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心、情绪化…明明是大人一直挖“坑”,却总怪孩子不行
2022/9/15 12:30:00 心理严选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心理严选”,加★星标★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丰盈的爱和足够的心理营养,解开孩子身上的束缚,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活得轻松快乐,绽放出生命的五朵金花。

    

    智慧行课堂

     (wisdom-bank)

    

    动不动就自杀,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最近,翻到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

     石家庄有个13岁女孩,她吞下了一百多颗药片自杀,直到第二天,她父亲才发现异样,赶紧送去医院。

     事后,女孩的微博被曝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她得了抑郁症,只好在这里尽情地倾述自己的痛苦和绝望:“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经过30天的救治,女孩终究还是不幸离世。

     女孩的遭遇,无疑是令人心痛。

     但更让人难过的是,这并不是第一起发生的悲剧。

     深圳一名高三女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称“反正他们都不了解我,没死请给我一刀”;

     江苏一名九岁男孩不小心打破学校玻璃,因害怕被家长责骂,在家中自杀;

     成都一名八岁女孩,因为父母不让看电视,直接从21楼一跃而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玻璃心”。

     据卫生中心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前,多数孩子的问题在于多动症,情绪问题很少;而到了90年代后,因情绪问题而寻求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心理作家黄启团先生认为,那些受不得打击、抗压能力若、容易“玻璃心”的人,通常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了三种“病毒性”信念,即无望、无助、无价值。

     它们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并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无望:“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前段时间,参加了一场满月酒。

     酒席上,一个4岁的孩子在附近到处跑,一会拿着筷子敲杯沿,一会趴在地上抠毯子……

     当然,他这些举动一有苗头,就立刻被他爸爸妈妈阻止了:“不行”、“你别动”、“不能这么做”……硬是让他乖乖地坐在椅子上,不许动弹,为了避免孩子自己吃东西吃得到处是,还坐在旁边手把手喂他。

     我能理解,孩子还小,天性好动,又不识事,很容易在活动的时候伤到自己,父母选择制止,是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式。

     只是,想说的是,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度,过度对孩子说“不”,并非好事。

     孩子天生就爱探索,喜欢到处爬,到处摸……有些东西的确很危险,不能碰触,这时必须制止。

     而有些事情,比如玩泥巴,虽然会很脏,但不弄到眼睛和嘴巴是没有太大问题,可父母依然呵斥“不准”、“不要”……

     父母左一个“不可能”,又一个“你不能做”,看似让孩子呆在一个“安全”的区域。

     然而,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变得愈发不自信,不敢做任何尝试,因为他总担心又会听到父母的“不”。最后,孩子或许会变成一个什么都不敢碰、不敢摸的“乖”孩子,但同时也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给限制住了,一个名为“无望”的病毒性信念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所谓的无望,就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的可能性,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

     这类人总爱说:“这是不可能的”、“我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一次失败之后,永远不敢再次尝试。正如黄启团先生所说的:“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

     很多时候,人感到痛苦,觉得自己无能,这世上的事情让人绝望,其实只是被心中的信念限制住。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说“不”,更需要给予孩子希望。

     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现在不能这么做,但这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会知道为什么不能/他会做得到。

    

    

    无助:“我不行,我放弃了”曾听朋友说过一个事。

     她去接孩子的时候,看到有个孩子举着张试卷兴冲冲地跑出来,在他妈妈面前兴奋地举起:“妈妈你看我考96分了!”

     而另一边,另一个孩子则是垂着头、挪着到自己家长身边,等到妈妈问了成绩,才小声说:“59分。”

     结果,毫无疑问,90分以上的孩子被夸了,而不到60分的孩子则是被狠狠骂了一顿。考试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分数高低也很难把握。有的孩子考得好,原因有很多,考不好也一样。

     评价一个孩子,只看成绩和排名,不仅略显偏颇,而且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大家应该有发现,那些不喜欢读书、厌学、上课经常走神、抗拒做作业的孩子,大多成绩都不怎么好。

     个中缘由并不复杂,正是因为孩子屡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

     当他们一次次地遭到打击,而父母没有安慰,反倒是一味地责怪,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孩子感受到挫折和失败多了,他就会失去自信,再也不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别人毫无疑问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在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不该一味责备,而是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如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一起攻克难题,让孩子明白失败一次不算什么。

     如果孩子已经失败过好几次,那么可以先让孩子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折纸、种花等,让孩子不断尝到成功的“甜头”,重新建立信心。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只能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只要孩子比昨天做得好,就可以给予赞赏。

     一个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孩子,未来也将拥有一段可以不断进步的人生。

    

    

    无价值:“我不配拥有”《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指的是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怎么认识自己,看待自己的,是否值得被爱、被关注,拥有自由。”

     所谓的无价值,就是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拥有。我有一个朋友,她就是这样的人。

     她父母离婚早,从小在她妈妈的约束下长大。

     她很喜欢裙子,但是她没有钱,她所有钱都在妈妈那里。

     可是,妈妈十分“节俭”,无论她是哭还是闹,妈妈从未给她买过新裙子,她身上穿的衣服,全是别人的旧衣服。

     朋友总觉得在妈妈那里,金钱比她更有价值,她一直觉得自己不配有好看的新裙子。

     直到长大了,她也不敢买超过50块的新衣服,身上的东西不用到破了烂了,都不敢换新的。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无价值感可以说是最可怕的一种病毒性信念,因为这种信念否认了自己的一切可能性。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比起正常人更容易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去自我,从而伤痕累累。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的悲惨,正是因为她从小都得不到父亲的关注和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以致于一直寻求着别人的肯定所造成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满足。

     当一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有幸福感。

     此外,教育过程中,应该少一点打压,多一点鼓励。

     这样,孩子才能在鼓励和肯定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家庭教育,并非只是给孩子灌输知识,用分数和排名断定对方是怎么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为关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良好的人格。

     "无望"、"无助"、"无价值"这三大“病毒”,从一开始就不该出现在孩子的人生中。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丰盈的爱和足够的心理营养,解开孩子身上的束缚,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活得轻松快乐,绽放出生命的五朵金花。

     愿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END

    来源:本文系智慧行课堂(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转载请后台回复联系。

     为 你 推 荐 父母生涯教练课程暨生涯规划师认证培训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对未来的展望和梦想。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可能每天家庭公司两点一线,浑浑噩噩;孩子可能只是看起来努力,实则心都是空的,空虚、抑郁……

     怎么办?

     2022年9月23-27日,知名生涯导师汲雪飞老师将开设《父母生涯教练课程暨生涯规划师认证培训》,帮助你从理论解析、个案分析、实操应用的多元角度出发,提高方法运用和个案实操能力,成为自己和孩子的生涯教练,发掘个体最佳潜能,收获清晰、美满的人生!

     ↓扫码报名↓

    添加好友备注:父母生涯教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心理严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