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凭什么可以为所欲为
2019/2/1 23:21:39一姐 叁里河

    

     几层监管全部漏洞百出,只指望证监会完成最后的把关是不可能的

     前年春天,刘士余曾经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敲打过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是讲规矩、有红线、有底线的”,“不管是谁犯了规,都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市的退市,该退场的退场”。

     话不是空的,2017年证监会发出了200多个行政处罚决定,罚没金额同比增长近75%,市场禁入,退市等终极大棒都拿了出来,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最近这波A股天雷,简直是专门来嘲弄过去两年的“严监管”来的。

     稍微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原因主要还是违法成本太低。以2017年为例,虽然罚没金额创新高,但主要集中到几个“杀鸡儆猴”的“猴”身上了,比如鲜言这样,一个人被罚了30多亿,能占到罚款KPI的一半,更多的罚单,罚款金额还是只有几十万。

     不是证监会不愿意罚,首先是有《证券法》在挡路。根据《证券法》规定,造假上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这些普通股民觉得十恶不赦的大罪,如果最后核定当事人没有太多违法所得,也只能顶格处罚60万。

     所以之前好几起犯了众怒的案子,比如赵薇夫妇50倍杠杆收购万家文化,坑害了万千股民的事情,还有掏空上市公司,涉案金额60多亿的保千里,最后都只能顶格处罚60万了事儿。

     吃了天价罚款单的鲜言,最大头的30多亿罚款,罚的是他“非法持有证券”,对于信息披露上的违法,也同样只有60万的罚款。这也难怪,当初鲜言的公司面对证监会的上门调查,保安不让进,工作人员也敢嚣张跋扈的说:我就是不提供材料,你们证监会来也没用。

     这也还都是有了“严监管”指令后的情况。在更早的时候,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市疾控人的处罚主要是“批评”和“谴责”,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的前4年里,一起针对上市公司以及董事的处罚都没有。95年,因为“变更配股承销机构没有报批证监会”,证监会才对厦门泰达公司做出一例处罚,处罚的内容,是对公司董事长及董事提出“批评”。

     一直到99年,证监会才开出第一张罚单,罚款对象是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罚款金额是3万元。

     差不多也是从99年后,周小川当证监会主席的那个时候,证监会的监管职责才开始确定。2000年成为证券市场“监管年”,一年内有11家上市公司受到处罚,当时轰动的不行。

     但监管职责确定,不意味着就能监管到位。对上市公司来说,除了《证券法》落后,给予了各种“保护”,还在于违法被发现的成本也很低。

     本来上市公司最直接的监督人是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但监事会成员仍然是公司员工,工资是公司发的,监督的对象是自己的老板,职权也是老板赋予的,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举报公司”的动力。

     独立董事也一样形同虚设,前几年证监会处理过一个叫宋常的独立董事,一个人是4家上市公司的独董,本职是人大经济学教授,担任独董的公司大多是自己学生的企业,独董的职责没有怎么履行,倒是借着接近上市公司的便利,疯狂搞起了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监督的第二道防线是中介机构,但现实是,由于上市公司属于稀缺资源,中介机构为争抢客户,帮着粉饰财报都来不及,根本不可能自打饭碗,把上市公司监督完蛋。

     前几年闹出巨大丑闻的山西天能,招股说明书里造假造的明目张胆。山西,一个产煤大省份,火电价格远比什么太阳能路灯性价比更高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年财政收入2亿元的穷县,每年花4000万去采购太阳能路灯,这事儿就赫然出现在公开的招股说明书里。

     但这个破绽负责保荐的中介结构,愣是没看出来。还有闹的举国沸腾的银广夏案件,负责出具审计报告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一开始就是合谋。

     还有一个难点是,中介机构本身也是垄断的,处罚难度相当大。13年处罚万福生科,对保健机构平安证券作出了“罚款7000万,暂停3个月保荐资格,拿出3个亿先行赔付中小投资者”的处罚,就引的外媒纷纷关注。

     而普遍被认为是上市公司第三道监管防线的地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以上市公司作为政绩的前提下,更是不可能大义灭亲。除了部分国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地方政府外,各地政府对稀缺的上市资源,一向争抢的凶猛,看当年周小川让PT水仙退市的那个费劲儿程度,就知道指望地方政府的监管是多么不靠谱。

     几层监管全部漏洞百出,只寄希望证监会完成最后的把关是不可能的。西南财经大学在《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中,对比过中美两国监管部门的人员配备情况,得出了“中国监管力量太薄弱”的结果。

     但按照上市公司数量和证监会人员的比例看,中国并不低,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中国的证监会在发行、审批上花了太多精力,三级稽查体系建立后,算下来,稽查人员只占到证监会总人员的10%。

     好多年以前,有外国记者对朱镕基说,你这个总理当的累,是制度性的,这个话对证券市场也适用,上市公司为所欲为的背后,不只是证监会失责,也不是某个人的错,是监管制度本身的漏洞。

     恼人的是,这个漏洞从资本市场诞生那一天就开始填补,填补了这么多年,还是进展缓慢,仅是关于《证券法》的修订,已经从13年喊到18年,结果去年后半年突然又不怎么提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叁里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