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科学博客为谁而写?
2018/3/11张滋宜 科学传播人

     本期“科学传播人”为大家译介的佳作是《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2018年第一期刊发的《科学博客为谁而写?科学家与非科学家对博客设计的不同反应》(Who Are You Writing fo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Blog Design Between Scientists and Nonscientists)一文。作者为来自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团队——Anna Gardiner, Miriam Sullivan 以及 Ann Grand。

     在通常的认知中,科学博客的作用是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然而事实却是,这些博客的读者往往还是科学家。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科学博客的读者大多比较富有、受过良好教育,很多本身就从事着与科学相关的工作。似乎,科学博客还没有完全到达它最应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如何使科学博客吸引到更多的非科学家读者,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科学博客的四种主要设计元素——纯文本(Text-only),段子(Humor),图像(Images)和视频(Video)——在科学家、非科学家群体中不同的阅读体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段子相比,借助图像诠释的博客内容能够在读者脑中留下更多的信息量,纯文本的形式比视频效果差。此外,非科学家读者更喜欢图像形式,而科学家更喜欢视频形式。总之,要想吸引到更多读者,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你写的东西,在博客中添加些图片,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

     研究背景

     科学博客(science blog),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科学主题类的博客。这一定义其实相当宽泛:一些科学博客致力于讨论最近的研究,一些尝试解开科学现象的神秘面纱,还有一些以科学家的身份来讲述其科研生活。科学博客的作者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记者、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和业余科学作家。不过,职业科学家还是其中最大的群体,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有博士学位的。

     对大多数科学博主来说,他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扮演着调解于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角色。这一点在Mahrt 和 Puschmann[1]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他们采访了44名科学博主,其中67%都把“面向公众”作为自己的第二大动力(热爱写作是他们的最大动力)。

     另一项研究是Jarreau 和 Porter[2]在2017年进行的,大约3000位科学博客读者参与了该项研究,而且近半数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研究显示,科学博客大多数的读者都从事着与科学相关的工作,仅有23%的人过去和现在没有从事,在未来也没有任何意愿从事科学行业。

     事实上,科学博主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来吸引读者,比如加入一些俏皮的语言、插入图像和视频这样的设计元素等等。当然了,和其他类别的博客相比,他们文中的图像和视频还是比较少的。况且,也没什么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小策略对科学博客能真的起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就对科学博客的重要读者——科学家和非科学家这两个群体——对于科学博客中的各类设计元素分别反应如何进行了详细研究,这种反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是否能帮助他们获得阅读体验上的愉悦感(Enjoyment),二是是否能帮助他们理解信息、记住信息(Recall)。研究者希望此项研究结果能给科学博主们一些启发。

     二

     研究过程

     本研究通过社交媒体、邀请熟人等方式招募被试者,并且尽可能扩大被试者的异质性。在测试前,被试者会参加一个阅前测试,用来测试的素材是关于kookaburra 家族 (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鸟类)。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它太过专业,无论被试者受教育水平如何,都不太可能在之前接触过相关知识。换句话说,这样就保证了这些信息对读者来说都是新的。那么,接下来如何测试呢?

    

     表1 科学家、非科学家群体四种不同科学博客随机分组情况

     首先被试者会被随机分到四组中,分别是文本组(Text-only)、段子组(Humor)、图像组(Images)和视频组(Video),每个被试者会先看一段话(视频组的被试者看视频),然后立刻做阅后测试,来检测他们对所给信息的回忆情况。这四组人接受到的文字内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区别在于——文本组的人拿到的材料是纯文本的,其中使用了拟人、比喻、俗语等修辞方式来使文字尽可能易懂;段子组的语言风格更幽默,为了保证语言的风趣,这一组的材料是由科学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来写的;给图像组被试的资料加入了两张照片;视频组则加入了一段视频。

     当然了,阅前测试和阅后测试使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试题。

     三

     研究结果

     从整体来看,大多数的被试者都在这项内容生僻的阅前测验中表现不佳,82%仅答对了五题中的两题甚至更少,非科学家群体的表现(5题中平均答对1.75题)与科学家群体(5题中平均答对1.77题)不相上下。但在阅后测试中,每一组里的科学家(7题中平均答对5.87题,SD = 1.31)表现都要好于非科学家被试者(7题中平均答对5.33题,SD = 1.65)。

     图1 非科学家群体(表A)、科学家群体(表B)博客阅读实验阅后平均得分情况

    

     这两个群体对于四种博客设计的反应是不同的。非科学家群体观看图片信息,会感到更愉悦,段子让他们记住的信息量最小,其他三种效果相当;而科学家群体观看视频信息时感到更愉悦,纯文本让他们记住的信息量最小,其他三种效果相当。另外,该研究还显示,阅读体验是否愉快与是否有助于记忆信息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图2 非科学家群体(表A)、科学家群体(表B)博客阅读体验平均喜悦度

    

     对两类被试群体来说,在博客中加入图片或视频这类新媒体形式的做法的确会帮助他们理解内容,从而深入学习。相反,他们对科学小段子似乎并不感冒。不过作者也提出,段子在其他方面会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在关系紧密的团体中,成员们更能理解这些笑话,“get”到笑点,这会让彼此之前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也增强了群体归属感。虽然玩笑不能帮助读者理解知识、记住信息,但可以把它用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来拉进你们之间的距离。

     四

     结语

     科学博主们怀抱美好的愿望,用笔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看到科学之美。与此同时,摸清科学传播的规律,了解受众的思维,才能让科学家们大方分享的这些知识如愿到达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注释:

     [1] Mahrt, M., & Puschmann, C. (2014). Science blogg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tives, styles, and audience reactions.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13(3), A05.

     [2] Jarreau, P. B., & Porter, L. (2017). Science in the social media age: Profiles of science

     blog reader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177/1077699016685558

     原文:Anna Gardiner, Miriam Sullivan & Ann Grand. (2018). Who Are You Writing fo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Blog Design Between Scientists and Nonscientists. Science Communication, 40(1), 109-123.

     链接: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17747608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滋宜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李晨晖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