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正在撤出上海,给新中产腾地方
2018/12/21 22:06:30星爸爸 叁里河

上海市劳动局从 1996 年开始全面管理外国人就业。到了 2009 年,时任外国人就业中心主任的孙汉德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时候说,13 年来外国人数增长了 13 倍,从 5000 多人增长到 6.86 万人。
到了 2016 年,这个数字大概是 17.5 万,又翻了两倍多。从 1990 年代改革开放打开的庞大市场到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独步全球的经济环境,上海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成为跨国公司的乐土。
开疆扩土的外企高管在这段时间接踵而至。外资对上海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上个月上海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表彰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大会上表示,改革开放 40 年来上海利用外资实现了 “跨越式发展”。
中新网引用数据称,实到外资用了 18 年时间达到 500 亿美元,而下一个 500 亿仅花了六年,紧接着两个的 500 亿均只用时三年。截止到今年 10 月底,上海累计引入了 2375 亿美元。
中国经济时报 2014 年一篇报道称,外企对上海 GDP 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
2016 年之前应该是外资外派高管在上海子过得最舒服的日子。根据汇丰银行 2015 年外派人员调查报告,当年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年均工资为 15.8 万美元,远高于全球均值 10.4 万美元。根据 CNN 的一份调查,当时超过四分之一的外籍在华员工年薪为 30 万美元以上。
不仅如此,公司还会提供包括住房和子女教育在内的补贴方案。06 年的时候,欧美跨国公司给基层的房补就有 1000 美元每月,有家室的中层有 4000~5000 美元,而总裁级别的就超过 1 万美元了,当时一名国际物业顾问告诉东方网。
“这是个对外国人来说很棒的城市”,一名姓谢的房产公司主管在 16 年对 BBC 说,即使是当时已经显著上涨的生活成本也会被其它好处掩盖,“付出和伦敦一样的价格,但是房间是两层的,而且还是精装修的”。
但彼时上海的生活成本已经是亚洲热门外派城市中的王者了,国际学校集中的浦西是很多外国家庭选择定居的地方。普遍情况下,每月 1500 美元的子女就学成本和 3500 美元左右的服务型公寓足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还是东方网 06 年的采访数据:外籍人士租了上海 90% 的高档住宅。随着外派人员增多,高档住宅的平均租金已经从 2000 年的 18 美元/平方米/月,上升到目前的 25 美元/平方米/月。其中,卢湾区(已撤销)的平均租金最高,达到 37 美元/平方米/月。
按照当时大约 8:1 的汇率,一套 100 平米高档住宅平均租金大概在 20000~30000 元左右。今天,在一个专门做外国人服务型租房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浦东新区、徐汇和闵行等地外国人较为集中的小区里,80~110 左右的主力户型的月租基本上也在 20000 元上下。
链家去年的上海外籍人士在沪居住报告统计,在新天地、碧云和陆家嘴等欧美外籍高管最喜欢的住宅区,适合家庭居住的大户型月租均价基本都以三四万的月租金起步。

(图表来源:www.shine.cn)
从 2014 年开始,这些富裕的外籍高管开始离开,之后每年的外籍人士总数量大致保持稳定。根据提供全球搬家服务的 UniGroup Relocation 公司的数据称,2104 年搬出中国的人数和搬入的人数比例是 2:1,美国作为主要外派国,2014 年的进驻高管人数比上一年少了 22%。
其中当然包括有工作合同到期的原因,一般来说,外企高管两至三年后就会调回总部或者另驻他处。但是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导致跨国公司营收下降、其它地区经济复苏、公司削减福利和恶化的空气环境使得外企高管这一消费主力开始撤出上海。
生活成本直逼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空气质量又不如这些地方,留在上海的利弊天平也就自然倾向于后者了,环球时报英文版的一篇文章如此评价。
具体的数据呈现很难找到,但从个体案例不难看出生活成本是很多外国人离开上海的原因之一。
专门服务外国人的门户网站 SmartShanghai 曾发现,由于公司福利的削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难以负担外籍子女学校高昂的学费,更多的人倾向于前几年的兴起的民办双语学校,两者的花费之差最高可以达到 15万元左右。
华尔街日报称上海最有名的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外籍子女学校去年的比五年前的高峰期减少了 17%。在 SCMP 的一篇报道中,来自印度的受访者就有好几个朋友因为学费过高而离开上海,“虽然他们很喜欢留下”。
万宝盛华旗下子公司 Experis 的一名主管也告诉 SCMP,占整体外派人员多数的跨国公司外籍管理层正在打包回家,此类公司的工作岗位数量也在下降,从之前占这家招聘公司八成的业务份额降到了一半左右。
可是前几年由这批 “高端” 外国人推高的国际学校学费和房租市场并没有随他们离开而下降,国内新中产阶级近年来的爆发和海归人群填补了空白,托起了上海的生活成本。事实上,外籍主管原来的岗位上也更多地出现了黄皮肤黑头发的海归,比起前者,大多数海归没有拖家带口的烦恼,安置成本不能说低但一定不会超过前任。
如前所述,在沪外籍人员的总数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级人员撤出,替代他们的是来寻找普通工作机会的外国人。
在 shine.cn 的统计中,大约 50% 的外国人是主动来到上海寻找工作机会的。经理人、IT 工作者和设计师等是薪酬较高的工作岗位,但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品牌推广和语言教师等对技术要求略低的工作却是最好找的。垂直咨询网站 ExpatArrivals 对上海评价说:“工资和搬迁补贴不再像以往那么具有吸引力…..更多的驻上海外派人员开始接受比以往薪水更低的工作。”

(图表来源:www.shine.cn)
在招聘网站和社交平台上,外国人找工作和住房的要求也愈发 “接地气”。在平均薪资上这些外国人可能高过中国同行,但没有大企业的员工福利、独立务工的外国人负担上海的生活成本显然不易。高管可以选择回调总部,但打工的个体最好的选择是前往其它城市。
加上这几年二线城市加入到对人才的争夺中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像杭州、成都和合肥这样也越来越受到外资欢迎。以合肥为例,观察者援引数据显示,2012 ~2017 年五年间合肥 GDP 增长率达到 73.22%,其中 2017 年外资直接投资额 203.8 亿。
在杭州,峰会后亚运前的这几年名气大涨,叠加互联网产业崛起,也吸引到大量外国资本。在街头的外国面孔已经非常常见。同样随着中产的崛起,子女教育开支在杭州家庭支出所占比例逐年提到,多年前上海的国际学校风潮在杭州再次上演的。
随着多家国际学校落地,在钱江新城这种学校扎堆的中产聚集区,外教的身影越来越多。在 19 楼论坛上就有网友爆料,收费 20 万一年的国际小学贝塞斯即将开业,旁边的高档小区中海御道 “被包租了十几套房子当作外教宿舍”。
开头提到的上海市外国人就业中心主任孙汉德当时接受采访时说上海当时外国人占比太少,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按照当时的上海市人口数量 “一千六七百万”,达到香港的一半 “到 5 %的话也要 80 万人”。
两年前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确定要在 2040 年把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人。按照上海市 2017 年统计年鉴,2016 年常住人口为 2419.7 万,外籍常住人数约为 17.6 万。距离 2500 万有约 80 万的缺口,按照当初 80 万年外国人的目标,不算自然增长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简单粗暴地估算下其中大约 60 万需要外国人补齐。
即使是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连续六年评为最受外籍人士欢迎的上海,这看起来也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叁里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