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怕你
2022/8/20 12:30:00 心理严选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心理严选”,加★星标★

    

     “爸爸,你对我的心理伤害太大了!不要来找我!”

     写下这封告别书后,12岁的男孩小辉趁着无边的夜色,背上书包,独自离开了家。

    

     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为何要迈出这一步?

     原来,他与父亲一起生活,平时没少挨揍,这天,他不小心把家里电视弄坏了,为了不被责罚,走投无路的小辉,只好选择一走了之。

    

     外出归来的父亲看到这封信,顿时慌了神,遍寻不到儿子便报了警。

     好在有惊无险,他们最终在一个公交站找到了小辉,父子俩一起回了家。

     看完这件事,不觉格外心疼这个孩子。

     仅仅因为一点无心之失,就逼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如此强烈的求生欲,到底他心中装载了多少恐惧啊!

     记得家庭教育专家刘凤华曾说过:

     “孩子行为问题的根本,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果孩子出现行为反常,那就是在提醒我们做父母的,是时候审视一下与孩子的关系了。

    

    作者 | 春雨布谷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最病态的亲子关系

     是依靠恐惧维系

     心理学界有一个很残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又叫“恐惧生成实验”。

     实验设计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他先是让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去接触小白鼠、兔子、猴子、面具、报纸等物品,测试结果显示,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恐惧。

    

     可是2个月过去了,当小阿尔伯特再次接触这些物品时,华生却在旁边发出刺耳的响声。

     这个举动,导致了小孩大哭不止,并仓皇逃离。

    

     实验后来被广泛讨论,它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孩子的恐惧正逐渐泛化,并产生沉重代价。

     常听身边很多父母说,对于孩子就得狠一些凶一些,你不让孩子怕你,还怎么能听你的话呢?

     于是,他们虽然特别爱孩子,却用最严厉的语言,最狰狞的面孔,攻击孩子的身心。

     明明希望孩子成绩优异,前程光明,却要许下“考不好就别回家,成绩落后就打死你”的恐吓。

     明明希望孩子健康活泼,却要对生病的孩子咒骂:

     “跟你说了一百遍多穿衣服就是不听话,活该你难受。”

     明明希望孩子自信阳光,开朗健谈,却总是禁不住嫌弃不敢打招呼的孩子:

     “见人一个屁都不敢放,将来准没有出息!”

     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用“恐惧”当成控制孩子的筹码,期待着孩子成为一只乖顺的绵羊。

     可是却无视,那个战战兢兢的孩子,早已经不愿意靠近父母。

     “恐惧”会让孩子与父母变得疏离,这条苍白的情感隔离带,会把亲子双方推向相反的远方。

     而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预示着家庭教育的危机。

    

     被恐惧压垮的孩子

     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孩子到底能有多害怕父母?

     一位网友说,他上学时曾被同学欺负,虽然受尽委屈,但他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自己宁愿噙着泪水,孤身一人在马路上闲逛,也不敢回家告诉爸妈。

     小时候,他走路不小心被石头绊倒,顿时鲜血涌出,疼得他浑身冒冷汗,可是走在前面的妈妈回头瞪了一眼,他只能咬牙强忍,拍拍膝盖上的尘土,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儿,裤子没破。

     他特别害怕父母,害怕他们的强势、易怒、暴力。

     于是,他不断放低自尊,去从父母那里换取一点安全感。

     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伪装成听话乖顺的模样,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意志,成为了他夹缝中求生存练就的保护色。

     他常常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

     看到一句话:“在童年时代被推下深坑的孩子,他可能要花一辈子,一节一节的往上爬。”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需要不断获取心理营养,才能一点点建构起来的。

     父母用爱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力,他们的世界就会明朗、鲜活、花团锦簇。

     反之,父母用惧怕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在他们内心掀起惊涛骇浪,无法迎来宁静和安稳。

     甚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惧怕父母的孩子,身上通常存在惧怕权威的弊病,面对人际关系时唯唯诺诺,刻意讨好,自卑到骨子里。

     就像女儿班级里的几个学生,有的落落大方,敢于平等地与老师沟通交流,不卑不亢,底气十足。

     放学回家遇到问题,也能主动地跟老师视频,请教问题。

     而有的孩子,面对老师时眼神躲闪,沉默寡言,这就是孩子面对权威力量时表现出的差别。

     拥有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构建勇气、自尊和自信的重要一环。

     如若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压制孩子,就会让他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孩子的世界将黯淡无光,直至落入黑暗之中。

    

     父母的尊重,是开启美好亲子关系的钥匙

     孩子的世界很小,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责备和否定,都能悬在心上很久。

     所以,为人父母,有责任悉心呵护他们的成长。

     父母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好提升:

     ①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江苏有一个6岁女孩,在工地上给爸爸帮忙,却不小心触发钉枪,把钢钉打到腹腔里。

    

     难以想象孩子当时有多疼,可是她害怕被责骂,却硬生生隐瞒了下来。直到晚上实在受不了,才告诉父母后送医治疗。

     距离心脏仅26MM的钢钉,差点要了孩子的命,仍然抵不过父母的一句责骂,给孩子带来的恐惧。

     《爱与自由》中说:“不要害怕孩子犯错,所有的错误都是成长的功课。”

     要知道,每一个错误都是孩子成长留下的脚印,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允许孩子在跌倒和摸索中,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惧感,因为恐惧是毒药,而包容和接纳才是孩子的解药。

     ② 与孩子平等交流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书中写道:

     “我觉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家中,他的女儿都昵称他为“老头儿”,甚至连小孙女都这样喊他。

     而他也从不生气,反倒开怀大笑。

     当孩子愿意投入父母怀抱,亲切地打闹、互怼、调侃时,这是父母教育成功最好的一种体现。

     孩子行为和语言从不会骗人,他们有多爱你,就会有多愿意靠近你。

     而父母想要得到这种爱的回应,就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心态,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作为父母,让孩子怕你不是本事,让孩子爱你才是。

     ③ 疗愈好自己的伤痛

     《敞开心扉的少年》节目中,对一个家庭印象深刻。

     妈妈因为女儿不好好学习,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孩子,事后又陷入深切的懊悔和自责中。

     而这位妈妈,自己也曾经饱受父母暴力的伤害。

    

     可是不知不觉中,她又将自己的童年情景重演,把自己的伤痛传递给了女儿。

     《原生家庭》一书中曾有过鞭辟入里的论断:

     “家,是传递爱与温暖的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斩断原生家庭的代际轮回,需要成年人的觉醒和行动,越是曾经感受过童年创伤,越要清醒的知道,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我们要做的,是疗愈曾经的伤痛,给孩子一个独特和崭新的童年,这是父母的必修课。

    

     作家王朔说过:“家,应该是无限包容的地方。”试想,如果一个孩子遇到困难,连家都不敢回,他还能去哪里呢。

     家是一扇随时敞开的大门,是孩子们汲取能量的乐园,而不是让孩子担惊受怕的冰窟。

     每个孩子,都将从懵懂迈向成熟,从跌跌撞撞地探索到大步流星地奔跑。

     这一路上,正因为多了父母的守护和支持,才不会走得太艰辛。

     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以托举和力量,呵护并陪伴左右,坚定地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

     如此,孩子的心里便有了光的温暖和照耀,伴随着他一路成长。END

    *文章转载自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作者:春雨布谷。传播萨提亚、催眠、家排、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心理严选】,每天陪你一起成长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严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