仿还是做研究?学商业、学管理时,应该重实践还是重理论?

     我的感觉是,分情况。

     不复杂时,可以选实践,做模仿。

     比如,做饭。

     要学习怎么把肉烤好,把薯条炸好,把面包烘焙好,你要做的,可能就是找到一个做得好的,按照它的步骤来。

     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是“美拉德反应”,不需要研究食物在加热过程中,糖的反应性羰基与氨基酸的亲核性氨基发生了哪些相互作用。

     你只需要模仿,照着做,该放油放油,该大火大火,就能快速地复刻出来一盘好菜。

     今天,做管理,很多人也是用这个办法。

     什么是管理?

     很多做管理的人都会说: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一开始,哪管什么理论?

     就是有项目了,就带着一群人干活嘛。

     怎么干?模仿,实践。

     看别人用打卡管理考勤,你也用。

     看别人用KPI管理绩效,你也用。

     再后来,看别人又用OKR了,你也用。

     这,就是模仿,在实践中学习。

     但是后来,生意越做越大。

     团队从两三个人,变成十几个人,再后来变成百上千个人。

     你发现,原来的做法不好用了。

     于是,去报商学院,去买书,去找人请教……你开始学理论。

     这个理论,有时是三言两语,有时是一个模型,非常抽象。

     但是最起码,它能帮助你,找到一些重点,一些大方向,一些发力点。

     然后,再靠这些去实践,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把干巴巴的理论,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越用越顺手。

     这,就是研究,在理论中学习。

     事情简单时,可以靠模仿保证先机。但是,当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时,模仿就不一定够用了。

     因为,单纯模仿,你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只能照葫芦画瓢。

     可是,每个人的资源能力不一样,不了解事情的本质,只单纯模仿,很难打出属于你的竞争优势。

     而理论,能帮你。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情况,觉得焦虑、迷茫时,不妨静下心,从理论出发。

     给自己找几个“巨人的肩膀”,登高望远,去从更高维的地方,洞察事情的本质。

     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延展成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发明飞机时,别人模仿鸟,你可以回归理论,研究伯努利原理。

     不再盲目地学老鹰、学蝙蝠、学蜂鸟,而是真的静下心来观察数据,研究“升力”的变化。

     设计产品,别人出爆款时,你也可以回归理论,研究马斯洛需求理论。

     不再盲目换包装、想概念、复制配方,而是真的静下心来研究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观察别人的爆款,是抓住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里的哪个层次?你的资源禀赋,能怎样更好地满足那个需求?

     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不但能“跟风”,还能“创新”,预判风,创造风。

     真正能抵达金字塔尖的学习者,一定不只是模仿,埋头实践。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用研究和创新,去冲破模仿和内卷的局限。

     用抽象的理论,帮助自己深入思考,看清事情真正的本质,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变化和竞争,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胜算。

     最后的话

     创业维艰,九死一生。

     每一步,都要谨慎选择,为自己选一个最有胜算的走法。

     这时,很多人往往会有两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模仿,复刻实践。

     时刻关注,时刻跟进,从数据分析到供应链能力,都很敏捷,很强大,让自己能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

     这条路,看似更“快”,是试错成本更低,成功概率更高的“捷径”,但有局限:

     只模仿,很难深入理解事情本质,一旦你的资源、条件、大环境…有一点不一致,都不一定能复刻出别人的成功。

     更多时候,只能是盲目地卷,被动地跟。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研究理论。

     从前人的模型里,从庞杂的数据里,从模仿的反馈里,不断总结,不断提炼出方法论,再指导下一次的实践。

     这条路,走起来看似很“慢”,需要大量的学习,总结,积累。但是,却可以给自己找到“巨人的肩膀”,洞察事情本质,从更高维的地方思考和行动。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创新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会在他的作品《与运气竞争》中提出:

     “运用合适的理论,是我知道的处理问题的最好的途径。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靠模仿做成的。

     但是,很多伟大的事情,都是要靠研究事情的理论、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真正洞察本质,才能真正做到。

     比如发明飞机,比如发明原子弹,比如创业。

     越是面对复杂的事情,越是让自己直面复杂,去深度思考,去研究原理,去洞察本质,去从更高维的地方解决问题。

     这,就是通往“伯努利时刻”的路。

     你正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未来,又打算怎么选?

     祝你,把思考做深,把路子走宽,拥有你的“伯努利时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MBTI营销的底层逻辑》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刘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