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与被塑造的:一部真实的缠足史
2022/8/20 8:57:00 群学书院

    

    

     一位小脚妇女鼓足勇气,拿着一块干的油炸麻花到“查脚员”面前,说“如果您可以把这块麻花解开,我就愿意解开裹脚布,把脚放开”。

     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Barnard)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彦颐(Dorothy Ko)的《缠足》开头所描述的一个画面。

     缠足的历史充满了抵触和意料之外的转折。缠足源于中古时期中国的宫廷舞蹈,并逐渐蔓延到士绅家族、青楼、女佣和农家。传统的观点总是强调缠足父权压迫的特质,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缠足妇女本身的动机、诱因。本书书写了不一样的千年缠足史,作者用客观中立、不动声色的分析驳斥了许多迷思和错误认知。

    

     被遮蔽与被塑造的:

     一部真实的缠足史

     来源 | School思库

    

     当我们回看19、20世纪之交的反缠足运动,可以看到存在着或大或小、观点不一的声音:

     梁启超斥责缠足女子“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蒙昧、不劳作而不引以为耻,正是中国积弱的根源。

     传教士麦高温说,“双足天赋”,缠足是与神作对;美国人柏夫人说,缠足削弱女子行动能力,限制女子生计。

     阎锡山将女性的脚和政绩脸面紧紧捆绑,用稽查、罚款等措施严禁缠足、推行放足。

     辜鸿铭则将缠足和国族关联,认为不该用西方启蒙标准来评判中国。

     女性的身体成为救国方案的展示,成为权力博弈的场所,成为国族历史的平台。

    

     面对这些史料,《缠足》的作者高彦颐敏锐地指出:反缠足史中被隐没的、不被重视的、缺少记录和聆听的,恰恰是被改造的、被认为是受益者的小脚女性的声音。

     说女性在这件事里完全被忽略,也不恰当,毕竟她们是承受这一切的客体。

     文人汤颐琐编撰了一本进步小说《黄绣球》。女主角黄绣球天生就对缠足心存不满,有着坚强品格,轻易地完成了放足,解开裹脚布十几天后就“自然如飞地奔跑”。

     进步思想固然可贵,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描述完全是男性文人的想当然和一种政治理想的寄托,与实际相差甚远。

    

     《缠足》一书可贵的地方,正是除了兼顾到这些常规的史料,也在努力尝试去还原小脚女性真实的声音,对一些看起来毫无疑问的史料提出了客观的质疑。

     1904年,浙江的发蒙学堂,举办一场盛大仪式庆祝名女学生蔡爱花放足。

     《缠足》里破天荒地提出了质疑,这个女孩回家之后怎么办?她要如何捍卫自己的身体?在之后动荡的历史潮流中,她会放了又缠、缠了又放吗?我们没有答案,因为我们连这个女孩公开演说的全文也没能得到。

    

     放脚对于女性是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前文提到的江南女孩蔡爱花年仅九岁,缠足不过一两年,放足并不难,但成年女性要采用难以忍受且不会完全成功的方法。就算勉强成为“解放脚”,也不可能像天足一样健步如飞,状况糟糕的(不在少数)甚至不如原本的小脚行走爽利。

     是的,解放脚甚至可能不如小脚方便。小脚妇女在我们的叙事报道里是几乎没有行动能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叙事只是创造了一个印象——女人被压迫地如此厉害、她们无法拯救自己,只能等待国家或者知识精英来获得解放。

     这种印象其实并不公允,到了20世纪初小脚女人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码头、农田,去完成一些困难的体力劳动。关于这点,我曾经听一位云南通海的朋友聊过她的高祖母,一位没有放脚的小脚妇女通过农田劳作养活了六个女儿和酷爱赌博的丈夫,并且还供两个女儿上了高中。

     缠足固然大大地削减女性的行动能力,但生活的残忍和中国女性的坚强意志不会使她们成为完全的弱者。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缠足的尺寸和执行的严格程度和女性的经济地位确实是紧密相关的。古来都以“燕赵齐鲁晋”为缠足模范,尤其晋地女子尺寸最小,从两三岁就开始裹脚以限制脚的发育,七八岁再正式缠足;而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女子的平均年收入可以折算为3.6石粮食,完全超过了她们生活所需,相应的,江南女子在七八岁才开始缠足,脚的尺寸也最大。

     但明明都能养活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不缠足?高彦颐在书里提出了她的洞见,在缠足这个话题上,女性从16世纪开始就别无选择,缠足在她们接触的所有叙事里是“特权”而非负累。

     甚至对于一些女孩来说,这是她们为数不多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来战胜现实的事情。一位姓金的女士,曾经撰文描述自己缠足如何痛苦、每日度量尺寸、多次发炎,但她因此成为远近数村的缠足魁首。

     听起来非常离谱,然而如果我们能理解,这是一种特权和荣誉;同时和放足女子忍受痛苦却常常徒劳无功比较,大概更可以看出女子的被压迫——她们在一个传统的文化体系里被灌输了缠足的正当性和高贵,并因此忍受痛苦;当缠足被视作一种陋习,她们又沉默地、耻辱地再次承受痛苦去放足。

     她们曾经在畸形的文化里被塑造,自动地折损自己身体去换取荣耀,又被嘲讽辱骂,似乎是她们自取其辱,就像《缠足》的英文名“Cinderella‘s Sisters”,削足适履。太多不必要的苦难被施加在她们身上,她们的双脚是宗族的荣耀,是文人的春情,是国族的耻辱,是军阀夸耀的政绩,独独不是她们自己意志的延伸。

    

     《缠足》在这段本该从女性出发的历史里,为我们提供了稀少而真实的女性视角。

     但这不是它唯一优秀的地方,高彦颐女士真的做到了如她自己所说,更客观、具体、全面地讲述这段历史,而不是急于批判和总结。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群学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