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成都新都:创新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
2022/11/18 18:03:34 中国中医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实习记者:汪铭

     近年来,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以“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为建设主题,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三位一体”联动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扶持。强化对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2016年以来,新都区共投入中医药事业费5.3亿元。在政策扶持方面,试验区建设列入成都市新都区“十三五”“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成都市新都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扶持文件。

     二是资源整合,完善治未病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龙头单位建设,新都区中医医院牵头“成都市中医治未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定全市治未病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新都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8个市级“示范中医馆”、16个规范化“治未病工作室”,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45个标准化“中医角”。

     三是加强培养,建设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充实人才队伍,新都区中医医师人数从367人增加到822人。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和优才管理,建成“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1个、“天府名医工作站”1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2个、“天府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建立师徒关系46对。创新中医药人才管理,推进中医药人员“区管镇用”“镇聘村用”,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改革,吸纳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其他专业人才参与治未病工作。

     四是联动发展,以医共体建设推动试验区工作。实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共体建设“45321”工程,即坚持“4个原则”、建设“5个中心”、落实“3个强化”、夯实“2个支撑”和实现“1个目标”,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建立起紧密型县域中医智能医共体。实施成都市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优化创新10项“治未病”服务技术规范化方案。

     五是科研创新,促进治未病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研究,开展3项省级治未病相关科研课题并通过结题验收,1项课题获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促进治未病科技成果转化,19种中药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研发防感香囊、驱蚊香囊、口气清新茶、足浴包等中医养生保健产品。

     六是改革驱动,推动治未病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治未病与互联网、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其他产业融合,建成中医药特色街区。传播治未病理念,以中医药“文化广场”“特色街区”“文化长廊”为基础,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传播中医治未病服务理念。

     【相关阅读】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重庆垫江:基本建成市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河南许昌:多链条发展中医药产业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山东青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江西:“三体系”助推中医药综合改革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⑩】江苏泰州: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⑨】北京丰台: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⑧】甘肃: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⑦】广东深圳:打造高地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⑥】河南南阳:突出仲景特色建设综改试验区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⑤】山东威海:“四体统筹”推动中医药改革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④】福建三明:“三医”联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③】上海浦东:强化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促发展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②】河北石家庄: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经验①】北京东城:打造中医药特色“杏巷”工程

     编辑:王迪

     中国中医

     微信号:satcm01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