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教育的均衡和私立教育的多元,在马来西亚的争论焦点是种族与宗教平衡
2019/9/17 12:30:00编辑部 叁里河

    

     教育公平问题在东南亚的多元社会里有着不同的解读。

     作者 | 编辑部

     有印度裔马来西亚家长接受采访时曾说,一个理想的马来西亚人应该掌握四种语言,它们分别是承载马来西亚国民性的国语(马来语)、迎合世界潮流发展的英语和华语,以及为了保证足以传承的淡米尔文。

     在马来西亚,政府出资公办的几大类学校里,能够保证足够课时的通用语言只有马来语和英语,身为少数族裔的华裔和印度裔想要维持文化传承、拒绝在种族上被同化而坚持不放弃母语教育的话,只能选择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

     然而,随着行政原因、生育率下降和少数族裔的政治弱势等因素影响,华小和淡小的就读人数不断下降。从 2008 年到 2018 年间,马来西亚全国华小学生人数从 63 万多人下降到 52 万人左右,而淡小人数则从 10 万人左右减少到 8 万人左右。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植的国小成为马来人的首选,再加上伊斯兰教的强势和排外,对于华人和印度裔来说,华小或者 “体制外” 的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教育避风港。

     国小的强势其实是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在英国殖民者制定的方针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革一步一步形成的结果,以马来文作为国家意识的代表放在首位,母语及其代表的种族文化其次,全国上下形成 “一个大马 ”的共识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理想状态还有另一面,那就是维持伊斯兰教育的绝对地位。因此伊斯兰从一开始就有 “国教” 的地位,例如在公立教育的代表产物也就是国小中,教育部规定的每周 1380 课时中必须要有 180 课时的 “回教教育”,加上国小高达 95% 的土著学生,少数族裔确实 “岌岌可危”。

     因此对于不愿被同化的少数族裔家庭,以及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来说,政府主导的公办不仅无法满足需求,甚至已经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同时,新时代中的亚洲经济形势也使得华语变得更加重要,成为就业经商的一种必备技能,再加上宗教和种族认同等原因,中产家长乃至底层家庭们也开始寻求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例如华小、私立学校、国际学生甚至是出国留学。

     当今大马的专题文章 《国民融合不再?新世代如何在种族泡泡成长》一文就详细分析了这种趋势。

     当我们关注北上深这类大都市里的中产家长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各种现象时,更多的注意力会被放在经济差距和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

     比如民办学校的掐尖招生,不仅加剧了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还把教育传导给低龄阶段,甚至在学龄前就引发 “踩踏”,像是课外培训市场的狂热,提供高价学位的中介黄牛等等。而民办学校崛起和超级中学掏空教育资源的本身也是一个资本战胜公平的故事。为了更有效的分配教育资源,新的政策要打破的也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利益链条,例如提倡素质教育、禁止课外补习班。

     这也是寻求均衡的公办教育无法满足中产阶级多元化教育需求的体现,只不过在单一种族的中国,“如何维持来之不易的社会经济地位” 是焦虑的源头,而在多种族的马来西亚,种族和宗教之争使情况显得更为复杂。以下是我们节选的一部分 《国民融合不再?新世代如何在种族泡泡成长》文章,全文链接在结尾处,强烈推荐阅读。

     国民融合不再?新世代如何在种族泡泡成长

    

    

    

     1980年代,阿妮塔(Anita Mennan)出生园丘地区,当地居民大部分跟她一样都是印裔。

     她自小与其他友族一起上学,毕业后投入职场工作,与其他族群的同事沟通互动都不成问题。

     但她的17岁女儿阿兹瑞拉(Azriela George)则截然不同,这个孩子从国民型华文小学毕业后,转至私立中学就读,成长过程没有结识任何的马来朋友。

     “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马来朋友也有华裔朋友,她却没有,这实在令人难过。她没那样的机会,他们要去哪里相遇呢?”

    

     不同因素驱使下,许多大马人放弃到国民小学就学,阿妮塔就是一例。部分专家担心,学校族群分布的失衡会影响国民融合。

     毕竟,2000年国小的土著学生比率为91%,但至2016年,土著学生比率更进一步推高到97%。

     这也意味着,7到12岁的土著孩子,也是马来西亚儿童人口的多数,目前正成长于“单一种族的泡泡”之中。

     阿兹瑞拉为何离开国小?

    

    

     教育部消息人士透露,华裔进入华小的比率估计高达99%。由于华裔占了大马非土著的显著比例,随着华裔不到国小就读,国小变成以土著学生为主,而显得不够多元。

     比方说,马来半岛的土著主要为马来人,半岛的国小里非穆斯林学生算是“极少数”,导致许多非穆斯林父母难以接受。

     回到阿妮塔的女儿阿兹瑞拉的案例,虽然她毕业自私立学校,但她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其实去的是巴生谷的一所国小。

     阿妮塔与丈夫两人都是国小毕业的印裔,本来没有多想,就把阿兹瑞拉送入当地的国小。

     不过,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女儿会是全级唯一的非穆斯林学生,学校因而难以照顾仅有印裔学生的需求。

     譬如,当所有学生上“伊斯兰课”时,阿兹瑞拉无法像其他国小的非穆斯林小孩那样,转而上“道德教育课”,她被迫坐在班上陪听宗教课。

     阿妮塔信仰基督教,她形容自己的女儿上伊斯兰宗教课的情况说:“其实学校非常包容,让她坐在班上,她不需要考试或参与课程。但是,我还是感觉非常不舒服。”

     莉亚娜(Liyana Osman)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认为,国小“全马来人”的环境因为缺乏多元,经常沦为保守主义及族群情绪滋长的温床。

     她将大女儿送往国小就读,惟女儿却似乎从学校学习到某些令她觉得头痛的看法。

     “她会告诉我说,马来人必须跟马来人坐在一起,而华人必须要跟华人一起。”

     “她也会说,她不可以上卫理中学(Methodist secondary school),因为她的老师说,那是给基督徒的学校。”

     马来亚独立前,许多学校是由基督教传教士所成立,目前这些学校已依照国家教育体系的课纲授课。

     莉亚娜认为,大马是个多元的社会,而学校灌输女儿这种想法非常有问题。“我想我应该去废弃她这些想法。”

     国小单元与伊斯兰化问题

    

    


     虽然他认为国小教育素质可以媲美私立学校,但伊斯兰和族群单一化的问题却最终使他却步。

     国民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张国祥受访时透露,政府的教育政策研究单位(EPRD)之调查显示,非土著家长不选择国小的5大理由当中,就包含了国小伊斯兰化及同质化的担忧。

     张国祥也是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MPPK)成员。

     他补充,非土著家长可以接受校方在周会上进行伊斯兰祈祷,甚至可以接受教室墙壁上出现伊斯兰经文,但却不喜欢教学时间用作伊斯兰活动。

     “这并不是说,学校的周会不可以祈祷,而是攸关国小如何分配时间。有时候,国小会花半天的时间来庆祝伊斯兰历,例如先知诞辰等等重要节日,这就用掉了原本教学的时间。”

     根据张国祥,华裔家长拒绝把孩子送入国小的原因还包括,他们认为国小水平较低、纪律较差,抑或校园设备较不足。

     一名华裔母亲玛莎(Marsha Beh)指出,“我儿子进入华小是为了学习语言和纪律,我们听到(国小)有不少纪律和霸凌事件。当然学习多一个语言无妨。比起像上国小的我只会两种语言,他(儿子)可以掌握三种语言……”

    

     但事情过去并非如此。

     《当今大马》委托民调机构Vase.ai所执行的研究显示,越年轻的华裔,就读华小的比率则越高。

     这项调查研究于2019年8月初执行,全国共有1049人接受调查。

     研究显示,1970至1974年出生的华裔受试者之中,35%在华小接受了教育;至于1990至1994年出生的华裔受试者之中,则有高达80%在华小接受教育。

     此外,随着中国崛起,华语地位也相应提高。

     就读国小的茹丽莲,因为自己无法以中文会话、阅读或书写,而在工作面对许多不便。

     “我那时差点和(来自台湾的)客户吵架。我和上司使用直接翻译(软件),把英文翻译去中文。我们也很难打入中国市场。”

     “所以,经过与(华文教育的)丈夫斟酌和比较后,我最终同意把唯一的孩子送去华小。”

     莉亚娜的二女儿扎拉(Zara)之所以决定入读华小,语言学习是考量原因之一。全国目前约有9万4000名非华裔就读华小,占华小学生的18%,而扎拉就是其中一例。

     国民型华小除了提供学习华语的机会,莉亚娜也希望女儿能在华小学到勤奋与纪律精神。女儿的老师给她大量的功课,而莉亚娜认为这能够让孩子学习如何承受压力。

     最重要的是,莉亚娜认为,女儿需要体验弱势少数的感受。

     “我希望她能够体会,东西不会伸手就来的那种感受。”

     国内穆斯林更为排他

    

    


     此研究要求受试者以分数来表达对不同宗教公民的偏好程度,0代表最不喜欢,100则表示最喜欢。穆斯林受试者对于穆斯林的喜好程度极高,而对于其他人却较低。

     与此同时,穆斯林受试者给兴都徒、佛教徒及基督徒的评分,远远低于兴都徒及佛教徒对马来穆斯林的喜好程度。

    

     毫无意外地,同一项研究中,马来受试者对华印裔的评价,也远低于华印裔对马来人的评价。

    

     这或许解释了非巫裔学童在国民中学所遭遇的问题。虽然国民中学的学生族群比例较为多元,惟教职员工仍旧是以马来人为主。

     逃离种族主义

    

    


     文章一开始所提的基督徒母亲阿妮塔,并未放弃国立教育体系,在女儿阿兹瑞拉小学时期就教导她国文,希望她进入以国文为媒介语的国中后,能够适应新环境。

     不过,阿兹瑞拉完成中一课程后,无法适应由单一种族及宗教所主导的国中环境。

     阿妮塔举例,校方决定前三个班级的学生,必须强制学习阿拉伯文。

     她认为,这等同不经意地区隔了不同的族群,因为非马来家庭不会让孩子学习阿拉伯文,而这些班级最后就只有马来人。

     她补充,当家长要求开办华文课时,学校则以找不到华文老师推搪。

     然而,真正令阿妮塔难以接受的是,校方总是安排她那身材娇小的女儿坐在课室最后面,而有些老师甚至说了种族歧视的话。

     “我记得,她有天问我说:‘老师为什么说印度人很臭和爱喝酒’?”

     他们认为,印度人是比较低级的公民,所以就自动这样标签她。似乎在告诉她 ‘你做得不好,是因为你本来就注定不好’。”

     不仅如此,阿妮塔也发现女儿的老师经常翘班,或进班睡觉,她检查女儿的课本及作业时,发现老师根本没有批改作业。

     “我曾找老师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会推说必须先跟老师预约,或者说老师不在。”

     “我被迫多次在工作日请假访校。一阵子之后,我发现这实在没办法,我就没有继续了。”

     后来,阿妮塔夫妇终于决定放下对国立学校的期待,转而把阿兹瑞拉送去私立学校。阿兹瑞拉的妹妹今年11岁,他们也已决定让她毕业后到私立学校就读。

     “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各族朋友,但是当老师不断地故意针对她,批评她很差,那她未来的生命会如何呢?那将会变成我无法逆转的东西。”

     ......

     私立学校的崛起

    

    


     随着私立学校的学费逐渐廉宜,大马不少中产阶级也开始把孩子送到私立中学体系就学。

     目前大约只有4%学生进入私立中学,仍属于特例,但它日益受落的情况下,值得给予关注。

     2008年,选择进入私立学术学校(private academic secondary schools)共有1万3658人,十年后,人数则飙涨了五倍,达到8万7326人。

     此数据包含了私立小学,但不包括国际学校的学生。这十年间,国际学校的注册人数估计翻了四倍。

     同时,国立中学的注册人数则在同期10年间下降了12%,或减少30万人,至2018年的200万人。

    

     ......

     马来西亚人学校的争议

    

    


     张国祥认为,即便族群互动议题非常复杂,但其实解决方法可以非常简单。

     他认为,解决方案就是彻底废止多源流教育,落实统一源流教育,把所有背景的孩子放一起,共同学习与成长。

     然而,民众却难以接受这种方案。

     政府自1980年代开始就尝试推行多项实验计划,以解决多源流教育所产生的互动问题,惟招来董总及教总等华教组织的剧烈反弹。

     反弹部分原因在于担忧这些实验计划是进一步同化华小的企图,并以拉萨报告作为最终目标,让国语成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语。

     最为人皆知的是1980年政府推行“综合学校计划”(Program Sekolah Integrasi)以及2000年代推动的“宏愿学校计划”(Program Sekolah Wawasan),拟让特定的国民型小学与国民小学学生一起参与课外活动。

     宏愿学校则更进一步,希望将参与计划的国民型小学及国民小学使用同个校园,因此学生可以共用食堂及操场,惟教学及校务行政则仍旧分开。

     此计划下的宏愿学校至今仍旧存在,惟2017年以吉打州一所宏愿学校为例的研究显示,这种模式促进族群互动的效果有限。

     参与这项研究调查者,包括60名马来学生和29名淡小学生。

     研究显示,来自国小的所有马来学生,下课时间仍旧只是跟马来学生互动,而淡米尔小学只有7%印裔学生则说他们与不同族群交流。

     研究者苏雷斯(Suresh Kumar N Vellymalay )及布瓦妮丝瓦利( Puvaneswary Murugaiah)认为,这是因为不同族群的孩子都有各自熟悉的语言、文化及信仰,而宏愿小学提供的互动机会仍然有限,不足突破族群内部既有的连结。

    

     “虽然他们共用校园的设施,也一起参与学校里的活动,但是他们建立友谊及互动的机会有限,因为各校仍旧维持的行政系统及课程。”

     张国祥认为,若要促成有意义的统一源流教育讨论,论述必须有所转换,即不让任何族群吃亏。

     他主张政府设立新的国立学校,尽收国立学校、母语学校及伊斯兰学校的优点,进而使它成为所有家长在送孩子就学时的首选。

     张国祥理想中的学校,是从早上7点上课至下午3点,这些时数再分为学术科目、族群教育(包含母语及历史教育)及宗教教育。

     “我相信,当你告诉人们这个计划时,至少人们会开始愿意讨论统一源流教育。”

    

     现阶段,针对单源流教育是否是国家正途的问题,社会正反意见参半。

     《当今大马》委托民调机构Vase.ai 推行的研究显示,半数的人赞成将所有政府资助学校包括宗教学校整合在一起,另有将近半数的人反对。

     “马来西亚的多元是一个资产,而不是负债……如果政治人物的观点是狭隘的,那么就看不到这个观点。”

     赞成多元流教育者支持的主要理由是相信这能促进团结,而反对者的反对理由,主要为担忧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失去自身的语言及文化历史教育。

     对于董总中委罗志昌,他无法苟同“语言是国民团结的隔阂”的说法,更强调多源流教育不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

     “这是一种偏见。华教体系里一直都倡导爱国意识。像我这样念华小独中又留台,整个很华教体系的学生,可是我在台湾念书时,831国庆时还会升起马来西亚国旗和办国庆之夜。”

     他认为,各族之间生活相处其实毫无问题,只要国家和政府鼓励各族之间更多的交往,以正面的态度回应社会矛盾,融洽的关系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

     “马来西亚的多元是一个资产,而不是负债……如果政治人物的观点是狭隘的,那么就看不到这个观点。”

     区隔反成较容易的方案?

    

    


     社会心理学家阿南缇赞同,多元文化是一种资产,若废除母语教育学校对国家是一大损失。

     但她也相信张国祥的统一源流学校倡议有其价值,这样孩子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跟他族生活在一起。

     惟阿南缇同时强调,唯有课纲提供少数族群适当的语言及文化空间,并视之为校园重要的语言及文化,那么统一源流学校计划才行得通。

     她补充,若在年轻岁月没有机会与其他族群建立深厚友谊,大马人就会丧失共同生活的能力。

     她曾在研究时访问一家跨国大公司的多名雇员,以了解不同种族的同事的互动情况。

     此研究的范围包括共有冰箱等日常小事、不同种族的群组里应用什么语言、他们可不可以一起吃午餐等等。

     “各方如何保持尊重并探索彼此差异,并理解差异而不是将之视为一种问题,这方面还真是有不少的挑战。”

     举例来说,马来同事的清真要求下,华裔员工无法在工作场所吃猪肉食品,进而有所怨言;马来员工则担心,公司里共用的碗碟及洗碗的海绵,曾接触到非清真的食物。

     此外,马来员工也会投诉华裔同事,在他们在场之时仍以华语沟通,而不是使用大家所共通的英语或马来语。

     但她也相信张国祥的统一源流学校倡议有其价值,这样孩子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跟他族生活在一起。

     惟阿南缇同时强调,唯有课纲提供少数族群适当的语言及文化空间,并视之为校园重要的语言及文化,那么统一源流学校计划才行得通。

     她补充,若在年轻岁月没有机会与其他族群建立深厚友谊,大马人就会丧失共同生活的能力。

     她曾在研究时访问一家跨国大公司的多名雇员,以了解不同种族的同事的互动情况。

     此研究的范围包括共有冰箱等日常小事、不同种族的群组里应用什么语言、他们可不可以一起吃午餐等等。

     “各方如何保持尊重并探索彼此差异,并理解差异而不是将之视为一种问题,这方面还真是有不少的挑战。"

     举例来说,马来同事的清真要求下,华裔员工无法在工作场所吃猪肉食品,进而有所怨言;马来员工则担心,公司里共用的碗碟及洗碗的海绵,曾接触到非清真的食物。

     此外,马来员工也会投诉华裔同事,在他们在场之时仍以华语沟通,而不是使用大家所共通的英语或马来语。

     仅剩桥梁或也将消失

    

    


     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和多元宗教的融合,教育只不过是繁杂拼图中的一小块。

     举个例子,将所有学校融为统一源流体制,无法解决新经济政策因为偏袒土著所带来的族群撕裂。

     经济学家佐摩(Jomo Kwame Sundaram)曾在一份研究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国民团结的报告中指出,虽然新经济政策旨在解决种族经济鸿沟,但它却也导致许多人感觉受损而积怨,进而引发移民、资本外逃及种族动员(ethnic mobilisation)等现象。

     如此政策也引发职业的种族分流。2017年,81%公务员为土著,而大部分非土著则在私人界工作。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阿妮塔相信,她的女儿未来很可能会在私人界就业,继续疏离于马来穆斯林社群。

     原文链接:

     https://pages.malaysiakini.com/integration/zh/

     - THE END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叁里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