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第37弹】失眠与体质和脏腑的关系
2016/3/1 中国中医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为更好地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在各地推荐基础上选拔组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现将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择优推荐给广大网友,希望大家在阅读中感受中医魅力,收获健康人生。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主要与阴阳学说、心神学说、脑髓学说、营卫学说有关。中医认为,睡眠与觉醒的寤寐变化符合天人相应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灵枢·口问》论睡眠:“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营卫生会》也通过对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和会合的论述,来讲解睡眠的节律。“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起、止在此指寤与寐。张志聪注释此句为:“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瞑。”从而,解释了人为什么要睡觉,并且是晚上睡而白天起,人体睡眠和觉醒的产生是按照日夜节律而交替出现。反映在病症中有“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脉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

     随后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对其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这样的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的经典论述,并提出了治疗一些失眠的方剂如“桂枝龙骨牡蛎汤”。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对不寐的形成病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两字则尽之矣。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忧,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在《类证治裁?不寐》篇中“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动而之动,则窹;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等等古代中医资料和文献对失眠的认识和治疗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

     一、失眠与体质的关系

     中医治疗的特色就是重视“人”的治疗。这里“人”的治疗,就是侧重对人的体质和性格偏向的判定。根据人的体质和性格偏向对疾病做出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的判断。同理,失眠的防治也要重视人的体质和性格在失眠这个疾病转归和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

     1.体质与失眠多发性的关系

     阳虚型体质和气虚型体质容易感受外邪引起的失眠。素有卫气为“人身之藩篱”,阳虚质和气虚质的人,卫气常不足,卫气不足就易引起外感疾病。外感疾病也常引起失眠的发生。阴虚型体质和湿热型体质多以中医“火”为其特性,火性炎上而扰心神,故也导致失眠的多发,进而引起焦虑症。瘀血型体质多是因为某一部位的疼痛,对疼痛的刺激比较敏感,而引起彻夜难眠。气郁型体质主要是工作人群,特别是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因为抗压能力差而出现的失眠也层出不穷,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抑郁症。痰湿型体质,主要是白领阶层过食肥甘厚味而活动锻炼少。

     2.体质因素对失眠的发展和传变有一定的影响

     已经发生失眠的患者,由于体质的差异,可导致病情向不同的方向传变。如具有气虚、阳虚体质的失眠患者,正气虚则易感受外邪,进而内犯脏腑,可能致病情加重,因而睡眠质量也急剧下降;具有阴虚体质的失眠患者容易患焦虑,若不能及时纠正,可导致病情加重;瘀血和痰湿体质的失眠患者,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3.体质对失眠的转归有一定的影响

     若患者的体质气血阴阳充足、调和,病邪不得侵入,脏腑功能基本稳定,因此即使睡眠不足也不会引起焦虑和抑郁,预后相对较好;若机体气血阴阳亏虚或失调,如气虚、气郁、痰湿的体质特点,必然影响心脾两脏的功能,脾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心血就不能速生,心血不足就会出现心悸,纳差,从而引起各种功能失调,从而加重失眠。

     二、失眠与脏腑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又称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而属于五脏六腑,合而统领于心。中医通过“心”的活动来管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一旦心失去了“君主”功能,就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内外致病因素影响到心,导致心神不安从而产生失眠。如心火不能温煦肾水,或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致水火失交引起失眠。心与小肠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小肠有病可循经上犯心君,心火下移小肠而出现心烦不寐。

     失眠与脑关系也密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神之所居,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活动。《类证治裁》记载“脑为元神之府,实记忆所凭也”。《医林改错》说:“灵机记忆在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当心血无法濡养清窍时,就会出现失眠或者嗜睡。故失眠与脑的关系紧密,在治疗失眠时很多医家都在倡导镇静安神的同时,兼顾脑的功能,而给予醒清窍的药物如:远志,菖蒲等。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失眠与其他脏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诸如肝藏血、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等均与失眠有关。如: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功能紊乱时,肝藏魂的功能就受损,也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失眠多梦;脾的运化无力,心血化生之源匮乏,以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导致失眠。因此,防治失眠不能只从心脑论治,应该有整体观,从整体观着手逐个分析,才能辨证精确,防治有效。

     (作者黄俊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