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还是歧视,只有一纸之隔
2019/2/23 22:50:09一姐 叁里河

    

     “性别平等既是道德需要,也是经济需要”

     5年前,河南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杭州一家公司文秘职位时,被对方用“我们只招男生,女生不方便出差”为由拒绝,为此双方走上法庭,法院判处用人单位败诉。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就业性别歧视作出的判决。

     然而,败诉的用人单位只被判罚了2000元,被认为毫无威慑,可能会成为“变相鼓励”。

     今年看,这个案子有点生不逢时。

     人社部等九部门2月22号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对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做了更严格的规范,除了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得限定性别外,还第一次明确给了几条红线:

     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

     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

     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

     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

     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各部门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带头遵法守法,坚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行为。

     通知还提到:

     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招聘信息,可面临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更严重的,还可能被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以及纳入失信名单。

     这个通知收获了截然不同两种评价,一种认为在中国女性就业率连年下滑的现状钱,国家终于出手做了一件好事儿;另一种认为不投入真金白银的保护,会成为加剧歧视的催化剂。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联合国消除对女性歧视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对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没有就“歧视”这一概念给定具体定义表示关切,这次九部门联合通知,至少在定义歧视上,是一个进步。

     而关于对女性的“保护”和“歧视”之间的界限,也一直是全世界都广泛讨论的话题。

     以美国为例,女性就业权的完善,也经历了从不被保护,到被特别保护再到被平等保护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许多州有限制女工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止女性上夜班,限制女工职业领域等“保护性”立法。这种只适用于女性、而不惠及男性的“保护性”立法,实际上夸大了女性和男性身体能力上的差异,被认为是另一种歧视而不是保护。

     不过,对中国而言,九部门最新公布的这个通知,有着更特殊的背景。

     首先是中国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最近几年来持续下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女性就业的比例正在缩小,2017年中国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仅有63%,不及十年前的65.5%,跟1990年的73%相比,更是差距巨大。这其中当然有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女性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但下滑速度加快仍然值得关注。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报告显示,在涵盖144个国家的性别平等排名中,中国已经连续九年下滑,从2008年最高的排名57位,落到了2017年的第100名。

     而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率,本身也是一个经济行为。2015年麦肯锡的一个调查报告曾测算,如果完全消除工作中的性别差距,将使2025年全球GDP增加28万亿美元,大约等同于美国与中国当年经济总量之和。即便只是各国性别平等发展速度赶上所在地区里表现最优的国家,全球GDP的增量也高达12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德国和英国当年的GDP总和。

     世界经济论坛也曾经单独测算过中国的数据:

     若中国能够在2025年提升25%的女性经济参与度,本国GDP可增长2.5万亿美元,同期全球GDP亦可增长5.3万亿美元。

     实际上,早在2016年,总理就曾表示“药监局消除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公平就业”,这次通知中,也明确提到“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动妇女更加广泛深入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

     所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个通知的出台并不意外。

     另一个背景是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问题。2017年的两会时,人大会议发言人傅莹曾强调,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可能令职业女性面临新一轮就业歧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要跟上”。

     年初任泽平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小于1.5,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到:如果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6左右,那么从2027年开始,人口总量就会开始负增长。

     《纽约时报》引用的一个政府报告说: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的劳动力可能减少1亿人,从2035年到2050年再减少1亿人,这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预算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所以,关于最新的这个通知,就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禁止歧视的信号,另一方面,它也给在考虑生孩子的女性发出了信号:那么就生个孩子吧。

     相比于其他的影响,这一点可能是尤其值得忧虑的。提高生育率历来都有两条显而易见的方式,一种是欧洲国家目前采用的巨额奖励政策,通过包括婴儿奖金、津贴、免费入学、医疗保健等高福利来提高生育意愿,一种是部分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事实上采用的,以剥夺女性参与就业市场的机会,逼迫女性回国家庭的方式来实现的。

     很显然,欧洲人的方法,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问题就是我们为了提高生育率,是否愿意付出更高的开支?

     如果不能,那么这个通知背后隐藏的,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叁里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