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校长匡亚明
2023/4/19 8:57:00 群学书院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gif/VE9ft5yObnjeMylstSTy9LghtMwwNfs3EBTsIH59JFpLl1ia2Gb5CiazgqGdibe8DRnbB6r1vJGneepHq8judYOUQ/640)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VE9ft5yObngO51zYvBpdmrOsHdJY70osqTlvry1RTwSqQuzjOY2OeDiaqk9MdFVYUNaUc8okiab94tVjO9hVFhxg/640?wx_fmt=jpeg)
十多年前,博客中国网站曾举办“中国最受推崇的十位校长”评选,评选结果为:
蔡元培、胡适、梅贻琦、苏步青、茅以升、蒋梦麟、匡亚明、李达、吴玉章
匡亚明先生(1906—1996)是江苏省丹阳人,曾先后就读于界州第一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学,是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资深革命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担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研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1978年复出,担任南大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大名誉校长。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晩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著有《孔子评传》和《求索集》 《匡亚明教育文选》等。
匡亚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大刀阔斧”办教育与“不拘一格”聘人才的壮举,迄今仍备受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师生乃至中国教育界怀念。
本文节选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追忆匡亚明校长》一文,原载《传记文学》2022年第11期,作者杨正润,知名比较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访问特聘教授,传记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匡亚明:一位大学校长的风骨与担当
四十年来令人怀念的六位大学校长
曾有校长匡亚明
文 | 杨正润
来源 | 传记文学杂志微信公号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cZV2hRpuAPiaJQXWGyC9wrUzIicibgXayrgibTYarT3A1yzttbtaO0JlV21wMqroGYT3QtPq2C7HMYsvicSB2p7dTBg/640)
记得是1980年秋天,那时的我还是南京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一天上午从宿舍去图书馆,只见学校大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围观门墙上张贴着的一张校长办公室发布的布告,布告非常简洁,只有几行字:匡亚明校长因病外出休养一段时间,现在基本康复,已经回校视事。全校任何教师、职工和学生,有任何同南京大学有关的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匡校长反映。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这张布告让我终生难忘。布告中“视事”两个字是公文用语,现在已很少用,不过想想倒也准确、简洁、传神。尤其难忘的是布告中的三个“任何”,做领导的恐怕大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有这样自找麻烦的?南京大学的校长,谁要见都随时可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汇报?我见过的布告多了,这样措辞和风格的布告,我之前没有见过,以后也再没有见过。我想这布告一定是校长亲拟,秘书是不敢这样写的。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VE9ft5yObngO51zYvBpdmrOsHdJY70osQV2Iu8I22yYbhtsWvw1Mp24UTLicBaPtxWTkPpjsib7cmPppWCiany7TQ/640)
匡校长的布告出来一年多以后,我第一次正式拜访了匡校长,那是1982年春末的一个下午,目的是向校长“告状”,请校长帮忙。
20世纪80年代,用房是南京大学的头等难题,引发过多少矛盾和纠纷。那时南大只有鼓楼一个校区,且位于市中心,难以扩展,教学区北园加上生活区南园,总共才700多亩,无论教学、办公用房还是师生宿舍,都十分紧张。校部机关就设在几排简陋的平房里,拥挤不堪;图书馆门口,每天一早会聚集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读英语,大门一开即蜂拥而入,抢一个座位占据下来,这半天就有了学习的地方;至于住房就更是拥挤,学生的集体宿舍,本科生8人一间、研究生6人一间。青年教师许多是三代同堂,住20平米的一间。每到饭点,筒子楼的走廊里烟雾缭绕混合着饭菜香,这些都是南大那时特有的风景。
就是匡校长自己,当时的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他调来南大后,住在青岛路紧靠校园的一幢小洋楼里,那本是南大的校长寓所,小院里草木繁茂,幽静美丽。“文革”开始,他被“造反派”赶出小院,住进南园集体宿舍;“文革”结束,他恢复了校长职务,但拒绝搬家。他说:“只要我是校长,南大的住房问题不解决,我就按兵不动。”于是,一校之长就在老旧的筒子楼里又住了几年。我读研究生时住在13舍,对面14舍二楼最东头的几间房就是匡校长的家,透过窗户有时可以看到匡校长的身影。我常暗中发问:那楼里一层只有两间公厕,匡校长已是高龄,住那里方便吗?
匡校长恢复职务以后,十分重视解决南大的住房困难,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给教师一间书房!”他也实实在在做了一件振动南大、传遍全国的事:学校在北京路2号新村造了两栋宿舍楼,每套三室一厅60多平米,是南大当时最好的家属宿舍。有一次,匡校长出差,房子还没有造好,就按照图纸被分掉了。匡校长回校以后,看了分配方案,发了脾气:“怎么大半分给干部、不给教师?教师要备课和做研究,需要一间书房,应当得到照顾。”但是这个分配方案已经正式通过了,怎么改?匡校长提议: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并且把省委书记请来参加,重新讨论和制定分配原则。最后的结果是原来的方案硬是被推倒重来,那两栋宿舍楼大部分的房间都分给了教师。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VE9ft5yObngO51zYvBpdmrOsHdJY70oscGzW19oV1XlHICIoJ6NYlYscOCSFzcxpp2hxMW5TGPJa8kjbyospdg/640)
匡亚明校长题词
不久以后,《光明日报》全文刊载了匡校长在学校常委会上的发言。在“科学的春天”刚刚开始、大家正饱受住房紧缺之苦的时候,“给教师一间书房!”这个口号震撼、也温暖了多少南大、以至全国教师的心!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啊,对我来说,真正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还是近20年后的事,那时的我不但不可能有一间书房,而且几乎陷入没有立足之地的窘境。
1981年年底,南京大学一、二两届硕士研究生同时毕业,其中100多人留校任教,我们当然十分高兴,但是又碰到一个难题:学校宣布毕业留校的研究生三年内不分配住房。
我们那批研究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家,一部分家在外地的读研期间也把家属调到了南京。我也是如此,妻子和孩子调来住哪里呢?最初是“打游击”,也在教研室住过。到我们两届研究生毕业,宿舍空出不少,我们这些没有住房的就一人占了一间。虽然吃喝拉撒睡,全在这20平米里,但一家三口总算团聚,倒也自得其乐。
可是好景不长,我们住了没几个月,就看到校产科贴出一张布告,大意是:新一届研究生即将入学,往届生毕业后占据的研究生宿舍必须尽快让出,供新生使用,违者予以纪律处理。
我们要在南大无立足之地了,只有另找出路。那一阵,我们去到南京多所大学,还有党校和研究所,看看有没有愿意收留的。当时研究生还很少,物以稀为贵,想要的单位不少,但是在住房普遍紧张的年代,有空房的学校就很少了,加上调人要一级级审批、办手续要时间,看来一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们人人心急如焚。
就这么离开南大,也实在不甘心。走投无路之中,我们突然想到个办法:找匡校长去!匡校长在南大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都说他对干部要求很严格,对学生和教师总是亲切和蔼。而且,他布告上说过谁都可以找他,也说过要给教师一间书房,而我们只要一间住房!
其实,此时匡校长已经不再担任南大校长,而是转任名誉校长,还担任着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家也搬出了南大,住进省里分配的寓所。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我们也没有预约,那天下午几个人就直接去了高云岭匡府。
秘书把我们领进客厅,匡校长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见到自己的老校长,我们也顾不得寒暄,七嘴八舌满肚子的委屈倾诉而出。匡校长听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脸上的表情也严肃起来。他缓缓地说:“这事我是第一次听到,我说过要给教师一间书房,南大一时不能做到,但也不能让教师流落街头吧?”
我们告诉他,学校规定对我们三年不分房,他很生气:“三年不分房?谁说的?这三年住哪里?这不合理,也行不通!”听说我们想调走,匡校长更是生气:“为这事你们就要调离南大?我很不赞成,国家和南大招研究生,是下了大决心的,你们拿到学位刚留校,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怎么能说走就走?有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他想了一会儿,提出两点:“我会把这事向南大提出,我不是校长了,还是名誉校长,有这个责任。你们也应当写信向上级反映,这个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注意。”他最后特别强调:“写信反映问题一定要署真实姓名,写匿名信不好,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嘛!”这话引得我们一阵大笑,心里有底了,高高兴兴离开了匡府。
我不知道匡校长后来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此后没人赶我们走了,三年不分房的事也没人再提了。不久,校方专门拿出南园的17舍,进行了简单改造,每层辟出几间共用厨房,分配给我们这些毕业留校的研究生和一些青年教师。一定是匡校长为我们说了话,否则问题不会这么顺利、圆满地解决。我深深地感谢匡校长,因为他,我有幸进入南大读书,并在南大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THE END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US10Gcd0tQGXUUoViazicvYYchRc1IJiaPXGmsCoJnbGhg8bg7Zcc7OcgaWpn6icWjibzvzmaF1rbZSZU2EPkqM8naQ/640)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VE9ft5yObniaeKNR6955RzF1DeiadosJS4ZOHMOdvE3yjiae4bdqPm9m26ladErMeHMfPfINZggqh0K2hGjMFLPicg/640?wx_fmt=jpeg)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VE9ft5yObng1epZunAjCIiaFkvarWibicALOx3LKQWKLKje14caxYcCnCYL1miaDfjsjajoYqLrCm8CcmCXJsrWmOg/640?wx_fmt=jpeg)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VE9ft5yObng1epZunAjCIiaFkvarWibicALyG4Tzs0TZ62ehkhtS9sp3wSanRqrJgIQTz3WsLuibGBhYAqyMGWPbFg/640?wx_fmt=jpeg)
![](/asp/image.asp?m=0&w=gh_067ac289be3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VE9ft5yObnj48QLWV2dEbXH6QIImFjU5TKVBpuNkI1FFmGcf6lgHoGN7kicGHc9UhDQKe0pgsJOc0CdkWplicTDg/640)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群学书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