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家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
2023/4/2 8:57:00 群学书院

    

    

     题图:许倬云先生全家福,2022年冬于匹兹堡

     2022年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办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视频中讲述了《我的家乡在江南》。

     许倬云是无锡人,这些年,他在访谈节目中,常常会提及故乡无锡,也时常撰文回忆家乡的种种风土人情。作为先生家乡的媒体,却始终欠先生一次专访,这成了我们的一个心结。

     于是,2023年的春天,在许氏后人许树铮先生的热心牵线下,我们向许倬云先生表达了《无锡日报》希望对其进行独家专访的愿望,先生慨然应允。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也尊重他的想法,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了这次特殊的访谈。

     忆起故乡,许倬云情真意切,几度哽咽,他说:“我还可以回去。”

     我还可以回故乡

     文 | 张月、韩玲

     来源 | 《无锡日报》2023年3月4日A05

    

     01

     桑葚是童年的味道

     沧海桑田,褪不去许倬云对家乡的深刻记忆。

     “1930年,我生在厦门。在厦门的时候,每年也要回到无锡,但那时年纪还小,印象不深。后来,我们就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许倬云所在的许氏支脉祖籍河南,后迁至福建,乾隆年间,由福建迁到无锡,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成为江南士大夫家族。

     虽然许倬云的家族在无锡,但因为父亲许凤藻在厦门工作,所以许倬云没有出生在无锡,而是出生于厦门。

    

     约1934年,父亲伯翔公由厦门海关监督赴荆沙关监督任职,与母亲摄于长江轮船上

     许倬云告诉记者,那时回无锡,他年纪尚小,对无锡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对家里的生活,印象很深。

     “我家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桑树,小孩子就喜欢去摘桑葚吃,紫紫的嘴巴,红红的手,很好玩很有意思。”家乡桑葚的酸甜可口和那抹紫红,是许倬云最深的童年记忆。

     许树铮在无锡的老家跟许倬云的老家离得很近。许树铮介绍,许倬云在无锡的老家位于城中东河头巷,即现在的梁溪区崇宁路、东河花园一带,彼时是典型的枕河人家。

     许倬云清楚地记得,他们家前门后门都有河,有码头。过年的时候,河面船只往来忙碌,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送菜果、卖柴火,很是热闹。

     “亲戚朋友往来频繁”“家里的祭桌上摆了许多祭品”“墙上挂着历代祖宗的肖像”……许倬云回忆,那时,在乡下看田的农夫也会带着磨子到城里来替他们磨粉、蒸糕,孩子们等不及做好米糕,便去拿米粉往嘴里塞,“一人拿一坨,糯糯的,甜甜的”,这些温暖的记忆,人情味十足。

     02

     无锡有终身的朋友

     许倬云成长的年代,烽烟弥漫,家国罹难。

     “抗战期间不能回家。”许倬云说,那时候,他们一家从沙市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许凤藻早年留学英国学习军事,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熏陶,历史、地理功底很好,视野宽广。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天生残疾、行动不便的许倬云从小喜欢读书。但抗战期间的东奔西走,令他无法进行系统学习,“基本是父亲和舅舅、哥哥和姐姐有机会就点拨几句,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看书,是一种不规律的学习方式”。

     正是那段边逃难边读书的艰苦岁月,让许倬云有了较同龄人更强的毅力与见识。

    

     约1936年,许倬云(前左一)与许翼云、许凌云及小姑摄于沙市江边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一家回到无锡。“那是我第一次在无锡上学,在辅仁中学上高一。”许倬云回忆,他刚入学时,没有学籍,是寄读生,参加月考之后,才升级为正式生。

     许倬云告诉记者,在无锡读书的两年半,是他求学生涯里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终于得以接受学校教育。

     许倬云说,在辅仁中学,不仅有老师的教育,学生之间也相互交流辅导。他直言,当年,假如没有同学的帮助,他的学习无法步入正轨。因此,他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生涯始于无锡。

     “但我对他们也有一定的贡献。我去过的地方,比他们多多了,我受尽了苦难,也获得了经验,这是他们所缺乏的。”许倬云打趣道。他说,跟同学们彼此交流,各有受益,而他也将那段时期的朋友视为终身的朋友。

     许倬云还记得,他们校园离东林书院不远,老师上课会说起,他们是东林子弟,有东林的气节,“东林书院的那副对联,我们每个人都记得很熟,像是生命的指导一样”。

     03

     家乡可以交托一切

     家乡是什么?江南又是何方?

     许倬云给出了他的回答:“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传递。”“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丽的山川,一年粮食两熟,鱼虾满池子都是,这是特好的福气。”

     许倬云说,每次回无锡,他们都要去上坟祭祖,也会到惠山祠堂祭祀,他感受着一路优美的风光,更感怀着地方淳朴的风俗,体味着乡人间的温情传递。

     “这都让我觉得,无锡是个富有人情的地方;让我觉得,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许倬云说,这就好像在外旅行的人回到家,换了衣服,鞋袜一脱,两脚一泡,喝上一杯茶,那种安逸,就是家了。

     “所以,我对无锡,是归少离多,这种温暖和怀念,后来升华为我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华同胞的感情。”许倬云说。

     许倬云定居美国后,回来无锡很多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家也会在无锡举行家庭聚会。天南海北的许氏子弟回乡寻根,聚集一堂,出席人数多达上百人。许倬云回忆,他上一次回到无锡,是2005年在南京做访问教授期间。那时,他回无锡的次数很多,逢年过节会来无锡扫墓,拜会长辈,与同学聚会。

     他还记得,有次辅仁中学的老同学聚会,“两个大圆桌,聚了一整天,同学们又是哭又是笑”,后来再回来,老同学每次少一点,再后来,大家连通信也没有了,“但也有老同学从无锡到美国来看我的。我感激他们,也想念他们,在那个年代,这种情感是无法代替的。”

    

    2009年,许倬云与辅仁中学同学合影(钦嫣供图)

     采访末了,许倬云深情地说:

     “我93岁,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我还有没有可能回来,因为我已经瘫痪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回去。”

     THE END

    

     江南春初

     许倬云

     到江南,杨柳新绿;待得柳抽丝,江南春已暮。海外游子已老,但梦中问:“人在何处?”乍暖犹寒,叶初绽,枝头滴露,东来紫气,花非花,雾非雾,江南才春初。有书信:赶上江南春,长与春住。稍蹉跎,慢动身;乳燕已离巢,草长花老叶满树。花非花,雾非雾:江南春已暮。江南子弟他乡老,西望夕阳,山外山。万重山、万里浪,才是太湖。中夜醒,孤灯黄,眼模糊。花非花,雾非雾,拭眼问:“心”在何处?“身”在何处?

    

    

     许倬云先生作品系列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群学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